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邀,這裏就逐一闡述一下很多朋友未必會理解的劍術上的事實,或者說冷兵器格鬥方面的技術事實好了。 回答內容會進行非週期性更新。目前已經更新了實戰與競技的區別相關的內容。
冷兵器格鬥中的基本功訓練:
在冷兵器格鬥基本功訓練方面,外行人要麽崇尚肌肉男,認為只要是身體素質好就可以碾壓一切,看到體格看著不壯實的劍手就認為他一定只會花架子,不能打,一定就是神棍;要麽就認為身強力壯中看不中用,完全屬於外表嚇人,實則華而不實。
事實上這兩種偏激的觀點都不正確。
兵器格鬥所依賴的力量與徒手搏擊所依賴的力量並不完全一樣:
其一,操控兵器較為依賴一些小肌肉群的作用。
其二,全身協調一體的發力模式,即武人常說的「整勁」,在操控兵器時十分重要,尤其是一個人在操控具有一定重量感的兵器的情況下,全身協調一體的發力模式就顯得更加重要。
其三,冷兵器格鬥中的力量,要求的是一個人可以有效地將自身的力量駕馭到兵器上,用科學的術語進行解釋,那就是透過相對應的練習提高人體在操控兵器時的 肌肉記憶 能力,進而使人的身體可以以較大的力量、較快的速度、較高的協調性、較好的連貫性使用兵器進行實戰。
反之,在沒有系統的冷兵器訓練的情況下,一個人的身體素質再好,再如何身強力壯,也並不代表一個人可以更為熟練地操控一件兵器,尤其是達到一定重量感的史實兵器更是如此,即便是最為基本的揮撥、戳刺、劈打動作也一樣包括在內。
上圖中處於劣勢的一方就是最好的例子,即便是處於劣勢的一方的身份是綜合搏擊運動員,同時也接觸過競技兵器對抗,但是在史實兵器實戰對抗中,卻也表現得十分不堪入目。
想要將真刀真槍運用的靈活自如,用史實兵器進行系統的訓練是基礎中的基礎,越是勢大力沈的兵器就越需要更長的訓練周期進行訓練。
誠然,輕量的器械可以使得練習者在練習的過程中快速掌握正確的動作及相應的發力技巧,屬於基礎訓練環節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但如果只是一直使用小孩子都能靈活使用的木棍和劍片進行訓練,那即使是訓練量再大,一輩子也都無法將真刀真槍運用的得心應手。
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在他的武藝練兵著作 【練兵實紀】卷四練手足-練手力 的章節中已經明確說明:
「凡平時各兵所用器械。輕重分兩,當重於交鋒時所用之器。蓋重者既熟,則臨陣用輕者自然手捷,不為器所欺矣。是謂練手之力也。」。
意思就是說,想要熟練掌握自己的兵器殺敵甚至要運用比實戰兵器更難操控的器械進行訓練。這一環節屬於系統的史實兵器訓練最為基礎且最為重要的部份,同時,與之相類似的理論也為全世界各個冷兵器格鬥流派所通用。
我們繼續以下圖作為對比:
一位是接受過系統史實兵器訓練但明顯營養不良的抗日軍人,一位是身體較為強壯的軍事發燒友。
先來看一下圖中的這位國軍精銳士兵,一手持雙手大刀,一手持三八式步槍加刺刀,在兵器與手臂保持一定斜度且保持長時間架勢的情況下,仍可以做到頭正、肩平、背直,可見其使用冷兵器這方面的基本功十分了得。
再看一下國軍精銳旁邊的那位發燒友,體格健碩,然而,兩腿之間難以抻開,頭部及背部沒有伸直,肩部和手臂歪斜,短時間的cos尚且是這個程度,就更不用說長時間保持住架勢的情況如何了,最起碼用刀都使不上力,何談冷兵器格鬥的功底。
