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年前,在當時堪稱「亞洲第一巨艦」的定遠艦,正式進入清朝海軍北洋水師服役。然而,就是這樣一艘一度被譽為「永不沈沒的戰艦」,服役短短十年便在甲午海戰的戰鬥中 自爆沈沒。
直到125年後,中國才終於在威海灣內探尋到其遺骸。 隨著定遠艦上遺存的文物被清洗幹凈,在場的考古人員不禁潸然淚下。 那麽,125年前的定遠艦究竟發生了什麽?最終為何會自爆?艦上又留下了哪些文物?
定遠艦是北洋水師的主力戰艦,服役時更是當時遠東最大型的軍艦,噸級重量為7000噸,其鐵甲外表非常堅固,在敵軍戰艦的火力攻擊下,基本上不會受到嚴重損害,具有強大的戰鬥力。
可戰爭是殘酷的,就算定遠艦的實力在當時不容小覷,甚至被中國近代科學家徐建寅稱為 「似可列於當今遍地球第一等之鐵甲艦」, 但其在戰鬥中也面臨著絕對的威脅與致命的打擊,強大的背後所要承擔的是同等的艱辛與痛苦。
故而,在華夏大地上閃耀十年之久的定遠艦,在1895年的劉公島保衛戰中壯烈殉國。等到125年後,中國水下考古人員在劉公島東村外的水下,準確釘選了定遠艦的具體位置,打撈出了艦體的多個構件以及艦上遺留的一些文物。
這些經過時間沈澱、海水侵蝕的文物,讓永不沈沒的定遠艦得以「重生」,也使那段難以磨滅的歷史遺痕得到了慰藉。
19世紀60-70年代開始,各國海軍進入鐵甲艦時代,當時中國人民對鐵甲艦的期盼不亞於往些年我們對航母的期待。 但鮮為人知的是,清廷早在1875年就曾購買過兩艘鐵甲艦,這便是定遠號和鎮遠號。
清廷之所以下定決定購買戰艦,也是 出於對外部威脅的警惕 。 1871年,有著狼子野心的日本,試圖動用武力吞並當時清朝的藩屬國琉球國,並且還向中國島嶼發動了軍事行動。雖說清軍用手中僅有的幾艘戰艦,成功將日軍驅逐,但我方還是付出了一些代價。
與日軍的較量告一段落後,清廷保持高度警惕,特別是李鴻章,他認為日本將來必定會成為中國的心頭大患。趁著隱患發現得早,李鴻章建議盡快發展北洋軍在海上的軍事實力,建設一支能打敢拼的海軍部隊。
清廷回顧之前所發生的一場場戰爭,大多都和海上力量的有無和強弱密切相關。 有了這些前車之鑒,清廷終是做出了 「懲前毖後,自以大治水師為主」 的決斷。在這件事上,清廷的辦事效率很快,迅速建立了 北洋水師 。
雖說海軍已經有了,但最為重要的戰艦清廷卻無法自己建造。即便清廷有相關技術,但他們每年只撥給海軍四百萬白銀的軍費,完全不足以支撐戰艦研發。 無奈之下,主持北洋水師的李鴻章選擇在國外購買戰艦。
可畢竟北洋水師囊中羞澀,沒太多閑錢能動用,李鴻章與其他大臣經過多次考察商議,最後選定了德國制造的鐵甲艦。 早在1878年,清廷駐德公使就曾前往德國伏爾鏗造船廠參觀鐵甲艦。龐大的巨艦給中國公使留下了深刻影響,德國人賓至如歸的禮儀更是讓大清使者心生好感。
有了最初的基礎,再加上北洋水師在選擇戰艦時,德國出於刺激重工業以及擴大自身在遠東影響力的目的,給予我方的價格十分優惠,同時他們還盡最大誠意滿足我方對艦船改進的各個要求。德國都已經做到這個地步,李鴻章等大臣很難不心動。
於是在1880年,清廷同德國正式簽訂了第一艘鐵甲艦的訂造合約。1881年簽訂第二艘同型的鐵甲艦。而這兩艘德國制造的鐵甲巨艦,就是 定遠號和鎮遠號 。
這兩艘戰艦的正式服役,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北洋水師的作戰實力。在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 這兩艘戰艦被堪稱為「亞洲第一巨艦」, 其中定遠艦在原本軍艦設計的基礎上,還加入了中國工程技術人員的一些創新思想,一躍成為北洋水師的門面戰艦。
