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的純粹不能淹沒在謾罵對立、互相拉踩的畸形「飯圈」文化中。
▲中國羽球隊運動員梁偉鏗(左)、王昶。圖/新華社
文
| 流水
抵制「飯圈」文化,國羽也動起來了。
據媒體報道,1月11日開始,包括中國羽球隊官博、運動員王昶、梁偉鏗、何濟霆、任翔宇、朱一珺、教練陳其遒、羅毅剛等陸續解散粉絲群,表明了國羽在抵制「飯圈」文化上開始行動。
近年來,隨著「飯圈」文化蔓延,中國體育也受到了不少困擾。2024年巴黎奧運會期間,桌球運動員陳夢與孫穎莎上演了一場巔峰對決,賽後網路上部份極端粉絲相互拉踩,產生了很大負面影響。同樣,羽球的國手們也面臨類似問題。
比如,國羽選手梁王組合(梁偉鏗與王昶組合)破圈之後,就多多少少感受到了飯圈文化的困擾。
本來,失誤丟分是雙人計畫中常見的情況,但在獲得高關註度後,梁王組合的每次輸球都要引發粉絲間的爭論——輸球到底是誰的鍋?甚至,兩人間任何交流細節都被拿到放大鏡下進行「解讀」。
此次中國羽球隊的國手、教練陸續解散粉絲群,就是對這種「飯圈」化不斷在體育界蔓延的趨勢表明抵制態度。無論從羽球體育事業發展來看,還是從促進運動員職業成長角度而言,這一做法都是明智之舉。
體育賽事不能成了充滿利益糾葛和人情世故的 「戰場」,體育的純粹也不能淹沒在謾罵對立、互相拉踩的畸形「飯圈」文化中。
不可否認,流量經濟時代,「飯圈」確實為一些行業帶來了流量的「潑天富貴」。但同時,封閉圈層也帶來了「回音壁」效應,營造出偶像與粉絲親密無間的假象,部份粉絲在這種「甜蜜的假象」中,很容易失去理性,喪失邊界。
這種戾氣延展到體育領域,呈現出兩種趨勢:要麽針對運動員的比賽成績和賽場表現,無視體育規則,相互拉踩;要麽聚焦於運動員的個人生活,瘋狂追星。
如果說巴黎奧運會上,陳夢與孫穎莎的對決將前者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那麽巴黎奧運會後,跳水運動員全紅嬋被粉絲圍堵在女廁所、在家活動被無人機偷拍、老家被粉絲徹夜直播等,則正是後者的典型表現。
無論哪種趨勢,這些粉絲的行為都越界了。而其「瘋狂」的背後,總少不了「飯圈」的影子。
對此,2024年國家體育總局在全國體育宣傳文化工作會議上表示,體育不應該、也不允許成為畸形「飯圈」文化繼續滋生的「引線」和「溫床」。解決這一問題刻不容緩,全國體育系統必須高度警惕、快速行動。
需看到,體育「飯圈」化從網路上「圈」與「圈」之間的拉踩互毆,演化為現實生活中頻頻的出格行為,其影響鏈的拉長,也意味著治理環節的增加。
社交平台的引導、職能部門針對違法違規「飯圈」行為的整治、網民自我行為的約束等,都能讓「飯圈」內的不理智行為降溫。但「飯圈」畢竟因「星」而「圈」,運動員的主動切割,非常關鍵。
此前,遊泳運動員潘展樂、網球運動員鄭欽文先後解散了粉絲群,相關話題也曾沖上熱搜第一。對此,粉絲們也都表示了支持和理解。如今,羽球的國手和教練們解散粉絲群,無疑有利於形成體育領域「飯圈」治理的閉環。
當體育運動員想低調一點、清靜一點,不被「飯圈」文化所左右,就能少些成名的煩惱,讓體育精神回歸純粹,也讓體育世界少些無謂的喧囂和爭吵。
撰稿 / 流水(媒體人)
編輯 / 何睿
校對 / 楊利
新京報評論,歡迎讀者朋友投稿。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評論選題須是機構媒體當天報道的新聞。來稿將擇優發表,有稿酬。
投稿請在信件主題欄寫明文章標題,並在文末按照我們的發稿規範,附上作者姓名標示、身份職業、身份證號碼、電話號碼以及銀行帳戶(包括戶名、開戶行支行名稱)等資訊,如用筆名,則需要備註真實姓名,以便發表後支付稿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