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拜登政府在卸任前釋出了對美國開發的用於人工智慧系統的電腦芯片出口的新限制,將先進的人工智慧芯片和技術設立了三個層級,中國大陸等地受到嚴格限制。
該新規將進入120天意見征求期,如果後續施行,或對國內大模型廠商獲取算力造成影響。不過,從需求端看,另一個變量是,大模型訓練的算力需求增長的速度也在變緩,這或許意味著訓練領域需求和供給之間的空缺短期內還不會明顯拉大。
雲廠商在大模型領域的競爭十分激烈。但根據騰訊雲提供的資訊,這部份市場的收入與雲市場整體規模相比仍顯得很小,大模型訓練帶來的算力需求增長也在逐步放緩。
AI的拉動力有多大?
總結過去一年,騰訊集團副總裁、政企業務總裁李強向記者表示,盡管雲市場仍在增長,但和過去高歌猛進的時代已經不同。具體而言,使用者出現了降本增效的要求,倒逼騰訊雲做了大量技術降本工作。競爭激烈的情況下業內也出現純粹的價格競爭,影響廣泛。
大模型創業潮帶來算力需求,是過去兩年雲市場最受關註的增量之一,直至目前,不少大模型創業公司仍依賴雲廠商提供的算力。雲算力的上遊是芯片供給,下遊是大模型訓練和推理需求。從上遊看,直至近期,關於高算力芯片供給短缺的擔憂依然存在。
近日接受第一財經等媒體采訪時,李強表示,大模型浪潮是全球範圍內雲端運算最重要的增長引擎,大模型訓練帶來龐大的GPU算力需求,過去兩年推動了行業增長。但在2024年,基礎大模型訓練的需求增長出現了逐步放緩的趨勢。
「進行通用大模型訓練的大模型公司數量在減少,已經出現一個比較明顯的訊號,走到最後的將是少數的頭部企業。回過頭看,大模型對雲廠商帶來的第一波紅利是基礎大模型訓練,彼時市場上這類需求倍增,而現在,雖然頭部廠商還在加碼,但參與基礎大模型訓練的廠商少了,所以這部份增長趨緩。」就基礎大模型訓練算力需求增長放緩的原因,李強表示。
某種程度上,AI產業的重心正從基礎大模型訓練轉向大模型套用,當下處於交界點。大模型訓練算力需求增長放緩背後,大模型創業公司開始洗牌,一些企業弱化了基礎大模型預訓練並將重點轉向商業化套用。
創業公司中,零一萬物近期與阿裏雲成立相關實驗室,大部份零一萬物訓練和AI infra團隊加入該實驗室,後續零一萬物將不再追求訓練超級大模型,而轉向訓練參數適中的模型以及做套用。「從商業角度考慮,只有大公司能繼續做超大模型。商業化靈魂拷問的時刻也已經到來,2025年是套用爆發年。」零一萬物CEO李開復解釋。去年12月,MiniMax副總裁劉華也向記者表示,基礎大模型賽道將會局限在個位數的企業,除此之外,很多人要轉去做AI套用。
站在交界點,作為雲廠商和大模型廠商,騰訊在算力和大模型套用兩端同時部署。據李強介紹,騰訊已是全球前三大GPU采購商。從大模型策略上看,騰訊未采取很多激進措施,其背後,騰訊本身有很多大模型套用場景,混元接入了超700個騰訊的套用和場景,同時也在與產業界合作。據騰訊雲副總裁、產業生態合作業務負責人楊晨介紹,騰訊正在帶動生態夥伴用AI,即將開設的騰訊混元訓練營會從全國選出50家夥伴,這些夥伴將用混元大模型技術服務所在行業的新興AI場景,下一步混元重點的方向是把國內的生態套用帶起來。
目前看,李強表示,大模型本身帶來的收入占整體市場的規模還比較小。token(詞元)呼叫存在價格內卷,收入絕對值增長迅猛,但收入規模沒有那麽大。近段時間,業內對於大模型套用的期望可能日趨理性。不過,長期看,大模型行業化套用將更多帶來推理相關的計算需求,隨著越來越多企業使用者和創業公司轉向大模型套用,預計套用爆發將帶來大量推理需求,為雲廠商帶來明顯的紅利。
還有什麽變量?
市場研究機構Canalys數據顯示,2024年前三個季度,國內雲基礎服務支出分別同比增長20%、8%和11%。IDC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中國公有雲服務市場規模210.8億美元,同比增長10.8%。從市場份額看,過去一年國內雲端運算市場變化不大,據Canalys數據,國內雲基礎設施市場中,除了阿裏雲的市場份額從2023年下半年的39%左右下降至2024年前三個季度的36%左右,其他兩家主要廠商份額較穩定,華為雲和騰訊雲去年前三季度的份額分別穩定在19%和16%左右。
雖然頭部廠商份額較穩定,但雲端運算市場過去一年仍有一些值得關註的變量。除了AI算力需求變化,激烈競爭之下,雲市場也存在價格競爭。字節跳動2024年5月釋出豆包大模型,掀起大模型價格戰。2024年阿裏雲三次推動大模型降價,此外還於2月宣布全線下調雲產品官網售價,於4月推動海外市場產品全線降價。去年百度智慧雲的大模型產品也降價了。騰訊雲公開釋出的降價資訊不多,主要是去年5月釋出了多個大模型降價的訊息。
「騰訊對低效率的純粹價格競爭未必完全認同。價格變化如果不是基於技術創新就很難長期持續,對產業健康也失真害。」李強表示,受價格影響較大的實際上是網路流量等類別業務,一些使用者跑在雲上的核心業務很少會為了更便宜的費用而遷移。預計2025年傳統雲端運算領域的價格競爭會趨緩,但與大模型相關的部份還是會有價格競爭。
細分領域看,據IDC數據,去年上半年國內公有雲服務市場中IaaS(基礎設施即服務)市場規模118.8億美元,占據市場一半以上。國內雲市場IaaS仍是基本盤,但騰訊雲感受到IaaS過去一年的增速明顯較慢。
「大家都說市場比較卷,其實卷的原因是局部過剩。」楊晨表示,騰訊雲過去一年IaaS增長率遠低於PaaS(平台即服務)和SaaS(軟體即服務),PaaS增長率是IaaS的兩倍,SaaS基本則是40%、50%的年增長率。過去一年合作夥伴貢獻的收入占騰訊雲大盤的三分之一,在IaaS市場競爭激烈、需要更多SaaS、PaaS夥伴的情況下,騰訊雲希望帶動IaaS類夥伴轉型。
從公有雲和私有雲不同領域的情況看,李強稱,公有雲還是大趨勢,但不可忽略的是,金融、交通、央國企等領域客戶出於對安全的考慮,對私有化部署的要求很高。李強在今日的騰訊產業合作夥伴大會上表示,今年騰訊產業生態將采取公有雲、私有雲雙輪驅動的增長戰略,關註公有雲的同時加大私有雲滲透。就AI更大程度上推動使用者使用公有雲算力抑或私有化部署的算力,李強告訴記者,基於公有雲環境的大模型場景目前是公司的重點,但基於數據安全等考慮,私有化部署輕量化模型也有需求,公司一直在了解這類市場需求。
(本文來自第一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