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的窘境也代表德國制造業的窘境。
德國制造業面臨的幾大困境:
1.廉價天然氣一去不復返,天然氣價格是老美的四倍。能源貴意味著基礎生產成本飆漲。
![](https://img.jasve.com/2024-10/eafc74f16194bc57c20b9f70958d9e34.webp)
2.勞動力萎縮不得不依靠移民和外勞,後者占比已上升到15%,勞動力成本也水漲船高。
不過東歐的勞動力增長速度趕不上自身萎縮速度,俄烏沖突引發的三百萬烏克蘭人,舒爾茨政府一直積極引導其就業,但就業率始終不到20%,相當於白養240萬人…
![](https://img.jasve.com/2024-10/c358207402868c41195ff7be6c5338f7.webp)
從大眾工會集會的照片上看,也能推測現有工人年齡中位數偏大,年輕群體占比很少,德國引以為豪的技工教育體系開始出現斷層。
![](https://img.jasve.com/2024-10/5d030f008f9bb3b3e3604fdbe24300a8.webp)
3.因為俄烏沖突導致FDI流出,工業生產潛力被大幅削弱。2023年FDI流出1500億歐,大部份流向「親愛的盟友」老美。
4.處於中美、中歐貿易戰夾縫中,歐盟內部又不如馬克龍那樣有外事主導權(比如舒爾茨不給金牛座,馬克龍支持給法國版風暴陰影;舒爾茨不想加征中國新能源車關稅,馬克龍牽頭加征)。
![](https://img.jasve.com/2024-10/aed9e39a78af0519bbe8715c60711cc3.webp)
在這種情況下,疊加大眾本身在汽車電動化上的落後步伐、不斷出現的召回問題,自然出現經營困境。
看最新的業績指引調,24年交付下降5%,營業利潤率從7%降低到5.6%。這些都還好,不像波音和英特爾開始出現巨大虧損。
![](https://img.jasve.com/2024-10/c435de6c9431ca26ab80220fa18e591c.webp)
再看現金流情況,就能夠理解大眾管理層的焦慮。汽車業務的凈現金流快枯竭了,而整體凈現金流開始依賴金融部門,那麽對於管理層來說關閉工廠、降低人力成本支出對於改善現金流來說是立竿見影的。
![](https://img.jasve.com/2024-10/14c549bcca78eb5d19c54979ee74a6a5.webp)
大眾的經營困難還提現在開始失去中國這個海外第一大市場,而豐田、現代在中國市場萎縮後還能去北美市場「找補」。
不光大眾,包括寶馬、奔馳在內的BBA在中國的份額在國內新勢力的沖擊下市占率一路走低。雖然大眾也開始積極投資新能源領域,如向Rivian投資50億美元,把新能源總部放在國內等等,不過可能還需要一些時間才能檢驗實際效果。
![](https://img.jasve.com/2024-10/e66995280f3a5fb763d7452a7733bf9f.webp)
最後就是預測下大眾在德國的十個工廠,哪個會最先關閉吧。
![](https://img.jasve.com/2024-10/7a1dcbe44c574cf2c988db51007ef317.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