民國時期士兵的體格甚至還不如晚清時期,如果多加翻閱當時的影像資料記載也更容易理解這一點。
西北軍戰士之所以可以在手持重械的基礎上仍然保持十分優秀的基本功,來自於西北軍的刻苦練兵,來自於系統的冷兵器揮擊訓練。
關於西北軍的真刀劈殺訓練,可參考 文史選集--【西北軍的練兵特點】 一文。
需要指出的是,刺擊,或者說需要寄出整個身體向前沖的鹹魚突刺類技術對史實兵器功底考驗相對小很多,正因如此,單純地練習刺擊,尤其是那些需要寄出整個身體向前沖刺的鹹魚突刺類技術,並不足以鍛煉一個人使用史實兵器的功底。
而揮擊類的動作及格擋反擊類的動作相比刺擊類的動作而言,更為考驗駕馭冷兵器時的力量,起到的訓練效果也自然更為明顯。當然,所付出的訓練成本也同樣更高。
所以說,系統的史實兵器練習不但是在練習駕馭兵器時的力量,更是在練習用正確的發力技巧來駕馭兵器,最終使得發力動作快速而又高效,並具備較大的殺傷力。
也正是因為這些原因,受過一段時間訓練的劍手的冷兵器格鬥水平往往要好於競技兵器對抗運動計畫(如擊劍、劍道、銃劍道等競技兵器對抗運動)的運動員,更是要強於18世紀之後,直至當下的普通軍人。
需要指出的是,練習用的兵器適當的加重沒錯,但手感不能與真實兵器相差太多,過重同樣不可取,因為這樣很可能會練出不規範的攻防動作,不規範的動作比起規範的動作自然要花費更大的振幅,花費多於的動作,比起規範的動作自然是慢速而又低效的,造成的結果就是自己的攻防動作振幅變大,拖泥帶水,攻擊與方守反擊的速度也自然就會明顯變慢,越是這樣就越容易讓對手判斷自己的出招,越有利於讓對手來抓住自己的空擋和有利於對手自身的時機。不標準的攻防動作如果比喻為徒手搏擊的話,那就好比徒手搏擊中的 大力王八拳。
對抗訓練環節的重要性:
對抗環節往往是是缺乏冷兵器格鬥常識的朋友難以相信,從而很容易被忽視的關鍵性環節,在這裏尤其需要強調。
不論兵器還是徒手格鬥,光練習基本功還不夠,全接觸對抗訓練更加重要,全接觸對抗不同於講手拆招和隨便比劃幾下的切磋,更不同於套路演武,而是像綜合格鬥那樣,全速全力擊打,可以從任何一個方向隨意地出招,隨意使用任何一個技巧。
基本功再好,實戰對抗經歷為0的武者,水平甚至還不如打過架的小混混,因為與只練基本功的武者相比小混混是具備對抗經驗的人。但如果基本功好的武者打過兩到三次對抗,那麽幹掉一個靠欺負手無寸鐵的常人而身經百戰的小混混顯然就是輕而易舉的事了。
全接觸對抗訓練第一是練習實戰中的距離感,這是最最重要的根本,第二是在此基礎之上,練習對隨機距離,隨機方向的隨機技巧的出招進行攻防應對,以練習在基本功練習環節學得的技巧如何正確運用於實戰,第三是練習虛實出招,以及如何判斷和應對對手的虛實出招,以上這些都是在講手餵招訓練中所練習不到的。
此外,冷兵器實戰格鬥的全接觸對抗訓練環節,采用的規則必須開放,對抗兵器的手感要盡可能貼近歷史上與之對應的真實兵器,記點方式必須符合實戰情況,既要反對為了搶先得點而不計發生互中之後中招後果的技巧,也要反對喪失作戰能力部位為擊中卻仍然堅持攻擊對方的技巧,這樣才能起到完全模擬實戰的作用,國內的多數兵擊平台也已經做到了這一點。
總之,冷兵器實戰格鬥在訓練方面,一定的實戰對抗經驗是根基,而基本功則意味著一位武者最大的提高空間,頻繁的實戰對抗和對戰後的思考是加上對新技術的學習是挖掘和提高一位武者實戰水平的唯一手段。
