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分的伏笔,是白雪地上一道煤灰,突兀,但鲜明。
这不容易。一个没削的中华铅笔放在笔筒里,怎样才能让读者在两万字后还记得?
100分的伏笔,是草蛇灰线,自然又鲜明,读者一看忘不了。
100分伏笔示例:潜伏第一集,左蓝在 【 新华日报】发表【我看中国之革命】 , 该文在电视剧中出现三次。
第一次:
余则成在阁楼监听,一有消息,行动组就会上楼抓人。忽然监视器传来人声:「 这位是中央公校的左蓝,外语很好, 贾绪尔的【我看中国革命】就是她翻译的。 」
余则成惊住。
分析:这不是伏笔,而是随便充数的闲笔。
此时,余则成正要通知行动组抓人,却得知未婚妻也在现场。「左蓝「二字出现后,余则成已经极度震惊,后面的【我看中国革命】细节基本没用。
如果」左蓝在这儿「是一百瓦的白炽灯」,【我看中国革命】就是白炽灯旁黯淡的小电珠。读者盯着白炽灯,看不见小电珠。
所以,这里只是闲笔,没作用,也不算伏笔。
第二次:
次日约会, 左蓝笑吟吟拿出【新华日报】:「挣钱啦,今天我付账。」余十分无奈,接过报纸说:「翻译这样的东西,会进黑名单的。」
左蓝不悦。
分析:这里作用有二,第一,促成左蓝和余吵架;二,埋伏笔。
余已经因为左蓝亲共受怀疑,左蓝还大大咧咧地拿文章给他看。文章成了二人争执的导火索。
文章出现毫不突兀,读者印象深刻。
第三次:
上司带余则成去刺杀李海丰,火车上,上司继续责骂余则成亲共,还问:「你是不是有亲共行为,你未婚妻是不是有通共行为?」余一口否定。
上司:「 那你未婚妻在【新华日报】上的文章也是编的? 」
余则成无言。
分析:至此,文章真正发挥了威力。此前,「左蓝通共」的麻烦都被余则成想办法化解,但此刻面对白纸黑字的文章,余无法辩驳。
这一段,是第一集前半场最大的高潮。
上司一直批评左蓝,仿佛很讨厌左蓝。但真相大白后余则成才得知,上司是地下党,左蓝是中共,他俩不但认识而且很熟。他们都在余则成面前演戏。
前两集最大的感情高潮由此到来——余则成含泪问左蓝:「你是真的爱我,还是共党的美人计?」
小伏笔构成小高潮,小高潮又是大高潮的伏笔。
杠杠的100分。
好伏笔的诀窍就是——不要让伏笔单纯当伏笔。
没削的中华铅笔放在笔筒里,只能是伏笔。如果插进女朋友心脏里,就既是凶器又是伏笔;
如果被妈妈拿在手上责骂男主「铅笔也不削这么懒」,就既是吵架导火索又是伏笔;
如果铅笔是美丽女同桌借给男主,而男主夜晚又拿它遐想,就既是定情物又是伏笔。
一个情节,最多可有六种作用:塑造人物、烘托气氛、埋伏笔、设悬念、推动情节、承上启下。
一个情节若只有埋伏笔一种作用,就会显得突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