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汽車

中國的邀請函,歐盟直接無視?中方不等了,立馬宣布第二波反制裁

2024-10-30汽車

據上觀新聞訊息,不久前,在例行新聞釋出會上,商務部新聞發言人介紹稱,中方正在研究諸如提高進口大排量燃油車關稅等措施,並且會在綜合考量各方因素之後慎重做出決定。另外,在商務部舉辦的新聞釋出會上,商務部發言人對中歐電動汽車關稅談判行程作出回應。發言人表示,截至目前,中方已經表現出了最大的誠意與靈活性,在一些領域也取得了重要的進展。然而,因為歐方一直沒有積極回應涉及中歐業界核心關切的問題,所以在磋商過程中仍然存在重大分歧。中方已經正式邀請歐方的技術團隊盡早來到中國,以便開展下一階段的磋商,並且中方已經做好了所有的準備工作,目前正在等待歐方的回復。

歐盟成員國代表投票透過了歐盟電動汽車反補貼案的終裁草案,這意味著歐盟委員會能夠對產自中國的電動汽車征收時長為5年的高額反補貼稅。像比亞迪、吉利、上汽這些中國汽車品牌,以及在華生產的如特斯拉等歐美汽車品牌都包含在內。歐盟針對中國新能源汽車的這一輪反補貼調查於2023年10月開始,至今已經持續了一年之久。按照這一草案的規定,上汽、吉利、比亞迪以及特斯拉(中國)將會分別被征收45.3%、28.8%、27%和17.8%的關稅。

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在前不久晚曾釋出關於中歐價格承諾談判的聲明。該商會表示,其提出的能代表行業整體立場的價格承諾方案,是當前中歐磋商的基礎所在。歐委會若與企業單獨開展價格承諾談判,這一行為會動搖談判的基礎,還會破壞雙方的互信,進而給雙方的磋商造成幹擾。當下,中歐價格承諾磋商的時間十分緊迫,歐委會與企業單獨談判會分散資源,導致磋商行程被延誤。所以,中方期待歐方拿出最大的誠意,以達成價格承諾為目標,與中方開展進一步的磋商,從而盡早達成各方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

這一舉措猶如一把利劍,徑直指向歐盟出口到中國的大排量燃油車。這裏面有個有趣之處,那就是這一舉措實際上是讓德國受到沖擊。為何這樣說呢?因為德國有相當數量的大排量燃油車出口到中國。然而,這件事情實際上是由法國和義大利挑起的。中國已經對法國的葡萄酒采取了應對措施,也對義大利的奢侈品出手了。

歐盟突然針對中國產電動車采取行動,這顯然是一件費力不討好的事情,根本無法從中獲取任何益處。歐盟此次的關稅計劃預計要持續5年。然而,到2030年歐盟將全面禁止銷售燃油汽車。到那個時候,電動車會成為剛性需求。歐盟的汽車產業若不能在這4年裏與中國展開合作,那麽日後就只能面對更為先進的中國汽車的傾銷局面。即便在2029年宣布延長關稅,屆時承擔關稅的也將是歐洲消費者。既然如此,歐洲人為何要做這種損人不利己的事情呢?

2023年,中歐貿易額達到了7830億美元這樣的高額數位,這意味著中歐之間幾乎每分鐘就有大約150萬美元的貿易往來。在中國的對外貿易關系中,歐盟是其第二大貿易夥伴,同時中國是歐盟的第二大貿易夥伴;中國是歐盟第一大進口來源地,而歐盟是中國的第二大進口來源地;中國是歐盟的第三大出口市場,歐盟也是中國的第二大出口市場。從這些貿易關系的緊密程度來看,歐洲本有成為中國天然經濟盟友的潛力。然而遺憾的是,當下的歐盟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喪失了獨立自主的能力,在實際情況中近乎淪為美國的半殖民地。

在非洲事務方面,歐盟成為中國的競爭對手。然而,中國對此並未受到幹擾,依舊堅定地加深與非洲各國的合作關系。中國積極推動「一帶一路」倡議在非洲的發展,使其能夠在非洲大地上紮實地開展起來,從而給予非洲國家更多務實的援助。中國在對非洲進行投資之時,始終秉持平等互利、合作共贏的理念。中國從未對非洲國家提出任何政治方面的要求,所謂中國帶給非洲國家「債務陷阱」的說法也是毫無根據的。中國與非洲國家之間的合作建立在相互尊重、彼此互利共贏的基礎之上,這種合作與非洲國家的實際發展需求相契合,因此贏得了非洲民眾發自內心的歡迎。

中國電動車產業於全球電動車市場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其技術創新與成本優勢,對推動全球電動車產業發展有著積極意義。歐盟若對中國電動車加征關稅,這或許會給中國電動車企業的出口以及海外市場的拓展帶來影響,從而對全球電動車產業的發展速度與創新行程產生影響。歐盟對中國電動車加收關稅這一舉措屬於短視的保護主義行為,該行為在某種程度上也許能夠滿足部份歐盟成員和本土產業短期內的利益需求,但從長遠角度而言,無論是對歐盟自身、中歐關系,還是全球貿易格局,都會產生不利影響。

歐盟在對抗中國汽車產業方面正做著徒勞無功的努力。雷諾集團執行長盧卡·德梅歐支持與中國達成協定。他表示:「中國希望進入歐洲市場以獲取利益,相應地,我們可能需要得到一些助力。」在他看來,要是沒有相關協定,歐洲汽車制造商在電動汽車行業的發展行程中就難以跟上步伐,畢竟該行業所需的原材料、專業技術以及供應鏈都是由中國占主導地位的。他還指出:「歐洲建設的多數電池工廠是由中國人設計的,因為中國人有經驗。」就像法國北部一家未來將為雷諾供貨的工廠就是這種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