兵器格鬥與徒手搏擊在對抗理念上的一系列差別:
除了基本功訓練體系的差別之外,在對抗環節中,二者的差別也同樣是巨大的。
其一,可以致使人直接斃命的要害部位,主要集中於人體的頭頸和軀幹部份。
而即便是人體的要害部位,也一樣需要一定的踢打力度才能起到ko對方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同樣依賴身體的力量和抗擊打能力。
因此,徒手間的對抗主要以攻擊敵人的頭頸和軀幹部位為主,較為依賴對人體的要害部位進行打擊,攻防體系,主要是圍繞頭頸和軀幹部位進行。
至於那些直接打擊對方的四肢的技術,在徒手格鬥中屬於比較難使用出來的技術,難度遠大於摟抱和鎖控對手,能用到的機會也並不是很多,如果是打擊目標更小的關節部位,難度也會進一步增加。
但是,兵器的堅實程度遠遠超過人體的堅實程度,破壞力也遠高於人類的肢體,只要兵器的攻擊力度達到一定的強度,而不是輕輕一懟一刮一碰的那種程度的傷害,那無論是抗擊打能力多強的人,在面對兵器的打擊的情況下,其自身的抗擊打能力優勢都是可以忽略不計的。
在兵器面前,人的身體上的任何部位被具備一定殺傷力度的攻擊打到,都有可能是致命的,或者很快會失去對抗能力的。
其二,在徒手搏擊中,手臂,甚至四肢皆可以直接用於防守、反擊、鎖控對方。
然而,在對方手持兵器攻擊己方時,己方在通常情況下只能使用自己手中的兵器進行防守反擊,而非寄出自己的身體部位去抗擊對方的兵器,除非是少數情況,例如對方手持鈍器,並且在兵器碰撞時被卸掉很多力量的情況下,方可稱之為安全。
其三,兵器與徒手的攻擊距離不同,進而也導致了距離感方面所存在的不同。
兵器相較於徒手而言,除了擁有更強的破壞力和更多的打擊點之外,還擁有更大的覆蓋面,比徒手間的對抗更難以躲避。
同時,結合前文所闡述的「冷兵器訓練基本功」方面的內容,已經折射出了一個明顯的事實,那就是人體在面對達到一定力度的冷兵器攻擊時,抵抗力是相當脆弱的,一個人縱使真的具有穿透對方護具殺傷對方的攻擊力道,也並不代表著一個人被一定力道的攻擊擊中時,可以安然無恙。
某些回答所提出的「中國國內的兵擊大多缺乏一定的攻擊力度」的論調,以及「現如今仍然十分執著於斬擊草席的日本人的劍術水平造詣極高;日本國內的冷兵器實戰水平世界最高」的論調,亦屬實為荒謬,文中也已經擁有足以進行反駁的例項。
閃避動作在真實冷兵器格鬥中的可行程度究竟如何:
冷兵器格鬥中,單純的靠閃避類技巧來躲開對手兵器的攻擊往往很不現實。
第一是因為兵器攻擊時的速度明顯高於一個人進行走位的速度。
第二是除了單純的直刺之外,幾乎所有技巧的攻擊的路線都已經形成了一個從頭到腳;從一只手到另一只手的截面,人身體的面積和體積都處於這個截面的觸及範圍之中,采用任何姿勢都難以避開這個截面,或者說難以躲開對方兵器的攻擊路線。
除非是一方的冷兵器使用基礎不過關,或者一方事先已經確定對方的出招,做好了相應的準備。
央視曾經做過一期節目,節目內容是邀請央視記者及主持人(顯然不是受過冷兵器訓練的人)去體驗國家擊劍冠軍的躲閃能力,事先將他們在什麽距離出什麽招(擊劍規則之內的直刺)告知擊劍冠軍,使得擊劍冠軍做好心理準備,而在清楚對手的出招之後,擊劍冠軍自然可以做到完美的躲閃,然而這些在真正的冷兵器全接觸實戰對抗當中,往往是不會發生的。
