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作為2025年重點工作的首要任務。投資和消費則是擴大內需的兩個主攻方向,其中,消費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度越來越大。
1月4日—1月5日,2025年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年會在上海舉行,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長、廣開首席產業研究院院長連平在演講中提到,2024年1月—11月最終消費支出貢獻率約為55%,全年有可能會達到60%左右。「2025年我們的經濟增長目標很可能定在5%左右。要達到這個水平的增長,還是需要加快步伐來推進消費的增長。」
連平認為,提振消費不能只是將眼光投向城市,還應該把眼光同時投向農村來挖掘農村消費增長的潛力,透過體制機制的改革和更多公共財政資源的投入,推動農村消費潛力的釋放。
他解釋道,農村宅基地相關制度的改革將有助於大幅提升農民的財產性收入,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和完善將有助於增加農民的經營性的收入,更多農民轉為市民,則將增加居民的轉移性收入,帶來居民消費能力和需求的全面提升。
宅基地市場化流轉有助於提升農村居民財產性收入
連平表示,考慮到中國現在的城鎮化水平胡農村土地制度等各種因素,未來一段時期中國農村依然存在巨大的消費增長的潛力。
從居民的收入來看,主要由薪資性收入、財產性收入、經營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四個部份構成。「未來可以透過改革來推動居民財產性收入、經營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的持續提升。」連平說道。
其中,宅基地市場化的流轉有助於大幅提升農村居民財產性的收入。連平提到,目前農村宅基地廢棄控制的面積約為760萬公頃,每年流入流動市場的閑置宅基地的面積約15億平方米,參考當前全國土地市場供應的結構,綜合土地拍賣價格和城鄉土地折價來保守估算,宅基地進入市場轉換的價值可以達到1.3萬億元。
宅基地市場化流轉,即宅基地一旦是可以進入市場交易作為土地要素及其在其之上建造的房屋都可以成為資產,可以交易並用作抵押來獲得融資。此舉可以使擁有宅基地的農民的財產性收入快速增長,投資和消費的能力會得到大振幅提升,有助於促進消費加快增長。
連平提到,未來要推進宅基地市場化流轉,在土地的確權、土地流轉的合法化、土地交易、金融支持等各方面都要形成突破。要加快推進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的改革,落實宅基地集體的所有權,保障宅基地,農民資格權和農民的財產權等。
此外,連平認為,當前和未來一段時期,應該進一步改革和完善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產權制度,增加農民的經營性收入。未來應該落實土地承包關系長久不變的制度,並在法律上予以明確。透過完善相關的政策以及法律法規,建立健全土地承包與土地經營權可分離的制度。另外,還要進一步推進征地制度的改革,要將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放在土地改革的重要位置。
要重點支持農業人口轉市民,激勵地方政府持續推進城鎮化的建設
「未來城鎮化水平進一步提升,更多農民變成市民,是有助於促進消費增長的。」連平提及,以更大力度的資源投入來促進農民市民化,增加轉移性收入。農村居民轉市民將大振幅提升其消費的水平,包括住房、衣著、交通、教育、醫療、養老等各方面支出將大振幅增加,預計每年農村轉移市民人口享有的公共財政保障支出規模將提高50%以上,這意味著未來財政資源更多地向這方面傾斜。
他表示,中國的城鎮化發展同時其實也是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一個過程。隨著更多的農業人口轉為市民,以下幾個方面會有明顯的改善。
一是城鎮居民食品支出占比較低,其他支出占比較高,而農村食品占比較高;二是住房支出占比較高,而農村居民住房的自給率是非常高的,還有衣著、交通、教育和醫療等四大項,城鎮居民大概是農村居民的1.6倍,城鎮居民服務消費的支出是相對相當高的,包括金融、商務、法律等,農村居民在這方面支出明顯是比較少的。
展望2030年,假設中國人口規模保持在14億人左右,年城鎮化率增長0.8%,則平均每年農業人口轉市民的規模約為1200萬人,考慮到城鎮居民享受的公共財政保障支出,消費投資帶來的推動可能會達到每年10000億元。
「建議從2025年開始,要支持城鎮化的建設,重點支持農業人口轉市民,激勵地方政府持續推進城鎮化的建設。」連平說道。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