丁汝昌作為北洋水師的統帥,於1885年11月正式接收定遠、鎮遠二艦,黃底青龍旗隨之緩緩上升到這兩艘鐵甲艦上。 有了新裝備,北洋水師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在甲午海戰爆發前,曾多次外出巡視,其中就包括北韓釜山、俄國海參崴以及日本長崎等地。
1886年,定遠二艦在巡視途中,順路拐到日本長崎保養, 日本民眾在看到中國這兩艘巨艦後無不心生震驚,面對定遠二艦艦身首尾塗裝的飛龍紋,以及在空中高高飄揚的青龍旗,日本舉國上下一片恐懼,同樣伴隨著的還有嫉妒。
日本高層為了應對可能會發生的危機,開始在全國範圍內制造恐慌, 將擊沈定遠、鎮遠作為軍事目標。 隨著恐慌不斷發酵, 連日本兒童玩的紙牌遊戲都不再單純,開始以擊沈二艦為目標,日本國民中甚至出現了 恐定遠鎮遠癥 ,這兩艘巨艦對日本的影響力可見一斑。
1888年,北洋海軍在威海劉公島宣告正式建軍,定遠號被指定為旗艦。一時間,中國這支冠以 亞洲第一、世界第六 的北洋海軍在亞洲風光無二。
然而,盛極而衰,清廷見周邊國家沒什麽動靜,就連一直不安分的日本也不怎麽上門挑釁,於是便漸漸放松了警惕,開始削減海軍的開支。 就這樣,原本戰鬥力得到極大提升的北洋海軍,在那段停滯時間內,逐漸被日本海軍慢慢超越,亞洲第一的桂冠被日本海軍悄然奪走。
雖然之初日本確實是被定遠二艦給震懾到,但他們並未被嚇倒,迅速聚全國之力開始大力發展海軍。 在慈禧挪用海軍經費去建園的時候,日本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軍事訓練,全國群眾籌錢補充軍費,日本海軍的實力得到大幅提升。
時代在不斷更叠變化,武器裝備也在不斷升級。等到清廷反應過來的時候,定遠等戰艦已經因為長期缺乏保養,老態盡顯,彈藥更是短缺到舍不得拿出來進行演習。
還不等清廷彌補空缺的那段發展歲月,日本借北韓事變挑起戰爭,先是在北韓成歡攻擊中國陸軍,而後又在南陽灣內不宣而戰。 1894年8月,甲午戰爭爆發。
1894年9月17日下午,地點 黃海大東溝海域 ,北洋艦隊主力與日本聯合艦隊狹路相逢,一場大規模的鐵甲艦隊海戰就此展開。 戰鬥一開始,北洋艦隊借助艦艏重炮的優勢橫隊迎敵,定遠、鎮遠二艦位於全隊中央突出的位置。
定遠、鎮遠二艦作為鐵甲艦,艦身鐵甲堅硬無比,加強了我方的信心,北洋海軍駕駛著戰艦,架起艦上的炮筒,正面迎敵。 定遠、鎮遠相互支援,配合默契,多次命中敵艦。下午一點,定遠艦精確瞄準日本旗艦「松島號」,遂發射炮彈進行攻擊,成功摧毀掉松島號上的7號炮位。
我方乘勝追擊,再次擊中日艦「赤城號」,敵方艦長當場身亡。雖然我方擁有的兩艘鐵甲艦,相比日軍擁有的艦船盡顯老態龍鐘,所裝備的武器也稍稍落後, 但艦上的清軍仍憑借著敢打敢拼的精神,造成日軍傷亡近百人,其艦船「松島號」喪失戰鬥能力。
可隨著戰鬥不斷深入,縱使定遠、鎮遠和北洋海軍英勇無畏,中日海軍之間存在的技術差距,仍是讓我方逐漸落於下風。 北洋海軍在經過5個多小時的激戰後,在這場黃海海戰中以失利告終,多艘艦船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損失。
黃海海戰結束後,北洋海軍退守威海衛軍港。 然而,吃到勝利甜頭的日軍並不打算就此收手,他們繼而決定海陸配合攻占威海衛,企圖消滅撤退到威海衛軍港的北洋海軍。
1895年1月20日,日軍派出3艘先遣艦進行偵察,同時用艦炮對岸轟炸。 等到28日,日本派出的3.4萬多人的部隊,全部登陸完畢,開始進犯威海。雖然日軍人數眾多,但在1000多名清軍的誓死阻擊下,日本首次進攻以失敗告終,悻悻後撤。