但如果你的架勢恰到好處,保證你手中的兵器可以封住對方兵器的進攻路線,確定對手必然碰上你的兵器而保證你自己不受傷害的前提下,這時再配合躲閃類的技巧就可以為你爭取防守反擊對手的機會,不過這已經不屬於單純的利用閃躲動類動作來破解對手攻擊的範疇了。還有一種技巧就是掉頭逃脫以尋找機會。
很多動作電影中,靠華麗的躲閃動作躲閃過對方的兵器,更多是為了觀賞性。
兵器強弱對冷兵器格鬥勝負的影響:
對冷兵器知識了解較少的朋友往往會產生"苦練可以勝過一切,透過苦練可以使短刀勝於長纓,徒手勝過長劍「的錯覺。
而事實上,在雙方都能較為合格地掌握各自所使用的兵器(通俗的說就是操控一件兵器進行發力和攻防已經達到了一定的速度和反應力,因此可以說基本功過關)的前提下,或者說一件兵器的重量和配重都在合理範圍內,並且使用者在經過或多或少的訓練之後,可以靈活操控此件兵器的前提下,攻擊範圍大的兵器對付攻擊範圍小的兵器永遠占便宜;勢大力沈的兵器對付勢窄力薄的兵器永遠占便宜;靈活的武器對付不靈活的武器也占便宜,除非是環境狹小,導致優勢兵器施展不開的情況下才可另當別論。
在無甲無具裝也無雙持情況下的兵擊中,一方的兵器在攻擊範圍劣勢明顯的前提下,後兩條再具備任何一個劣勢,都會使得短兵器破擊長兵器變的十分困難,可以說是處於絕對劣勢。這個劣勢甚至是連更高的訓練量都無法進行反轉的。這也是為什麽唯武器論在冷兵器格鬥領域中同樣存在一席之地的原因所在。
以號稱冷兵器格鬥之王的長槍為例,長槍的優勢不僅僅在長,更在於收發自如,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在無甲兵擊的情況下,刀劍如果要破擊收發自如的長槍是很困難的。
在一般的功夫片中,用刀劍對抗長槍,用竹條、木棍之類的武器去對抗刃具,用短小的武器去對抗尺寸優勢的兵器,甚至徒手對抗兵器,都只是為了增添觀賞效果,而不符合現實。
當然,單純的具有長度優勢,但是操控極不靈活的兵器,則另當別論了,例如那些專門用於方陣作戰的長槍,以及上刺刀步槍之類的兵器,這種型別的兵器一旦刺出,基本上有來無回,依照人類的身體素質來看,即便是再身強力壯的人,在操控這類兵器時,也難以進行較為理想的發力,進而也難以進行有效的格擋反擊。
值得一提的是長槍以及其他長桿武器應對刀劍武器近身的正確戰術,應該是立刻抽回兵器,采用後退步控制距離,中間應配合指準對方中線或者封住對方武器的來路或撥打對方兵器的技巧,而後再次邊招還擊,這樣就可以充分利用自己明顯的優勢碾壓對手。
但在手持一般的長槍的時候,絕不應該用槍桿與對方的刃具對拼 ,槍桿作為鈍器,如果要造成重擊傷害,那就必須留有一定的發力距離,而一般的長槍槍桿相比破甲用的重頭鈍器而言,本來殺傷力就差了太多,這也就需要更大振幅的動作給予彌補了,而刀劍為金屬刃具,在近身攻擊持槍者時,顯然不需要這樣,一個小小的貼入切割動作或者在刃具打擊槍桿,吃掉槍桿一部份力的情況下下配合手抓槍桿的技巧,都可以快速近身,即使是動作略微明顯的劈砍動作都要比槍桿揮擊用的動作振幅要小,速度也自然要快於槍桿打來的速度。
顯然,對於槍桿而言,這種技巧在被近身時是毫無施展的機會的,就算造成互中,結果也是一死一輕傷,用刀砍中對方遠比被槍桿打中占便宜。
因此電影裏槍手應對刀手采用槍桿擊打的技巧,在現實格鬥中往往是不可取的。
有關評判一件冷兵器的格鬥效能的問題:
很多朋友總是以單一要素作為衡量一件冷兵器實戰能力的標準,但是以單一要素評判冷兵器的實戰能力是過於草率的。
評判一件兵器的格鬥效能的標準往往要根據以下幾個因素,這幾個要素分別是攻擊範圍、出擊及回防的速度(即靈活性)、打擊力及偏移對方兵器的能力、防禦範圍(或者說攻防區域的大小)、應急能力(例如快速切換的能力)、便攜性,這幾大內容可謂魚和熊掌不可兼得,某幾項能力的突出,勢必意味著某幾項能力的不足。
確切的說就是在同等體積;重量或者說材料用量相同的前提下,一把劍的劍身部份如果越長;越寬;越重或重量分布越靠前,就越可以增加攻擊距離;斬擊力以及打偏對手兵器能力的優勢,但也同樣會增加 有礙於操控的靈活性 的負面作用。
同樣,一把劍的手柄,以及配重的部份所占據的比例越大,就越可以增加操控的靈活性,但又會意味著劍身所占據的比例越小,劍身部份或者因為越短而越加犧牲攻擊距離優勢,或者因為重量越輕而越加犧牲斬擊力和打偏對方兵器的能力的優勢。
而護手作為冷兵器的一部份,同樣也會占據重量,同時,較寬的護手固然可以提高兵器的防禦範圍,也更加有利於使用運用護手進行防守反擊和打擊敵人之類的技術,但同時也會在不同程度上影響操控兵器時的靈活性,並且也不利於運用轉劍類的技術對敵。
當然,由於護手部份緊挨手柄部份,力矩要小上很多,因此護手部份的變化對靈活性所造成的影響要明顯小於劍身部份的變化對靈活性所造成的影響。
在諸多影響刀劍格鬥效能的因素的影響之下,如何依照自身使用武器的技術習慣在兵器上做出適合於自身技術習慣的權衡就顯得尤為重要,使用刀劍的技術習慣的不同,決定了東西方各自的刀劍發展方向的不同,進而也決定了東西方主流的刀劍形制的不同。
中國劍與西方劍的硬體數據已經表明二者同屬於可以靈活駕馭的範圍之內,相對來看,漢代以後的中國劍大多在劍身部份重量分布較大,其余部份重量分布較小,故與之相互對應的中國劍術即偏向於大力斬擊及利用劍身部份打偏對手兵器破防,以及利用自身的慣性力發揮攻防動作順勢連貫的轉劍類技術的優勢。
中世紀以後的西方劍大多在劍身部份重量分布相對較低,重心相對靠後,護手部份和配重球部份的重量分布相對較高,故與之相互對應的西方劍術則偏向於靈活多變的攻防招式轉換,同時還衍生出諸多利用護手進行攻防與牽制對方兵器的獨到技巧,當然,面對大力劈斬類的技巧,護手的格擋能力則會大大降低。因此,單從技術體系而言雙方並無優劣之分。
刺擊與劈砍技巧孰優孰劣的問題:
刺和砍這兩種技巧在冷兵器格鬥中相互伴隨,相輔相成,甚至衍生出了很多亦刺亦砍的技巧。 然而在網路上,「刺殺優於砍殺」的論調十分泛濫,這裏需要對此進行點評,並且分別闡述刺和砍兩種技巧的優劣。
所謂「刺死砍傷;刺殺必然優於劈砍」的論調,在網路上的非冷兵器格鬥專業人士的口中十分流行,然而這種說法是十分敷衍的,作為適合個人格鬥的兵器,我們知道歷史上除了靈活自如的長槍,以及刺劍,這樣達到了較長的攻擊距離,並且突刺和收回時較為快速靈活的兵器之外,只要是達到一定尺寸的兵器,無不具備足夠的砍殺功能,由此可見砍劈類的技術在冷兵器格鬥中的重要地位。
砍殺的優點在於攻擊截面大,雙方在一定距離之內的前提下,面對砍殺除了格擋反擊幾乎沒有它法。
同時,砍殺的攻擊路徑是形成截面的,對四肢和頭頸的命中率也要更大。
但是砍殺的攻擊軌跡比刺擊略長,因此在同種武器的前提下,砍殺預兆動作也過大,速度也要略慢,在劈砍一方不去應對對方的刺擊的情況下,容易被刺擊動作占取先手。
