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00年前的成都人
在距今約4500年前,全球範圍內的氣候發生了一次大變化,世界各地出現了氣溫下降、空氣變得幹燥的現象。
對於生活在歐亞大陸東部內陸地區四川盆地裏的寶墩人而言,這卻並不是一件壞事: 他們發現原本被河水淹沒的平原、沼澤,變成了可供部落聚居的肥沃土地 。
寶墩人在成都平原上建立了屬於自己的城市,他們修築起高大的城墻用來抵禦野獸、洪水,在城墻周圍還有精致的護城河用來排水泄洪——這種種都說明了遠古時期成都平原水災很嚴重。
【寶墩人生活遺址復原圖】
作為早期的「成都人」,寶墩人種植水稻當作自己的主食,他們還馴服了野生的豬、羊開啟了畜牧業,農閑之余,寶墩人還會約上三五好友駕著一葉扁舟在家門口的河流中捕魚蝦、螃蟹來吃。
在和大自然鬥智鬥勇的時候,寶墩人充分發揮著自己的才能,盡情改造著自己的家園。
受制於知識的局限性,寶墩人狩獵、耕作使用的是精心打磨過的石器,居住的是木骨或竹骨泥墻搭建起的房屋。富裕的家庭,日常生活中,還可以用精美的陶器烹飪、盛放東西。
寶墩人所生活的時代,正處於我們神話傳說中的三皇五帝時期,那時候華夏大地上,絕大多數地區都沒有人類的足跡踏足,各種猛獸才是自然界的霸主。
這片約276萬平方米的寶墩古城遺址, 面積僅次於浙江余姚良渚古城與山西襄汾陶寺古城,是中國第三大史前古城, 在那個時代裏它宛如沙漠裏的綠洲一樣,象征著新石器時代人類先祖智慧的結晶。
2、成都,城市名字的由來
繼寶墩人之後,成都平原迎來了第二個古老文明——古蜀文明。
•古代成都所屬行政區劃變動
關於古蜀文明出現的具體時間已不可考,李白都感慨道 :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 !(蠶叢和魚鳧建立了古蜀國,但具體的時間實在太遙遠難以詳談了)
拋開零星的傳說外,我們依據三星堆和金沙遺址的考古發現,只能得出一個大致的時間:約距今3800年前到2500年前。
按照【華陽國誌】記載,大禹治水後,將天下分為九州,成都被劃分到了梁州。
周武王打敗商紂王後,把梁州劃分到了雍州,歸職方氏管理,直到秦始皇時期,實行郡縣制,負責管理成都的官員便由朝廷直接任命,不再歸某一部族管理。
漢武帝時期,他又將雍州和梁州分開,改雍州為涼州,梁州為益州。
職方氏是上古時期的一種官職,他們的職責是掌天下地圖與四方職貢,簡單來說,就是朝廷任命負責規劃各地方地圖、規定各邦國繳納賦稅多少的官員,他們代替天子監管各地、收繳賦稅。
當時四川實際的統治者,是巴國和蜀國。
周武王討伐商紂王的時候,巴國和蜀國派兵援助,因作戰勇猛,兩國君王被冊封為了「子爵」。
周朝爵位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級,按照當時的規定,子爵是邊遠國家所能擁有的最高爵位,和領地大小無關。
•成都名字由來的三種傳說
成都這座城市的名字,由來已久,至少在秦代的時候,「成都」便已經作為一座城市的名字存在了,歷來,關於成都名字的由來,有三種說法。
最早解釋成都名字由來的書,是宋代樂史的【太平寰宇記卷七二】:「 以周太王從梁山止岐下,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因名之曰成都。 」
一年之內形成了集市,二年內形成了城市,這種說法是在描述成都這個地方十分富饒,百姓們安居樂業,都願意來這裏聚集。
還有一種說法,是出自【 山海經卷十七·大荒北經】: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載天 。
傳聞上古時期,成都有一個叫做「成」的部落定居在此,他們的都邑便稱為「成都」。
最後一種說法,是說成都古蜀語的讀音「dudu」,是指成都平原是蜀國都城的意思,中原民族轉譯過來就成了「成都」的意思。
3、成都曾作為11個政權的首都
著名歷史地理學家史念海先生在【中國古都概說】一文中,曾做過統計,從戰國時期算起,將成都當作都城的政權有9個,如果算上三星堆、金沙遺址的話,那歷史上在成都建都的政權便有11個。
透過三星堆出土文物,我們可以了解到在商周時期,古蜀國和中原王朝的聯系是相當緊密的,蜀道難,卻沒有阻止得了文化的傳播。
古蜀國先民受到中原文化的影響,他們崇尚金玉、認同中原王朝的道德價值觀,在信仰上,古蜀先民尊崇巫文化,認為萬物有靈。
從張儀、司馬錯率秦軍兼並蜀國,將蜀地直接納入秦王朝統治體系以來,成都進入了發展的第一個高速階段。
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不光解決了岷江水災問題,還使得成都平原上百萬畝良田得到灌溉,成都平原也因此成為了秦朝的糧倉。
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造就了成都作為後方基地的巨大優勢,在古代社會歷朝歷代中,我們都能發現成都亮眼的身影。
不知道您有什麽看法,歡迎留言討論。
如果喜歡,歡迎點個關註支持一下,每天都將為您帶來有趣的文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