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是個很有意思的概念,它既是動詞,也是名詞,每個人都知道它的意思,也幾乎每個人都知道如何操作和執行,但是生活中能輕松做到的人卻不多。特別是在一些特定的關系中。
為什麽拒絕會如此知易行難呢?因為拒絕是一種非常清晰明確的表達,含糊不得,委婉不了。在語言和文字中,哪怕我們給拒絕增添再多的裝飾,一旦「不」的意思傳達到對方心裏,拒絕就發生了。而不敢拒絕的原因,大機率是因為我們內心深處覺得這樣做表達了攻擊,實施了傷害,最終的結果可能破壞了一段關系。
在題主的表述中,首先我看到的是你其實並沒有拒絕(只是沒有立即答應);其次,哪怕沒有拒絕,由於對方後續的態度,引發了你心裏「拒絕=破壞關系」的連鎖反應,讓你覺得這個結果是你導致的,而這並非你的本意,於是就開始自責內疚、糾結內耗了。
所以,要消除這種負罪感,試著來做一做以下2步:
首先,明確拒絕的原因。拒絕不是為了攻擊,也不是為了傷害,而是為了維護我自己內心的領土、主權完整。如果我的內心主權(也就是心理邊界)被侵犯,那麽這對我的傷害是非常大的,我會覺得自己沒有價值,自己的勞動沒有意義,這種情況發生多了還會威脅到的我的生存。所以,這是我無論如何也不應該允許發生的事情。拒絕只是為了告訴那些想白嫖的人,你應該尊重我,尊重我的勞動成果。這樣做一點也不過分,是基本中的基本。
其次,厘清某些關系對我的重要性。那些想要來白嫖的人,仗著跟我有一些關系,就不尊重我的勞動,他們究竟算不算我的朋友呢?我為什麽要讓他們來做我的朋友呢?跟他們維系關系對我來說有什麽好處呢?簡而言之,一段得不到尊重的關系是不值得維系的。如果對方因為我的拒絕而離開我,無需難過,無需傷感,反而應該慶幸我篩選掉了那些消耗我的關系。
能想通上面這兩段話,大機率就走出內耗的漩渦了。但是如果仍然收效甚微的話,也許這是一個重要的提示,那就是我們可能一直生活在被剝削的關系中,在漫長的時間裏我們逐漸適應、甚至麻木地過度付出著。這種情況下是很難一下子跳脫出來的,而根源往往指向原生家庭中的關系樣版。這樣的話,也許就該找個咨詢師聊一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