在與對手的交手試探中,如果對手如果出現破綻,而且在確定對手在極短時間內無法還擊的前提下,用刺擊比起劈砍顯然可以更快速度的還擊。在攻擊對方軀幹的情況下,刺也比砍更適合作為終結對方的技術使用。
刺擊類技術的優勢在於預兆動作小,攻擊速度更快,對人體的軟組織創口更深。缺點就是因為攻擊路線只局限為一個點,雙方在快節奏的走位和攻防中,命中手臂等小目標的成功率較砍殺低上很多。
就應對方式而言,除了格擋反擊應對突刺之外,在持兵器的架勢剛好可以保護自己的前提下,閃避加直接突進也可以應對突刺。
此外,在雙方的攻防動作都在進行時的時候,由於突刺類的技巧不易於在攻擊路徑中打偏對方的兵器,因此突刺的一方在沒有在極短時間內使得對方斃命(擊中對方頭頸)或者沒有在極短時間內使得對方喪失攻擊能力(對方持武器的手臂)的前提下,極有可能造成互中,甚至被對方反殺,即使是刺中要害部位,哪怕是對方在極短時間內還有進攻你的機會,只要是你的身位還處於對方兵器的攻擊範圍之內,那麽你同樣處於對方兵器的威脅之中,在極短時間內往往是難以控制兵器進行回防的。
相對於直刺而言,砍殺在攻擊的過程中,打偏對方的兵器更為容易,在很多情況下不需要做出額外的動作,在劈砍攻擊上半身的前提下,使用砍殺的一方被反殺的機率要小於使用刺殺的一方,這也是由於砍殺路徑覆蓋面更廣的原因而決定的。
匕首則屬於一種可以靈活突刺和補刀的武器,但即使是匕首致死率高,也仍然有很多被刺中幾刀仍然可以反抗的例子,同時也仍然有刺中對方沒有立刻斃命而被反殺的例子,因此,只要是在一種兵器的形制可以保證此種兵器進行劈砍時的速度並沒有與突刺時速度形成明顯的差距,並且殺傷力足夠停止對方的前提下,劈砍技巧仍然具有不低於突刺技巧的地位。
有部份新增回答提到了所謂的「突刺擅長破甲」,而實際情況則是,對付著甲敵人的刺擊更多的是近距離纏鬥中攻擊對手甲縫的「摸刺」,而非某回答所說的「突刺」。同時,這種技術體系也非一般的長槍所能擅長的技巧。
大力突刺固然可以起到勉強穿透敵人重甲的效果,但在實戰對抗中,對手並不是死物,全力突刺在個人格鬥中是極容易被格擋反擊的技巧,而且對於身著重甲的敵人而言,突刺類技巧在受到對方的偏移的情況下,穿透力亦會大大降低,並不足以起到破甲的效果,尤其受到對方兵器和手臂護甲的雙重偏移的情況下更是如此。
也正是因為這些原因,長槍並不能完全取代刀劍的地位,更不能取代以劈砍打砸技巧為主的長柄重頭兵器的地位。
我們再進行退一步的假設,假設刺殺真的完全優於砍殺,那麽在這種前提下,歷史上除了大槍及刺劍之外,所有適用於個人格鬥的兵器也完全可以全部制成錐形,僅保留刺殺功能,但是事實情況也很好的駁斥了這一點。
不過,刀劍以及長柄類兵器的格鬥技巧中,也不乏亦刺亦砍的技巧。以手臂作為力量的傳遞器,
用恰當的發力方式將刀劍向前推出或者甩出
即是這類技巧動作要領,之所以把這類技巧稱之為亦刺亦砍的技巧,是因為
將刀劍推出的運動軌跡中,兵器的尖部不斷向前刺,而刃部又不斷向前劈,這樣在運動軌跡中尖部與刃部都可以擊敵,
既可被稱作刺也可以稱作砍。
速度快,振幅小,預兆動作又小,
這些就是
此類技巧最明顯的優點
,是刺與砍兩種技術優點相折中的技巧。
這類技巧可以說是比較高階的技巧,是只有系統訓練才能體會的技巧了。
同樣是手持史實兵器手感的器械,劍術競技與劍術實戰之間存在的隔閡有哪些:
真正的實戰,往往在1~2刀之間就可以分的出勝負生死,而當下的劍術競技比賽的性質,卻與之大相徑庭。
真正的劍術高手在訓練方面,以提高自身的防身斃敵技能為訓練目的,基本功訓練體系貼合實戰。
透過相對應的訓練,劍手們揮劍時的速度、力量、動作連貫性、身法及步法的靈活性、應對快速且大力攻擊的能力,都十分出眾。
但是,也有一種所謂的「劍術高手」,這類所謂的「劍術高手」,更多是在琢磨如何在競技環境之中得利。
在訓練方面,他們往往將較多的精力投入到增強體能方面的訓練,尤其是耐力方面的訓練,同時也著重於研究體力的分配方面的訓練,並研究與之相對應的戰術。他們無論是在平日裏所進行的基本功練習還是在平日裏所進行的對抗,並不滿足快速且大力的基本條件,但是這類技術對體力也不會產生較大的消耗,在客觀上亦屬於節省體力的技術,這就導致了這類技術在多回合的競技比賽之中,反而是有利的。
在這類所謂的「劍術高手」之中,有很多劍手並不會在意第一個回合的互動結果,而是透過消極的畏縮戰術在前幾回合消磨對方的體力,並試探對方的技術風格,期間均是以自身受到了攻擊為代價,而非成功防守住了對方的攻擊。當對方的體力在若幹回合後,經過了較大程度的消耗,難以繼續快速有力地使用這些「劍術高手」無法應對的技術時,這些「劍術高手」在隨後的對局中,就會憑借自己剩下的體力優勢拼命輸出,進行翻盤。
更有甚者,甚至潛心研究規則與實戰之間不完全貼合的漏洞,並加以利用,從而使自身從中獲利。
尤其是當下國內的兵擊比賽,基本秉承了hema模式的對抗體系,以鋼劍進行競技對抗。而在進行鋼劍對抗時,需要身著的護具較重,對運動的阻礙程度較強,對體力的消耗更大,使得攻擊類的技術在對抗中受到的削減程度較高,防守類的技術因為啟動時需要施加的力量較小,執行路徑更短的原因,在對抗中受到的削減程度相對較低,因此也加劇了上述的情況。
然而,我們都知道的事實就是,在實戰中,一方如果挨上一兩劍,基本已經可以分得出勝負和生死。同時,就實戰的情況而言,越是力度大、速度快、連貫性強、技法靈活多變、身體伸展振幅高、保證動作做出之後收回迅速、動作振幅小但卻有著極佳的力度和速度的一系列技術,在實戰中就越加行之有效。但是,這類在實戰中行之有效技術,也會越加消耗劍手的體力。因此,在競技比賽中,這類技術反而不利於進行多回合的對抗。
也正是因為競技和實戰之間存在較大的隔閡,很多專化於研究競技對抗的「劍術高手」所習慣的打法和練法,如果置於實戰之中,早已送命。
除此之外,這類所謂的「劍術高手」的冷兵器格鬥理念也十分令人意味深長。
這些所謂的「劍術高手」,往往只是單純地在乎外在的「動作整體運動美感」,並且單純以此作為判定一位劍手水平高低的依據。至於冷兵器格鬥最為基礎的東西,承接上文所闡述的內容,這些人並不怎麽練,或者說這些人也完全不知道應該怎麽練,客觀上也沒法借鑒他人學會去怎麽練。
這就使得這部份人在脫離自己所適應的競技規則和環境的情況下,大機率連一個敢打敢拼的新人劍手都打不過。
在實戰中,只要是運動能力強的新人劍手不怕死,學過基本的大掄大揮,有過幾次械鬥的經驗,練出了一丟丟距離感和節奏感,並且手中的武器尺寸不比這些「劍術高手」吃虧,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對方高舉手中的兵器,向這些「劍術高手」的身體上半部份(尤其是頭頸這樣的致命部位)大力砍去,這些所謂的「劍術高手」大機率無法有效應對。
