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清朝最後一任皇帝「宣統」下詔退位,他的退位詔書裏寫過這樣一句話:「總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
這句話裏的「漢、藏、滿、回、蒙」不僅是民族的名稱,更代表著大清帝國的東三省、蒙古、新疆、西藏部份,是清帝國完全將帝國版圖交給中華民國的法理證明。
民國和新中國都合法繼承了中華帝國的版圖,但是「樹大招風」,列強們一直垂涎中國土地。日本盯上了滿洲、台灣;俄國屢屢攛掇外蒙獨立,還對新疆虎視眈眈;就連英國和印度都對雲南、西藏頻頻出手,蠶食我西南邊境。
這些侵略中國邊境的大多是帝國主義國家,但只有印度是個例外,這個20世紀剛獨立的殖民地國家,居然強占藏南地區,中國最後於1962年發起自衛反擊戰。
說起來,二戰勝利後印度獨立,印度執政黨「國大黨」領袖尼赫魯對西藏問題很有興趣,他想從中國手中蠶食西藏,來個「地圖擴疆」,雙方矛盾在1962年徹底爆發。中國此戰以「偏師」決戰印度主力,大勝印度軍隊,一戰打垮了印度獨立以後爆棚的民族自信心。
而1962年「對印自衛反擊戰」是中國在抗美援朝後又一次和外國交手,打出了解放軍的威風,按毛主席的話說:「這一仗起碼讓邊界穩定20年。」
但論起來,印度和中國在當時都是第三世界的窮哥們兒,為什麽印度在西藏問題上咄咄逼人?這場戰役是怎樣進行的?中國輕松戰勝印度,世界各國對此又作何評價?
一、比「大英」還強勢的「大印帝國」
18世紀起,印度一直是英國在海外最重要的殖民地,被譽為「大英帝國的印鈔機」,數億印度人供養著英倫三島。
到了二戰前,印度已經開始爆發民族獨立運動,湧現出了甘地這樣的民族領袖。
二戰時日軍在東南亞摧枯拉朽,一年內掃清了西方勢力。1941年末,日本兵臨印度,英國害怕印度人會站到日本一邊,所以應允了日本投降後會讓其獨立。 1945年二戰結束,英國就想反悔,沒想到聖雄甘地帶著「國大黨」四處宣傳獨立,印度民族解放運動蓬勃發展,英國此時無力鎮壓,只好讓印度獨立。
1947年,英國遵循在二戰時的約定讓印度獨立,但獨立後的印度被分裂為印度和巴基史坦,兩國幾乎立刻為了邊境問題大打出手。
在打了三年後,印度共和國終於於1950年成立。當時的印度獨占南亞次大陸,北部和尼泊爾、錫金、不丹、中國接壤,印度長期處於分裂狀態,屬於「有國無防」,復雜邊境線問題讓印度很頭疼。尤其是中印1700多公裏的邊境,一直都是「傳統習慣邊界」,沒有勘定劃界,更沒有邊防。
可印度在獲得獨立後感覺十分良好,畢竟被殖民了200年,印度人第一件事就是重新建立民族自信心,要做亞洲領頭羊,更要做世界一流國家。
印度以「大英帝國的繼承人」身份自居,執行「前進策略」,要占領英國人在南亞的全部勢力範圍,建立「大印帝國」。因此印度四處出兵,國內的半獨立邦,以及北部尼泊爾、不丹、錫金等國都在3年內被印度實際占領,喪失主權。
此時印度領袖尼赫魯自信心爆炸,向全國宣稱:「印度已經強大到不怕任何對手。」
再往北,印度在喜馬拉雅山脈和喀喇昆侖碰上了中國。
印度自己遵循1913年英國人劃定的「麥克馬洪線」,這條線是英國人一廂情願劃定的,沒有得到中國承認,就把西藏9萬平方公裏土地給了印度。印度獨立時,中國解放戰爭還在進行,印度就按麥克馬洪線偷偷摸摸在西藏圈地。
尼赫魯的想法是:印度在東南西北全面擴張,對於頭頂廣闊的西藏,上上策是將其獨立出去,變成第二個「外蒙古」,成為中印的緩沖國。如果西藏無法獨立,那印度就能占多少占多少,畢竟新中國剛剛誕生,印度料想中國人在如此遙遠的邊境上應該沒多少力量,自己能大展拳腳。
而由於印度強占了藏南地區,於是1950年西藏和平解放後,中方就開始圍繞西藏問題和印度展開賽局。
二、印度咄咄逼人,中印邊境沖突擴大
