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知识

多伦多大学,McGill和UBC之类加拿大顶尖学校水平跟清华北大比怎么样?

2016-02-29知识

我的观点是:清华北大的学生,尤其是本科生,其在教科书以内的学术基本功是全球数一数二,如果只看这点,清北的生源绝对完爆加拿大一流、甚至美国顶尖大学。但是, 多大&麦吉尔&UBC仍比清华北大更优秀。 理由如下:

说理由之前,我想先陈述一个事实,那就是清北文凭(主要指本科)在中国的认可度一定是最高的。然后,我也想提三个问题:1. 刨根究底,中国社会到底是认「高考」还是认「清北」?2. 众所周知,外国人考清北比中国人容易得多,那么同样一个拿清北文凭的老外和一个拿清北文凭的中国人,在中国社会的认可度相比如何?3. 如果清华、北大、多大、McGill、UBC这五所学校在2016年时同时面向全世界高中毕业生,一视同仁公平招生,并且一律保证全额奖学金和英文授课,你估计哪所大学会更难考?

考清北很难,我佩服考上清华北大的人绝对多于考上哈佛大学的人,但如果你认为这是评价一所大学的唯一标杆,如果你认为高中的学习成绩对未来一个人的成就有特别大的指向作用,那么以后社会会教你怎么做人。清华北大最近几年排名数据上去了,号称自己是世界一流名校,但现在出了国门,有几个外国学生会为了留学申请清华北大而挑灯夜读?出了国门,有多少外国老板知道清北、并会因为一张清华北大的文凭给点特殊待遇?事实上是, 清北目前还需要降低对外国人的录取标准来达到自己所谓的「国际化」,以及靠外国学生的人头数来刷排名数据,有些甚至中国字都写不顺的外国人,也能在清北混毕业,这就是「世界一流名校」?我上过清华的课,监过清华的考,阅过清华学生的试卷,我想说:高考这件事把中国人内心对清北的态度给「神话」了,甚至「妖魔化」了。清北也有学渣,上课也有很多睡觉的,考试也划重点,关键是划了重点还有不去看的,考场上有睡着的(是真的不会写),教授监考和阅卷也会放水。期末考试卷面分数也是正态分布,前10%的和后10%的卷面表现也跟任何一所大学一样:差距极大。至于学校领导,他们很关注排名数据,甚至制定了每年冲排名的目标,比如「明年要把xx学校挤下去」,我也是很无语,因为我觉得排名应该是个自然而然的事情,坚持自己的办学理念好好干就好,而不是根据排名机构的得分指标来指导办学政策。

选校其实是一个 「因为我曾经优秀,所以我就学于此」 「因为我就学于此,所以我以后会优秀」 的问题。

中国学生选校时更符合第一句话,几乎80%以上的侧重会点会考虑:「 学校和分数的匹配度 。比如,其它被录取的同学是不是比我分高?如果比我分高,那我就赚了;如果比我分低,那我就亏了」。

西方人选学校的时候更符合第二句话,他们更看重:「 学校和个人诉求的匹配度 。 比如,读这个学校对我以后发展帮助有多大?适不适合自己?性价比值不值?以及其它杂七杂八的我们中国人无法认同的因素。」

我觉得大学承担的三件最重要的事情是

1.把不优秀的人变得优秀 。在这点上加拿大各顶尖大学做得更好,先录取更多的学生,然后慢慢淘汰,这是他们创造大学经费和同时不太牺牲学术质量的策略,也给了一些在18岁以前不那么绝对出彩的人一次重新洗牌的机会,18岁以前的青少年未来有多大的潜力,其实还远远没有定型,事实也证明,一些以平庸成绩进来的学生,到大学后的学术表现甚至好过当年以最高分考进来的那部分学生。另一方面,加拿大的大学和美国的公立大学一样,都是用纳税人的钱办学,这使得本科教育的门槛不允许被设得太高,即使是顶尖的公立大学,社会也要求他们一定要尽可能亲民和大众化。(这也是为什么美国少数一些只搞精英教育的大学一般都是私立大学的原因)。但到了硕士和博士阶段,公立大学对自己门槛的控制会有更大的自由度。

2.把优秀的人变得更优秀。 纵观大学的教授水平、敬业程度、以及硬件设施,我觉得加拿大各顶尖大学暂时比清华北大更胜一筹,我相信如果把清华北大的学生放在加拿大这几所大学来念书,四年以后很可能比在清华北大呆四年更优秀。

