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知识

在围棋学习过程中,有哪些书籍或视频让你醍醐灌顶?

2016-02-26知识

我想写一本围棋书, 在那个找不到围棋书(也很难买到围棋)的年代,是这本书把我领进了围棋的大门, 就像武林秘笈一样,让我突然武功大进……

我学棋是在中国围棋棋迷增长最快的一个时期(注:现在回头看,中国的围棋人口在那几年里获得了一个数量级的增长。我的推测是从百万量级增长到千万量级。90年代以后围棋人口虽然总体还在增加,但像那几年迅猛的快速增加的时代,可能以后再也不会有了。用空前绝后来形容,并不过分)。

对!就是在80年代中期,围棋从高高在上、神秘莫测的一种智力对抗,开始走进普通人家,其机缘就是聂卫平棋圣在中日围棋擂台赛上的奇迹般壮举。

中国人战胜了日本超一流棋手和终身名誉棋圣!日本是围棋王国,但在擂台赛上输给了中国!哇!好厉害。

围棋就是这样通过新闻广播来到我的身边。我还记得当时听到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里铿锵有力的声音:中国棋手聂卫平九段在中日围棋擂台赛上以一又四分之三的微弱优势战胜日方主将,终身名誉棋圣藤泽秀行九段

我始终都无法想象一又四分之三子是个什么概念?难道把一个棋子给掰成几瓣?

我想学围棋。这时候,我看到了一本杂志【报告文学】。里面有一篇报告文学叫作【聂卫平打擂】,有一万字吧,记录了聂卫平战胜小林光一、加藤正夫的过程,写得绘声绘色。报告文学是80年代特别流行的一种文体,是用文学手法记录反映新闻事件(人物)的一种纪实性文体。

报告文学有时就像新闻通讯一样,把激动人心的事件及时地传达给读者。

【聂卫平打擂】中,有一些围棋术语的描写,如挂角、打入等,当写到聂卫平战胜加藤正夫九段的那一局棋时,专门写了聂老的一步妙手「倒虎」。武宫正树赛后对聂卫平说,我跟你学了一招,就凭你能走出这招棋,你也应该胜加藤。

这是何等的妙手?我看的心痒难耐,可是我不懂围棋。

我想学围棋,这时候,班上 有个同学在聂卫平的威风之下,突然亮明身份:我会下围棋。谁想学围棋,跟我来学吧。 「会下围棋」让那个同学在班上的地位直线上升。 好几个像我一样想学围棋的同学,一下课就跟着他转悠,求他千万莫要嫌我们资质驽钝,教上几招。

这位同学确实懂一些围棋的基本规则,如四个子包围一个,吃子等等,但是他对真眼假眼有时也分不太清楚,即便如此, 当他传授了我们「四个子包围一个」的棋理后, 我们还是兴高采烈地下了起来。那时候,跑遍全城的商店,都买不到围棋。于是一个同学从家旁边的工地上找来了一些小瓷砖(马赛克)当作棋子,我们用马赛克下起了「四个包围一个」的围棋。 那位教我们下棋的同学,始终以师父自居,尽管我们很快便互有胜负,难分高下。

虽然我们只知道最粗浅的规则,但围棋展示出的吃子魅力把我们牢牢吸引住了。我和小伙伴们边围边吃,不亦乐乎。我以为自己懂围棋了,围棋——不就是围了就吃。师父就是这么教的。直到几个月后的一天,我在路边的小书店,突然看到了一本书,名字就叫 围棋

围棋—初级读物合订本,这本书打开后,共有六本小分册,分别是:

1、围棋入门知识

2、围棋基本战术

3、围棋实用死活

4、围棋定式浅说

5、围棋官子初步

6、围棋布局基础

作者主要有两位:杜君果、杜维新

出版社是很怪的名字:蜀蓉棋艺出版社。后来我才知道,这是我国围棋读物水平最高、最专业的第一出版社

我在这个小书店里,翻开这本书,突然发现我在和小伙伴对局中的一些局面,竟然有绝招可以施用。还有一种叫作「手筋」的招数。

我只看了第二册【围棋基本战术】的开头几页,觉得自己武功大进,平时对局中自悟出来的「枷」「飞罩」「飞」「跳」等等招数原来是最基本的入门级手段,想想「师父」的一招一式,当已不在话下。打个比喻吧,令狐冲学了独孤九剑后,回想田伯光的快刀,处处都是破绽,取胜简直轻而易举。不过,这本书要大概要2块多接近3块钱(2块7、2块8、还是2块9,记不清了),实在是买不起。

凭着我在书店里,看了几页的功夫,几天后,我遇上教我围棋的「师父」迅速将他杀败。他还不服气,被我连斩七八盘,才意识到继续下下去,只能在连败纪录上增加数字。他还嘟囔说:奇怪,我怎么就突然下不过你了呢。我知道,这是我看了几页【围棋】而已。

这种感觉,大概就跟武侠小说里经常出现的桥段一样,某人得了一本剑谱拳经,学了几招便武功大进,打败了普通型的恶霸(其实是武侠小说里武功最低的存在)。一招太祖长拳足矣!

经过省吃俭用,我终于积攒了能买下这本书的钱,高高兴兴把这本【围棋】买回了家,按本书的指点,勉勉强强,算是入了门。

虽然,我以后有了一点点进步,但是在当时第一次见到这本书时如见武林秘笈的感觉,始终难以忘怀。

这本书在围棋高手眼里,或许过于简单,没有什么高深的布局理论,也没有复杂的飞刀变化,更远远比不上【发阳论】这样真正的围棋秘传(日本古典围棋时代,四大家之一井上家的不传之秘)。但在我心里,如果提到围棋学习过程中印象最深、启发最大的书,非本书莫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