一開始,印度對新中國的態度還是可以的,新中國成立半年後兩國就建交了。畢竟中印都是第三世界的窮哥們兒,自古以來也沒任何沖突,印度和中國還有一段「蜜月期」。
轉眼,1950解放軍進藏,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中國大陸自此全部解放。當時入藏交通條件極為艱苦,青藏、川藏公路還未通,大批解放軍的彈藥、食品、藥品以及民用物資,都是中國航運公司運到印度港口,再北上進入西藏的,印度政府並未阻攔。
和平解放西藏後,印度和中國軍隊終於還是在漫長的邊境線上碰撞了。
此時印度已經非法占領了藏南地區,印度人下意識認為「中國人是承認麥線的」,所以他向當時中國境內的「阿克賽欽」地區提出了領土要求。中國政府自然不承認「麥線」,印度就抱怨中國「不知感恩」,忘記了在解放西藏時自己給予的幫助。
印度在邊境問題上沒得到好處,就和美國一起,勾結西藏上層反動勢力分裂中國,從1952年到1959年引發多次西藏叛亂,但最後均被解放軍平定。最後在1959年,中國為了徹底封死叛亂勢力的外逃路線,派兵封鎖了西藏南部的邊疆。
印度見解放軍南下,以為中國要在邊境動手,馬上往西藏的「麥線」增兵。
印度軍隊氣焰囂張,居然越過「麥線」北進,和中國軍隊在朗久地區的「查庫村」交火,史稱「朗久事件」。
1959「朗久事件」爆發時,中國正處在一個困難時期,國內有自然災害,國外和蘇聯關系也瀕臨破裂。蘇聯領袖赫魯雪夫抓住機會挑撥離間,給印度賣武器裝備,還貸款15億盧布給印度政府,希望印度能給中國壓力。
這等於給中印沖突添了把柴,使印度在西藏邊境問題上更加肆無忌憚。
中國一再對印度邊界問題保持克制,甚至在邊境30公裏內不巡邏,不打獵,但是印度還屢屢犯境。1960年,中印就邊境問題在新德裏展開談判,周總理和陳毅部長據理力爭,印度人依然冥頑不靈,軟硬不吃。1960年4月談判結束後,中印知道對方無法讓步,同時開始在藏南地區修建公路,緊張備戰。
印度在中印邊境西段建立了幾十個哨所,有的幾乎貼在中國哨所的臉上。1960年到1962年,中印邊防部隊沖突不斷,印度的氣焰越來越囂張,不斷蠶食西藏邊境。終於在1962年9月,人民日報發文【是可忍,孰不可忍】,聲討印度的無賴行徑。
10月,中央軍委召開會議,毛主席決定對印度進行自衛反擊戰。
毛主席在分析中國西南局勢時說:「西藏邊境不穩,藏區就不穩,藏區不穩,中國西部的四川、甘肅、新疆都不會穩定,國家就要出問題。
對印是一場政治仗,打一場小仗,目的是警告印度,能讓西南安定,讓我們有時間建設西藏。」
三、「62戰爭」,印度的銘心之痛
1962年10月20日,中國西藏軍區司令員張國華將軍下令解放軍出擊,在東西兩端邊境開始反擊。
在東線,解放軍駐藏部隊11師32團在克朗節地區進攻印度第7旅。印度軍隊猝不及防,僅僅30分鐘就被打垮,830多人傷亡,第7旅長達爾維將軍以下1000多人被俘,我軍付出了380多人的傷亡。
在西線,解放軍步兵第10、11團兩個營,維吾爾族騎兵第3團共2000多人在阿克賽欽出擊,短短一周內消滅印度邊防軍300多人,俘虜150多人,拆掉印度哨所40個。
中國人民解放軍繼續前進,三天內完全占領了藏南和達旺地區,把印度軍隊在這裏修建的幾十個據點全部拆除。訊息傳回印度,印度舉國震驚。印度首都新德裏爆發了反華示威,總理尼赫魯對民眾講話,誓言要「保護神聖國土」。
印度政府專門建立了「東北軍團」,調集了國內的精銳部隊備戰,主力是印度陸軍第四師,這支部隊曾在二戰時去北非打過德國人,戰鬥力得到了英國人的認可。該師下屬4個旅,共21個營,22000人。
因為藏南地區交通條件差,中印都以山地步兵為主,重火力較少,空軍也比較弱。
10月24日,周總理再次聲明重新談判,不再繼續進攻,解放軍願意後撤20公裏。但是印度不接受停火,積極調兵遣將。美國人聽到中印開戰也非常興奮,甘迺迪政府向印度送來10億美金援助,還用輸送了大量重型武器。