3.对社会进步做贡献。 加拿大的几所顶尖大学出过的诺贝尔奖,到2016年为止,还是比清华北大多得多,基于这点,我有理由相信加拿大这几所大学对人类社会的贡献,至少目前来看,还是比清北要大。

所以,我的观点是:多大&麦吉尔&UBC比清华北大更优秀。但是,清华北大的学生,尤其是本科生,其在教科书以内的学术基本功是全球数一数二,如果只看这点,清北的生源绝对完爆加拿大一流、甚至美国顶尖大学。



下面取几点细说和比较:


论读书能力
:更准确的定义可以叫高中时期的解题能力,清华&北大 > 多大&McGill&UBC,且很有可能是天下第一,哦,不,印度理工学院,以及以色列、日、韩的几所大学,可能和清北有得一拼?

论录取难度 :更准确地说是本科录取难度,清华&北大 > 多大&McGill&UBC,甚至,清华&北大 > 哈佛&麻省理工等任何一所学校。哦,不,印度理工学院,以及以色列、日、韩的几所大学,可能和清北有得一拼?

论本科生的平均学术能力 :清华&北大 > 多大&McGill&UBC。清华北大本科生的学术智商绝对是一流的 ,而且 考进清北需要的不仅仅是智商,还要有一点点对世界的野心,以及吃苦的耐力,所以我觉得在心怀世界这点上,清北学生平均来说欲望应该更强,因为多大&McGill&UBC的学生里,尤其是本科生,存在了相对更多的「跟着大部队混毕业就万岁」的公子哥和小姐们。

但是,客观地说,那些在大学里成绩较差,成天投机取巧,「跟着大部队混毕业就万岁」的学生也不能一票否决他们,因为其中很多都是潜力股,大学能容纳学生的多样性,才能出各个行业不同类型的人才。本人多年前看过一本书,上面说人才从「类型」上可分四种(排名不分先后和贵贱): 帝才,相才,将才,奴才 。「帝才」是领导型人才,有天生的/后天培养的领导气场,比如当官的,这种人懂得用人;「相才」是协调性和管理型兼具的人才,比如企业高管,这类人情商比较高,能够上传下达,懂得运筹帷幄,处理好关系,协调整个体系的运转;「将才」是专业型人才,往往在某一个领域造诣颇深,比如:科学家、大学教授、医生、工程师、体育明星,等等;「奴才」,这个名字不太好听,但确实没有任何贬义的意思,奴才在古代的特点就是:「考虑周到,服务周到,主子能想到的要提前想到,主子想不到的也要帮主子想到」。这点体现在现代商业人才身上,比如企业家。他们具有非常敏锐的市场嗅觉,总是能先人一步发现这个社会的需求,从而针对需求,填补空缺,在商战中取胜。当然,四种人才之间就好比学科之间,不可能有绝对的界限。

我认为学习成绩好固然重要,但是学习成绩更多是对「将才」的培养更有指向性。这是为何欧美大学在本科录取的时候不光只看「成绩」这一栏,这也是为何在西方大学校园里「学霸」这类人在同学圈子中远没有在中国的那种被膜拜感,人家可能更关注你是如何找到暑假的那份实习。所以,我一直不认同光拿横向的学习成绩去比较,然后笼统地衡量一个学校学生的水平。我本人本科读的是工程专业,而且我是偏学术类型的,我重视GPA,对于有些学习不好的同学,在我内心里,我是觉得他们肯定干不了技术类的工作,但是我不得不承认,很多这样的同学虽然在技术类工作上出不了色,但是他们的人格特点以及为人处事的能力,在从事工程招标、或者招商引资之类的业务上真的是把好手,最后很可能还做了我的领导。不要看低身边学习不好的同学,也许你们只是不同类型的人才,进了社会后,90%以上的工作只要不是傻子,智商都够用,比的就是敬业度和情商了,谁当谁的领导还不好说。 搞定数理化很难,但是搞定人更难,这也是门学问 。中国大学的选拔,更像是按照培养科学家专业人才的要求进行录取,选拔体制相对单一,但这是目前中国能保证公平公正的最好办法,否则没背景的都要没书读了。