也許是清軍的奮力抵抗激怒了日軍,沒過多久日軍發起總攻。 由於寡不敵眾,加上有些清軍見此情況心生膽怯,竟然在緊要關頭臨陣潰逃,最終清軍死傷慘重,炮台也相繼陷落在日軍手中,丁汝昌帶領剩余兵力撤往劉公島,定遠艦也參與到劉公島的保衛戰中。
2月9日淩晨,日本發動第六次海上進攻,丁汝昌率領艦隊與敵人進行殊死搏鬥。卻不料其所在的靖遠艦被敵方的炮彈擊中,丁汝昌受傷,靖遠艦擱淺,北洋艦隊的力量再度被削弱。
同時,在此之前, 定遠艦不慎遭到日本魚雷的偷襲, 艦上的機械工程師室被命中,進水不止,最後 擱淺在劉公島東南海域充當副炮台使用 。
隨著戰爭走向越來越不利於我方,丁汝昌在得知手下有人趁亂逃跑的同時,知道援兵無期。為防止定遠艦落入日軍手中,丁汝昌決定將其炸沈,其他艦船也一個不留。
1895年2月9日下午3點,定遠艦內部被裝入350磅的炸藥,最終自爆殉國。丁汝昌見突圍無望,遂服毒自盡。 同時,與定遠艦榮辱與共的管帶劉步蟾,也選擇自殺殉國,實作了其生前 "茍喪艦,必自裁" 的誓言。
雖然定遠艦在日軍到來前就已自爆,但艦體仍有大部份暴露在海面之上。於是,日軍就對定遠艦殘存在海面上的艦體進行拆卸,並運回國內,用這些艦材修建了定遠館,用這樣的方式來嘲諷北洋海軍。
落後就要挨打,甲午海戰的失敗也見證了這一點。新中國成立後,中國曾多次派遣考古人員對定遠艦遺骸進行打撈。 2014年,國家文物局特別組建了一支水下考古隊,開展對定遠艦的水下考古調查工作。
歷時兩個月的調查,考古隊利用先進的海測儀器,采集了多個遺跡數據,然後結合日軍繪制的定遠艦擱淺前的航跡圖,透過戰後日本拍攝的定遠艦擱淺照片,考古人員準確釘選了定遠艦沈沒的海域位置。
不過由於洋流影響,水下打撈工作很難直接展開。為了保證打撈工作萬無一失,考古隊進行了長期的準備工作,等到了2020年才正式開始。
然而即便前期工作做得非常全面,但打撈一開始,考古隊還是被預想不到的阻礙擋住了步伐。由於定遠艦已經在海底待了上百年,周身早已沈積了許多淤泥。要想利於後期穿鋼纜將定遠艦遺骸吊起來,首先就要將淤泥清理幹凈。
這年8月1日,定遠艦考古調查計畫正式啟動。 按照前期計劃,工作人員分為三組,在不同區域進行抽泥工作,將定遠艦四周的淤泥都給抽走。但由於該海域內的淤泥質地非常的硬,再加上海上天氣不穩定,考古隊接連遇上了3個台風,工期愈發緊張。
好在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多日的努力下,最終定遠艦遺骸以及上面殘存的文物都被起吊出海底。考古隊看著打撈出的大批重要文物,欣喜之余將這些東西都進行了一番清洗。等到他們看清楚文物的具體模樣後,無一不潸然淚下。
考古隊打撈出的文物主要分三類,一類是船體構件,一類是武器彈藥,還有一類是生活物資。在這些文物中,有著各種型號的炮彈及子彈1000多枚,多種型號的炮彈引信及拉火幾百枚。
可想而知,在那場海上激戰中,北洋海軍所面臨的威脅有多大,才會讓他們如何拼命地發射炮彈。除此之外,從定遠艦上遺存的牙刷、水杯、瓷碗等生活用品中,不難想象出戰士們在戰鬥的閑暇之余,短暫在艦上生活留下的點點滴滴。
定遠艦作為北洋海軍的旗艦,它的風光與沈沒代表了北洋海軍從興盛走向覆滅,但同樣也給我們留下了砥礪前行的精神,其在甲午海戰中的表現令人折服,而選擇與它共同進退的丁汝昌、劉步蟾等以身殉國的愛國英雄,也值得我們永遠銘記。
甲午海戰沈沒的定遠艦,125年後終於被找到,船上遺物卻讓人心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