印度軍隊調兵遣將20天,派出4個旅去支援東北,在11月14日尼赫魯生日這天,印度陸軍卡爾中將於瓦弄地區發起反擊,要為總理生日「獻禮」。
11月14日,印度第11旅沖擊解放軍控制的06高地,連續作戰6小時未拿下陣地,被解放軍擊退。
解放軍隨即發起反擊,駐紮在瓦弄的第54軍130師發起反沖鋒,兩天內突破印度軍隊陣地,印度第11旅被解放軍分割消滅,傷亡被俘1200多人,摧毀地堡數百個。
印度軍隊此時還在組織反擊,三個旅帶著全部重型武器壓上,想跟中國軍隊決戰。 解放軍判斷印軍的攻勢,看出其「頭重腳輕」的破綻,重兵團都在前方,而後方部隊暴露側翼。
於是,戰役總指揮張國華決定以迂回方式截斷其後方,派出第32、33兩個團5000人用5天時間迂回印軍背後,然後圍殲印軍主力。
11月16日,解放軍迂回部隊提前到達既定地點,隨即開始在印軍後方進攻。第33團南下邦迪拉山,第32團進攻德讓宗的印軍65旅,阻擋敵人增援邦迪拉山。11月17日晚間23時,解放軍沖擊邦迪拉山,次日早上,邦迪拉主峰被解放軍33團控制,印度軍隊潰逃。
11月18日,前線西山口的印度軍隊發現中國軍隊占領了邦迪拉山,並且切斷了後面的公路,軍隊裏出現了恐慌情緒,開始部署撤退。
當天早上8點,解放軍開始全軍出擊,「西山口-邦迪拉戰役」爆發,駐藏第419部隊殺向德讓宗,印度第62旅短暫交火後撤退,丟棄武器輜重向邦迪拉撤退。
次日,印軍第48旅撤退,解放軍占領邦迪拉,並開始拆除印度軍隊留在邊境的據點和哨卡。解放軍繼續向查庫進攻,印軍第48旅在此負責阻擊,阻擊戰打到20日淩晨,印軍第48旅幾乎被消滅,解放軍大獲全勝。
短短不到10天的戰鬥,印軍「東北兵團」的4個旅被消滅,死傷和被俘7000多人,第62旅旅長豪爾將軍被擊斃,這場戰爭已經塵埃落定。此時在西線邊境上,中國軍隊也開始拔除印軍據點,斃傷敵軍100多人。
11月20日,印度國家議會宣布國家進入緊急狀態,總理尼赫魯半夜3點找到美國駐印度大使,要求美國人幫忙。 美國大使從未見過尼赫魯如此驚恐的樣子,立刻跟甘迺迪取得聯絡,讓美軍派航母來孟加拉灣示威。
至此,印度開戰時的銳氣蕩然無存,尼赫魯緊張地組織邊境地區的政府組織後撤,他以為中國政府會長驅直入,占領印度內陸地區。
結果在11月21日,中國政府宣布撤軍,在12月1日前撤回開戰前的國境線內。
四、尼赫魯:每個印度人都應該銘記1962年
尼赫魯還在驚恐之中,周總理就向印度政府發出了談判邀請,依然歡迎印度就邊境問題展開討論。中國軍隊歸還了繳獲的印軍武器,釋放了戰俘,展示了善意。在戰爭結束後的一個月裏,幾千名失散在山區和叢林的印軍士兵陸續回國,印度隨即下調了戰爭的傷亡人數。
印度政府感受到了善意,宣布軍隊全部撤回麥克馬洪線南部,嚴禁對中國軍隊進行挑釁。
兩個亞洲大國之間打了一場小仗,成為當時世界最矚目的話題。
美國、蘇聯、英國都對印度軍隊的表現極為驚訝,印軍在此戰中可以用「毫無還手之力」來形容,尤其是「瓦弄之戰」,主場作戰的印軍背靠防禦工事卻被解放軍輕易打垮,這支軍隊的戰鬥力確實值得懷疑。
印度國內的「鷹派」在看到戰爭結果後也閉上了嘴,任由國大黨去跟中國談判。最後中國要求印度停止挑釁,停止支持西藏反叛勢力,印度全盤接受。
印度總理尼赫魯將這次失敗看做奇恥大辱,稱:「 每一個印度人都應該銘記1962年。 」印度軍隊開始美化自己的失敗,甚至宣傳中國派了幾十萬人來藏南打敗了印度,印度輸得不冤枉。
如今的印度處處跟中國作對,在西藏邊境上小動作不斷,但是任由國內「鷹派」如何較小,印度絕不敢先開戰爭的第一槍,這都要歸功於1962年的那場戰爭。直到今天,印度軍隊還以「第54軍」番號為假想敵,可見印度軍隊對解放軍54軍之恨。
參考資料:
1、【試析1962對印自衛反擊戰的作戰目的】,王學軍;趙力兵
2、【淺析對印自衛反擊戰過程】,王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