比較常見的情況是,這些「劍術高手」在不夠安全的距離範圍內,使用看似協調且流暢的動作,率先摸中對方的腿部,但是,因為自己的身體已經大幅展開,難以做到快速回位,並且由於自己沒有足夠的功底的原因,他們做不到快速將自己的身體及時撤出對方的攻擊距離之外;做不到快速控制兵器轉入防禦;做不到使用足夠的力量和泄力技巧進行有效的應對,隨即在同一拍子內,被對方爆頭切頸。
然後這些所謂的「劍術高手」就會以「對方的動作遠不如自己表現的整體協調流暢」為由拒不認賬,強行否認為直接的實戰結果,稱「對方的水平就是比自己低」,並且美其名曰「自己只不過是沒認真打罷了,如果認真打了那就會遠強於對手」,以此替自己開脫,反而將己方宣布成水平更高的勝利者,一邊又在執意沈醉於自己的「體能優勢」;執意沈醉於自己所引以為傲的競技比賽體系。
更有甚者,明明被對方以全方位的優勢壓制,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連率先擊中對方都做不到,但卻仍然要堅持嘴硬,重復著同樣的話術。這樣的情況並不算少,並且在這些人之中,有很多人都是在有利於自身的比賽規則下獲得名次的所謂「高手」,其腦路以及所作所為,已經被大眾和真正的實戰高手所熟知。
承然,可以稱之為冷兵器實戰高手的人,既擁有核心的功力基礎,也擁有靈活的身法和步法,動作也可以保持協調一體,進入實戰時,在客觀上也同樣能做出擁有運動的美感攻防動作,同時也不會擁有違反邏輯常識的迷惑理念。
然而,文中所述的一些所謂的「劍術高手」,除了侮辱大眾的眼力,引起大眾反感之外,也是在透過自己的所作所為給予了大眾錯誤的認知,使大眾誤認為「動作好看和動作實用必然是完全對立的」,從而忽視動作的好看和實用在很多時候並不矛盾的客觀事實,更是讓大眾誤以為兵擊領域中的所有劍手若是進行實戰搏命都必然拉胯,使大眾對國內外的武術都產生了錯誤的認識。
需要補充的是,競技與實戰之間,固然不完全存在矛盾,但是訓練上的側重點之間的隔閡,終歸是存在的,甚至是巨大的。
最後,如果大家對冷兵器格鬥領域常用的術語感興趣的話,可以翻閱這個回答。連結如下:
相關文章連結:
備註:某答主所釋出的回答,其內容幾乎與本回答所闡述的內容,以及絕大多數冷兵器實踐者透過實踐和對古代流傳下來的典籍資料所總結出來的內容背道而馳。
但是,該答主堅稱「自己的見解正確,代表權威,不容反駁」,其立論的方式,顯然是 事先預定好一個缺乏實證給予支持,且有違於客觀邏輯的偽命題概念,但卻反而要求他人舉證反駁, 並透過僱用水軍的方式擡高自身的支持率。
然而,在該答主目前所在的城市中,已經存在多家兵擊對抗組織,隨時可以為該答主提供實戰對抗的機會,對抗條件亦十分完善。可惜該答主不但對反對其觀點的劍友提出的比武交流避而不談,而且將揭露者的評論全部刪除。
同時,該答主亦仍未提供證實自身,以及該答主所屬的HEMA組織的實戰視訊為證據立此存照。
顯然,該答主聲稱自己接觸過「英國HEMA領域的好手」,並且聲稱自己為「英國某知名HEMA組織的一員」的可信程度幾何,相信大家已經對此心照不宣了。
該答主僱用水軍為自己的回答進行宣傳刷贊助力的行徑,也已經於近期得到實錘。翻閱過該答主往期回答的朋友也會知道該答主的身份始終不斷變化,隨意性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