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抑郁癥的本質是什麽?人為什麽會得抑郁癥?

2013-01-04心靈

過度警惕

抑郁癥的本質可能是持續失控且無法停止的 威脅性反應, 或者說 過度警惕

首先顯然的是,人在面對威脅時會進入一種警惕性的狀態,這一狀態下的食欲和性欲都會受到顯著的抑制,理性和自知能力會被強化,主觀上會變得更加冷靜,對周圍環境的和其他生命體的活動變得更加敏感,神經本身也會變得亢奮,以準備好面對隨時可能突然出現的威脅。

一塊色香味俱全的蛋糕在正常狀態下可以令人胃口大開,但如果被告知蛋糕中被放了致命的毒藥,那麽即便是平時非常喜愛蛋糕的人這時對蛋糕的興趣也會大減。一個美艷動人的美女可以令人對她產生格外的好感,但如果發現這位女性其實是一個吸毒多年的癮君子,那麽即便她外表看上去再漂亮也會令人立刻敬而遠之。

同理,即便沒有陷入抑郁癥的狀態中,我們每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種欲望,對做一件事情的興趣,對一個人或者事物的好感,這些積極的能夠給人帶來愉悅感的情緒仍然會在我們面臨威脅時被迅速抑制,愉悅的享受必須讓位於可能導致嚴重危險的威脅性警惕。大多數時候,這樣的警惕狀態都不會持續太長時間,警惕中的個體會采取各種行為來讓自己脫離危險的環境,而當威脅遠離以後自然就會放松下來,使得警惕狀態被中止。

而如果警惕狀態因為各種原因不能中止,這個人長期處在有形或者無形的各種威脅環境下,以至於他開始認為,整個世界都是不安全的,每一個人都不值得信任,任何時候都不能令自己完全放松下來,一切事物背後都隱含著可怕的威脅。這樣,他的警惕心理就被泛化了,超越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不再局限在面對危險的那一小段時間中,也不再局限於引起危險的那一兩件具體的事物之上,警惕變成了「常態」。由於警惕狀態會顯著地壓制幾乎一切形式的欲望,常態化的警惕者甚至根本不知道自己其實一直都在警惕狀態中,於是他便以為是欲望消失了。他開始覺得自己失去了對任何事物的興致,也難以再從具體的行為裏感覺到愉悅。

警惕狀態本身是高度消耗精力的,因為它本來是讓人用來面對戰鬥或類似的高危高壓環境的,是一種暫時性的狀態。被迫長時間處於過度警惕中的人,隨著警惕時間不可控地被拉長,他主觀上自然會感覺到嚴重的疲憊。他不知道自己的疲憊來自於過度警惕,於是他只能發現自己「沒有理由地極度勞累」,「什麽都還沒做就感覺自己被掏空了」,「完全無法提起動力再去做任何額外多余的事情」。

同時,由於他實際上仍然處在一種時刻面臨巨大威脅的假想環境下,他對周遭環境尤其是身邊他人的行為言語會變得極度敏感。可能完全無心的一句戲言,馬上就會被過度警惕者當作威脅到來的訊號,產生軒然大波,覺得自己受到了傷害,或者覺得這個話一定是在針對自己。他的這種過度敏感的神經在常人看來是難以接受的,同時也會對他的正常社交關系帶來淪陷性的打擊,這在醫學上又被稱作「人際關系敏感」。

不僅如此,由於警惕本身就是一種亢奮態,它是人面對威脅的一種反應狀態,因此它本身通常是抗拒睡眠的。過長的持續警惕會擾亂睡眠節律,導致人失眠,或者由於長時間的高壓狀態令人最終完全掏空,陷入另一個極端的嗜睡狀態中。睡眠節律的紊亂反過來又使人更加失去了主動放松自己脫離警惕的能力,從而加劇了警惕心理。

當警惕心理進入到這一步時,我們就可以認為,他已經患上了抑郁癥,具備了抑郁癥所有的典型癥狀。

警惕的三個演化階段以及輕、中、重度抑郁的發展過程

逃避階段與輕度抑郁

人對於威脅的反應至少分成三個不同的階段,分別是逃避、對抗以及合理化。當我們最初開始面對威脅事物時,首先想到的第一種辦法通常都是逃避。如果蛋糕是劇毒的,那麽就趕快把它扔掉。如果美女是有所企圖的騙子,那麽久趕緊離她遠一點斷絕一切和她的來往。

當對威脅事件的警惕心理尚處於逃避階段時,通常對應的都是輕度抑郁。處在這一階段的個體會產生各種各樣強烈的想法試圖令自己迅速擺脫那個迫使自己陷入持續警惕的威脅源。例如,如果是對學習成績下滑考試失敗被家長老師批評同學瞧不起感到威脅,過度警惕自己成績下滑導致抑郁,那麽這個時候防止成績出現下滑最徹底最一勞永逸的辦法顯然就是不讀書了。只要不讀書,就永遠消滅了成績下滑的可能。越是努力學習,就反而越是會陷入到不夠努力而成績下滑的威脅中。這時,抑郁性的厭學心理就產生了。