论硕士生和博士生平均学术能力 :清华&北大 < 多大&McGill&UBC。上一条比的是本科,其实要比学术能力的话,比硕博学生的水平其实更有意义,因为硕博,尤其是博士,就是「专才」的培养了,这是和学术水平直接挂钩的。到这个阶段,北美大学对学生的学术基本功要求确实变得比录取本科生时看重得多,我认为这样是合理的。多大&McGill&UBC的博士生源来自世界各地,包括中国清华北大的优秀本科毕业生,而清华北大的博士生源还是以本土学生为主。多大&McGill&UBC的博士毕业生质量应该是高于清华北大的,因为在众多博士毕业生中,只有学术水平很高的一部分博士才能成为大学教授,而多大&McGill&UBC的博士学位持有者目前在全世界高校里遍布得比清华北大多得多。很遗憾,中国的博士学历目前在世界上的认可度依旧不高,即使是很多中国本土的大学,都把教职的基本要求定在:「海归博士」才予以考虑。 但不得不承认,欧美国家顶尖的高校博士生中,充斥着大量清华北大的毕业生,以及很多已经在行业中成为领袖的科学家和学者,说明清华北大学生在学术这件事情上的基因确实是一流的、世界级的,可惜清华北大学校本身不是一个最好的平台,至少目前不是。

论学生能力的多样性 :清华&北大 < 多大&McGill&UBC。如果现在到UBC任何一个土木工程专业的班上问:有会意大利语的吗?有会西班牙语的吗?有懂中文的吗?有能三门语言无缝转换的人吗?有会跳街舞的吗?在座的有参加过选美拿过奖的吗?有会弹钢琴的吗?有打过职业体育联赛的吗?甚至可以问有参加过奥运会的吗?等等,我相信在UBC得到的惊喜和在清华北大问是很不一样的。

国际优秀学生来源 :清华&北大 < 多大&McGill&UBC。清北虽然有全中国最顶尖的学生,但目前来说还是很难吸引到全世界各国的顶尖学生的来此就学,尤其到硕士和博士阶段,甚至连中国顶尖的学生都往外流了。而多大&McGill&UBC从本科到博士各个阶段都会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生源,甚至顶尖生源,各个民族都会带来各自的优秀,汇聚到一起,才会爆炸。

在国际上文凭认可程度: 清华&北大 < 多大&McGill&UBC。在中国,毫无疑问最认清北,但是如果去到一个中国和加拿大以外的国家,比如美国、欧洲各国、日本、韩国、泰国、越南,你可以试试拿清北文凭好使还是多大&McGill&UBC的好用。

论学术贡献 :清华&北大 < 多大&McGill&UBC。这个没有任何争议吧,多伦多大学发现了胰岛素跟糖尿病的关系,卢瑟福在麦吉尔大学发现了原子核结构,再看看诺贝尔奖数量,清华北大确实还需要努力。清北有中国最好的基因库,但是还需要提升体制,以及想办法汇聚世界的智库。我感觉清北在这方面的后劲还挺大。



对于那批想办成」世界一流「的中国高校,说说我的几个感受:


1. 学校政治氛围太浓 ,行政永远驾驭于学术之上,学术大环境相比欧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这使得很多留洋的优秀华人学者望而却步。这点不改,难成真正的世界一流。


2. 授课语言上的障碍 。如果不把学校变成全英文的授课环境,难吸引全世界最优秀的生源。当然,我是反对完全西化的,保留自己的文化比什么都重要。这点上,我很赞成俞敏洪的观点:中国如果想办一所世界一流的大学,就要吸引世界一流的学生,而不仅限于中国一流的学生。把清华或北大其中一所办成全英文的有何不可?这个完全不会影响到中华民族本土文化的传承。


3. 大学教职整体薪水待遇不高 ,但贫富差距巨大,因为专业好的教授都在校外赚钱,专业偏理论的教授就只能靠死工资了。作为一个在中国一流大学任教的高级知识分子,若靠工资,未来孩子想出国读个书都难以支撑,说起来都觉得可悲。经济压力那么大,在职的教职谁还会安心做学问?优秀的人才谁还会投身学术界?即使投身了学术界,也只是利用了大学的名望帮自己在外面捞钱罢了。不过在待遇这点上,近些年也在努力,尝试慢慢改善和跟国际接轨,比如清华大学作为试点在中国推行北美的「终身教职」制度,竞争压力会更大,但相应地,工资待遇也会提高很多。另外,据说北京大学商学院的教职工资制度是和香港高校保持一致的,也是非常不错的。期待大环境的早日改善。




看了其他人的一些评论,有几个观点(也是几个受中国社会影响的主流思维)我个人是不认同的:

