做一点简单的猜测:
一个外卖订单可以由一个五元组描述:(商户坐标,客户坐标,菜品总价,下单时间、送达时间)。
在积累了足够多的数据后,就可以训练模型,根据商户坐标、客户坐标的分类(例如同一小区相邻楼栋视为同一点)、菜品总价(制作时间的代理)、下单时间(用来预测订单数/骑手数比值),得到送达时间的概率分布。
得到概率分布以后,就可以计算一个重要的指标—— 按时送达率 (本质是概率分布的一个截尾)。根据按时送达率,可以倒算每一单的截尾点,也就是app上显示的「预计X点Y分送达」。
如果企业经营的目标是控制按时送达率(不能是100%,是一个综合考虑客户体验和毛利率后算出来的数,可能是90%,也可能是80%,控制它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那么在加入这个机制后,如果不对模型做相应调整,最后可能的结果是——模型把输出的截尾点 左移 ,换句话说,app上显示的「预计X点Y分送达」变早了。例如我原来这单6:30点,预计7:30送到,过一阵会变成预计7:28。而这个变化并不是6:30这个时段的订单/骑手比变化导致的,而是控制按时送达率为利润最大化问题的解导致的。
那么有人可能要问了,能否在模型里输入真实的按时送达率,在app上显示客户宽限后的按时送达与否呢?答案是「可以但对企业没有意义」。前面说过,控制按时送达率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利润一边是营收,另一边是成本。营收的影响因素是客户体验(老迟到就不用了),成本的影响因素里,和骑手密切相关的就是他实际拿到手的收入了。这个收入等于派送费减去超时罚金。
所以, 考核骑手 用哪个按时送达率,模型就应该根据哪个按时送达率输出预计送达时点。
换言之,假定企业按这种方式经营,在经过一段时间后,即使你点了「愿意多等5分钟」,骑手的按时送达率仍然会在这次公关危机前的水平。他们自身也比谁都清楚,如果不像以前一样拿安全跟时间赛跑,就还是会扣钱。
饿了么这次对公关危机的反应很快,但是这个新功能很可能不解决问题。真正解决问题的是训练模型为每一单计算「 安全送达时间下限 」。但是这个需要大量的数据积累。在每个城市,(商家,客户(聚类后))这个二元组都可以有多达数十万个取值,每一个取值对应的订单观测值其实没多少。而「安全送达」这个概念则需要考虑路网、交通灯、时段拥堵程度等诸多因素,数据积累多如主流地图应用,对(安全守交规的)通勤时间做到相对精确的估算也就近两年的事。饿了么有没有足够的数据积累我要打个问号。
当然,饿了么实际是不是这么弄的我不知道,他们的模型是不是只用上面几个维度我也不知道。但是简单想想就会发现,要真正解决外卖骑手面临的困境和造成的安全隐患, 数据、模型和企业价值观缺一不可 。
我不是饿了么的股东,所以我觉得,数据和模型可能客观上需要等,但企业价值观这个事上,恐怕没有多大的客观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