同理,如果是對未來、理想、人生、前途等一些東西產生警惕,感覺自己似乎無法獲得更加光明的前途,而只會變成一個更加徹底的失敗者,這樣失敗的未來令自己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脅,那麽這時逃避這種威脅的最佳方式顯然就是徹底讓自己沒有任何未來。只要自己還有未來,還有明天,那麽總是要面對明天的自己是不是會變得失敗這種威脅。今天的自己越是努力奮鬥,明天的自己卻仍然是一個不可靠的未知數,這種威脅並不會因此減弱反而因為今天的奮鬥變得越發嚴重,那麽這時就不要有未來了,不要再努力奮鬥了。這時,抑郁下的自暴自棄心理也就產生了。

可以發現,逃避階段下的人並沒有完全喪失行動力,他們自救的企圖依然很強烈。盡管自暴自棄,厭學,絕望等心理在通常看來是消極負面且應該要盡量避免的,但如果從病理根源角度看來,這些心理的出現恰恰是其試圖自救擺脫威脅環境的一種嘗試。在沒有穩定之前直接對這些負性念頭進行否定和譴責,很可能會變成一種對自救動機的打擊和傷害,促使病情往更加復雜的方向演化,這些是在病情初期應當盡量避免的。

對抗階段與中度抑郁

如果老鼠被逼到死角裏無路可逃,他覺得逃跑已經徹底無望,他可能轉而對抓捕它的貓發起誓死一擊。在心理上,這就意味著威脅反應從逃避階段過渡到了對抗階段,逃離威脅的沖動讓位給了消滅威脅的沖動。厭學的人可能不僅僅只是對學習產生厭惡和逃避想法,他會想要消滅學習這個事物本身,徹底退學,離開學校,放棄讀書等。對生活和未來失去希望的人不僅僅只是再在今天自暴自棄,他甚至可能會想要消滅希望或者未來這個事物本身,抹除自己的存在,以尋求徹底的解脫。

這樣的對抗大體上可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他的威脅是具體的,是可以明確對抗或者逃離的,是外在的,是有辦法解決處理的。例如對學習成績下滑的威脅,對事業失敗失去工作的威脅,對朝夕相處但性格差勁的親人或家庭的威脅。這種情況下,他會對這些威脅物件爆發出難以表述的巨大的仇恨,表現出強烈的攻擊性。怨天尤人,憤世嫉俗,痛罵原生家庭的不公,控訴社會的黑暗等。然而大多數時候,這樣的仇恨對那些威脅本身而言都是軟弱無力的(否則這個人就不會抑郁了,他會真的解決掉那個問題)這種仇恨並不能產生什麽改變現狀的力量,於是只能反過來傷害他自己的心智,將這種對外無法釋放的攻擊性與仇恨轉而對內。這時,他就會出現大量的強迫性的自我攻擊,「我一定是個廢物」,「我徹底是個渣渣」,「我完全活該變成這樣」。值得註意的是,這種強迫性的自我攻擊沖動實際上是一種偽裝化的、變形下的對威脅源本身發起的對抗沖動,他們是在試圖用這種攻擊和傷害自己的方式來反抗和報復那個迫使他陷入持續抑郁的威脅源。這種自我攻擊越是強烈,恰恰說明他對威脅源的仇恨越是強烈。如果威脅依然存在且無法擺脫,這種自我攻擊會一直持續下去,直到進入威脅反應演化過程的最終階段。

另外一種情況,則更為復雜,即他沒有將對威脅源爆發出的巨大敵意轉成對內的自我攻擊,而是轉成了對外的其它事物的攻擊。他的敵意無法在最初的威脅物件上釋放,便遷移到幾乎任何與之類似的其它事物上,再遷移到更多其它類似的事物上,直至最後超越了具體物件的限制,演變成了無限制沒有物件且無法控制的敵意。這時,他就精神分裂了。例如,他會開始覺得所有人都要來害他,為他治療的醫生一定隱瞞了某種不可告人的陰謀,自己肯定什麽病都沒有,全是醫生要故意把自己診斷成精神病關起來害自己。你們給他做的飯一定是下了毒要毒死他,政府和上面的人一定是要來迫害他。這個時候,這種敵意就會傷害到他形成嚴格自我意識的那個基本界線,模糊掉他區分現實和虛幻的能力(這種區分能力從另外一種途徑產生於人的敵對意識,見此文 自我意識的本質是什麽? )令他不受限制地出現各種誇張的妄想和幻想。而在自我攻擊的情況下,這些幻想也會出現,但它們會被清晰地區分出只是幻想而並非現實。

在抑郁癥中,通常這意味著進入了中度抑郁的階段,盡管並不絕對。嚴重的自我攻擊和敵意加劇了精力消耗的過程,愉悅感、食欲、性欲和其它正向的動力消失得更為徹底,痛苦隨著自我攻擊的出現變得更嚴重了,自殺的想法也隨之出現,生理和軀體化癥狀也隨著邊界感的消失而逐漸顯現。但這依然不是最終階段。