1. 高中成绩对生源好坏的决定论 :要这么比的话,哈佛&麻省理工的学生都会被清华北大的完爆。另外,即使同是清北学生,来自湖南湖北的跟来自北京上海的比比高考分数都要吐出几碗老血。有些学生恰好是在高考那几门课上比较有天赋,或者就是适合这种大场合的考试,于是在竞争中赢了,并被中国社会永远定义为「好生源」,而在这个选拔体系中失败的,一律被定义为「不好的生源」,而且很可能在身边的人眼中跟你一辈子,这是很要命的。这种思维是长期中国中小学教育就开始灌输的,甚至在出国读本科的中国留学生脑子里也是根深蒂固。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性的,学生的天赋也是多样性的,物尽其材才是真谛,找到适合个人性格或擅长的一个专业或职业,才能在这个领域比别人做得好。国外公立大学是要服务社会,在本科录取上尽可能多地降低学术要求,尽量给更多的年轻人进入一流大学的机会,让更多的人在大学里找到自己有热情或者擅长的领域。比如,美国和加拿大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里,主流人群都是在校大学生,如果硬是要拿清北学生的高考成绩去喷人家国家大学生的高中入学成绩,然后得出结论说清北的生源完爆人家,那就没什么好聊的了。高中成绩和大学GPA只是对技术类专业在未来的造诣的指向性会更强一点,华人好的数理化功底使得华人在美国高科技领域有很高的地位就说明了这一点,但影响这个社会的人群远远不仅限于科学家。

2. 高中成绩对未来学术表现的决定论 :高考考的那几门课,是可以证明学习能力,包括智商,有一定的指向性,我也认为高考是目前中国最公平的制度了,但不应该成为一个人一辈子的标签。可惜在国内,社会的整体舆论都过早地给孩子标上了标签,把青少年分成了三六九等,大学之间的鄙视链在中国尤其明显。这其实是社会给青少年的一种心理暗示,进了好大学的学生有理由觉得自己是天之骄子,然后跟打了鸡血一样普遍会更加努力。进了差大学的孩子,往往出现「放弃治疗」的比列会更大,于是开始混大学,再加上中国本身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现象,于是在学术水平上面的分层会越来越大,最后导致这个社会的人潜意识里得出一个结果:「高中读书好的,大学读书一定也更好。」 在国外,硕士和博士就「学习成绩」这单件事来说,平均水平是比本科生要强出一大块的。但在清华北大,正好相反,鄙视链是:「清北本科生鄙视本校后来考进来的硕士和博士生。」这条鄙视链在社会上也是如此。纠其原因,无非一点:「因为你高考没我分数高」。这是整个社会的「高考后遗症」的表现之一,是病,得治。其实高中到大学是一次洗牌,大学到研究生也是一次洗牌,走入社会后又会有一轮洗牌,这是事实,只是太多人一直在高考的那个(对自己和对他人的)印象中无法自拔,因为在中国那是从娃娃时就抓起来的一个「高考决定命运」的概念,而且很多人为之浴血奋斗了18年,尤其对父辈那批靠高考翻了身的人,这种感情寄托是很深的,很难改变。但是我估计,随着中国教育资源的丰富化和留学的普及化,这种观念从00后这一代开始会慢慢弱化。

3. 过度「迷信"高考 : 清华北大在中国的地位不需要多解释,也是全世界的大师都愿意去说几句话的地方。这里聚集了一批智商极高、后天极其勤奋、充满理想的中国学生。从概率上说,这里走出来伟大人才的可能性一定会更大。但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中华传统信仰+「中国人极其严重的名校情节」+「高考后遗症」,这三件套传统理念放在一起,让中国人潜意识里对清华北大本科生的印象过度「神」化了,这种对清北的崇拜,绝对比美国人对哈佛&麻省理工的崇拜强烈得多。跟任何名校一样,清北其实也有不少平庸的学生,他们最后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跟当年考上清北时身边的人对他们的期盼相差甚远,这是正常的,因为当年身边人的那种期盼是基于清北学生被渲染神化过的结果。同时我也相信,中国一定有很多企业宁愿要一个垫底的清北生,也不会要一个优秀的非985学生,这所谓「迷信」。这个年代,人们不再迷信海归,但也不应该迷信高考。我更认同西方「拿实事说话」的评判标准,而不是迷信「高中毕业那年的水平」。大学的使命是给它的学生最大的「增量」,让不优秀的变得优秀,让优秀的变得更优秀。Things happen, people 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