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汽車

為什麽江淮攀上華為後就擁有造豪車的實力了?

2025-01-15汽車

啊,弄半天,原來有些人還沒有弄清楚,買鴻蒙智行的車,核心原因不是原汽車廠商,而是奔著華為去的啊。

當然,嚴格意義來說的話,那就是大多數人確實是沒啥興趣去研究華為在技術上的積累和關於數據定義汽車這項事的未來。

這麽說可能有些復雜了,咱們就簡單來說吧。

舉個例子,當下問界賣的最好的,其實最貴的是問界M9,這個車到現在應該沒有人有質疑了吧?

開啟12月的銷量榜其實能夠發現一個很逆天的事:問界的三款車型是呈現倒三角金字塔的。

因為一般的車按理來說,是越便宜的越出貨,越貴的賣的越少。

但是在問界這裏呈現了完全的倒轉:越便宜的車賣的越差,越貴的反而越好。

那麽問題在哪裏呢?

因為M5和M7都是魔改車,比如說我們這些老M7車主都會自嘲的:「東風小康M7」。

然後後悔沒再咬咬牙,加點錢上M9。

M9至今也還是50萬價格區間,不限能源型別,不限汽車種類,不用加定語的銷量冠軍。

原因其實也很簡單,因為M9和M7 M5有本質上的區別,那就是這款車是正兒八經華為賦能加持了各種華為技術的產品。

甚至於,熟悉問界的朋友應該都知道,M5是魔改了賽力斯SF5,M7是魔改了東風小康。

M9不一樣,是純純正正的華為賦能做的車。

所以在市場裏會出現這種「倒反天罡」的局面:問界的車越貴,賣的越好。

當然,這裏提問界,只是想說,其實造不造豪車,一方面是看廠商的技術力,另外一方面也是看華為賦能的技術力加持到底有多少吸重力。


那麽我們可以再來看看江淮了。

江淮其實和小康,也就是賽力斯不一樣的地方在於,小康最開始大家是真的沒信心,因為以前東風小康真的是十幾萬的車。

江淮不一樣,當初代工了蔚來汽車,很多人可能會覺得,這有啥的?

要知道,當年蔚來也是定價30萬以上,甚至ES8當初還賣過創始版54.8萬(補貼前)。

單純的從代工的角度來說,江淮實力其實不差的,舉個例子,2017年江淮就和大眾正式簽約了,開啟了大眾在國內的第三家合資企業,12月22日,江淮大眾正式成立,雙方出資10億元。

2020年,大眾、江淮、安徽國資委簽署了戰略合資合作協定,大眾中國將出資 10 億歐元,獲得江汽控股 50% 的股份,安徽省國資委持有 50% 的股權。

簡單來說的話,那就是江淮本身的硬實力其實相當可觀。

接下來的關鍵,就是看華為是不是願意在尊界上把牙膏擠爆。

我們舉兩個例子就知道了。

首先開啟問界官網,我們仔細看看關於問界M9裏,華為到底用了多少自己命名的技術就知道了。

不誇張的說,某種角度而言,上汽說的確實也是對的:這台車雖然是賽力斯造的,但是靈魂早就屬於華為了。

在上個月,問界M9交出了1.49萬的銷量。

另外一個要說的則是最近賣的還算不錯的智界。

其實肉眼可見的,在一些技術點上,華為對於R7用的技術沒有M9那麽多。

當然,核心原因在於兩者的價格:R7差不多30萬,M9差不多是50萬。

兩者拉開了一台中等車的價格。

用的技術力少,也在情理之中。

但是智界的表現也確實很給力,在這個價格區間賣了1.59萬,快1.6萬了。

這個成績還能要求啥呢?當然是螺絲都打出火光了。

所以從智界R7和問界M9的表現進行一個對比,我們也不難看出來,其實對於當下國內的汽車廠商而言,基礎的技術力是行的,缺的是相對於高端的那部份環節:智駕、智慧座艙、以及各種讓汽車體驗上更升級的技術力,以及最重要的品牌宣傳+品牌認可。

所以這也是為什麽華為要做鴻蒙智行的一個核心原因:華為本身在汽車領域的技術積累和研發其實是非常恐怖的,而華為本身作為一個科技品牌,尤其是手機領域這一終端的消費品牌,相比較汽車行業,會更加容易打通各種節點,更好的面對使用者,以及在使用者群體中有更高的影響力。

這點,其實小米也是如此,相比較其他的新能源品牌,或者老品牌, 在品牌穿透力這個環節,小米和華為的釋出會,一場頂的上其他新能源十場,這個真不是開玩笑。

所以與其說是江淮攀上華為後擁有了造豪車的實力,倒不如說,是看看華為到底願意為尊界擠出多少牙膏,砸出多少技術力。

比如說,今天我就看到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圖。

這玩意,其實很多廠商都炫耀過,自動泊入、自動充電、自動結束拔槍、繳費、撥出。

我記得小米當初也有全自動倒車、入庫、充電的技術展示。

當然,接下來就是看誰先實裝,誰先實用,誰的穩定性和可靠性更好了。

最後點題一下:不是說江淮攀上了華為後就擁有了造豪車的能力,而是華為本身的技術積累是能夠造出新時代的科技豪車。

問題在於,華為想讓誰來造,以及願意為誰把牙膏擠爆。

這個才是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