合理化階段與重度抑郁

合理化是威脅反應的最終階段。

一群人組成的小群體,如果你運用神秘之力殺掉其中一兩個,可能引起這群人的恐慌,他們會試圖逃離你的魔掌。如果你把他們關起來,或者消滅了他們逃跑的可能,他們可能會對你發起誓死反抗,企圖將你消滅。如果你擊敗了所有他們反抗的嘗試,令他們徹底發現自己根本不可能與你的強大神秘之力抗衡,

這時你就成為他們的神了。他們會徹底放棄與你對抗的想法,將你合理化為神來加以膜拜,認為你對他們施加的任何傷害都是正確的、合理的、是他們應得的。原始的人類會對雷電,地震,火焰,瘟疫疾病等不可理喻的自然現象產生神一般的膜拜,正是出於這樣的一種心理機制。同樣的合理化機制也可以發生在任何個體身上。被綁架的女孩最終會愛上傷害自己的強奸犯,從小在暴力和虐待環境下長大的孩子最終認同了暴力和虐待行為成為新的暴力犯。這樣的合理化機制無疑顯現出我們人類是一種適應力多麽強大的生物體。

在抑郁癥中,進入這個階段通常就意味著重度抑郁的到來。抑郁者開始認為這一切都是合理的。他不再試圖攻擊最初的威脅源,也不再去攻擊自己,他沒有了逃避的意圖,也不再試圖尋求任何改變或者救助的契機。如果任何自己的意誌都與威脅本身產生了沖突,那麽就將這些意誌盡數放棄。什麽都不做,什麽都沒有,一切都歸於了虛空。

治療

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通常著眼於過去的創傷,尤其是原生家庭和童年經歷中的一切痛苦創傷性的經歷。盡管創傷是引起威脅反應的一個誘導性因素,但它並非是必然的充分因素。同樣的創傷經歷,有些人身上就變成了抑郁癥,有些人身上卻輕如鴻毛一笑而過,這其實是因為真正決定一個人是否陷入抑郁的關鍵因素是他對創傷的態度和反應,即他是不是會對這種創傷經歷太過重視而觸發了整個過度警惕機制的演化過程。

從這個角度來說,至少針對抑郁癥的治療而言,更加重要的可能並非是分析那些隱藏於記憶中的創傷,而是分析他對於創傷的一系列反應和態度。不是著眼於「過去」,而是著眼於「現在」。他對這些創傷是怎麽看的,他談到這些創傷時是何種情緒狀態,他自己究竟如何理解這些過去的傷痛,遠比這些傷痛本身更為意義重大。甚至可以認為,創傷本身僅僅只是一個符號,一個象征,一個媒介。

行為主義

行為主義將抑郁癥視作一種衰退。如何喚醒那些正性的動機,那些欲望,那些愉悅的快樂,對於從抑郁中康復會有重大意義。愉悅感本質上來自於食欲或者性欲帶來的滿足,而這兩者都會在威脅反應被觸發的時候遭到抑制,這種抑制是不可避免的(這也是你和一個已經發展到中度或者重度抑郁者說去享受快樂毫無意義的原因)。因此要令他重新找回生活的快樂,最重要的就是如何找到那個從持續不斷的警惕狀態中擺脫的契機,找到那個讓自己放下威脅能夠放松下來的契機。要做到這一點,光憑行為主義一家的方法似乎是不夠用的,需要結合認知方法等其它方法來進行輔助。從抑郁發展的三大演化階段來看,行為主義最有效的是在自救動力最強的輕度階段。

認知療法

糾正抑郁者的強迫性信念在中度階段及以下都是最關鍵的,這種糾正至少可以減緩抑郁的發展進度。在三個階段的發展強化過程中,從最初的試圖逃避,到發現自己根本無處可逃而試圖反抗產生敵對心理,再到最後發現一切反抗都是徒勞進而對威脅與痛苦加以合理化,在每一次重大的轉變背後都伴隨著一次認知上的重大變化,阻止這個病程的發展最好的方式就是在前面的階段透過認知療法改變自己不斷惡化的強迫性信念。

正念

無論是逃避,亦或是對抗,如果無法切實地指向最根本的那個最初的威脅源,那麽這種逃避和對抗越是強烈就越是會促進病情的發展升級,導致情況一步一步惡化。逃避和對抗,本身就是一種強化。在正念中,我們需要放下自己逃避和對抗的念頭,令自己進入放松狀態中,這其實就相當於阻止了強化的發生。正念療法的缺陷可能在於它無法改變認知結構,對那些已經形成的負性想法無能為力。即便借助正念獲得了短暫的放松,如果不能趁這個時機發展出新的認知,一旦回到原來的環境中,思維和認知的慣性很快就會讓人又迅速地重新走一遍老路,把之前放下的那些想法撿起來又想回去。但這種療法至少創造了一個可以更好地介入改變認知的契機。

其它推薦,可能有助於你在這個問題上了解更多:

如何理解佛洛伊德所說的「死亡驅力」(Death Drive)?

陷入虛無主義都是哪類人??

夢境的本質是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