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前許下的那個願望,實作了嗎?
二十年前你開的那台車,如今還在開嗎?
十年前和你同乘一車的人,現在還會坐在那裏嗎?
日與月的交替輪回,讓時間成為了這個世界上最殘酷的字眼。它會改變大地山河的樣貌,它會改變人的模樣,會把鋼筋鐵骨鑄成的叢林侵蝕成灰。
三十年的時間,這個世界的樣子早已改變。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方式,從寫信、發電報,變成了手機發微信、開視訊。人們的出行方式,也從擠火車、坐大巴,變成了自駕甚至是智駕……
在滄海桑田的歲月變遷中,除了歲月的摧殘,還有值得我們驚喜的成長。
2024年深秋,一家來自中國的車企迎來了自己三十歲的生日。它就是比亞迪。
在比亞迪生日慶典的現場,我最直觀的一個感觸,就是歲月不饒人,但歲月能磨煉人。時光的痕跡逐漸浮現在王傳福的臉龐與發梢,曾充滿少年意氣的他,變得沈穩而又有些滄桑。
但王傳福掌舵了三十年的比亞迪,卻變得充滿活力和朝氣。
從1994年到2024年,比亞迪這家中國車企的經歷,仿佛是一篇絕世爽文。而這篇爽文的主旨內容,叫做成長。
有些事,你不去想,它就永遠不會實作
當一個人功成名就之後,人們總在一旁高談闊論,討論他的輝煌事業,討論他的成功之道。但很少有人會提起,這個人在達成今天這個高度之前,經歷了怎樣的苦難。
比亞迪這三十年中,我願意把它前十年的經歷概括成一個詞:「苦難」。
90年代到00年代,是世界汽車工業發展的黃金時代,卻是中國自主汽車工業發展的青銅時代。
彼時,我們的汽車工業剛剛起步,用「摸著大象尾巴過河」來形容也不為過。因為,大象的腦袋,壓根不讓你去摸。
當時,有大量的工廠,開始轉型造汽車。他們造車的途徑,透過汽修廠或改裝車,把外國的零部件拿來自己復刻、裝配。其產品的精準度、可靠程度可想而知。
所以在當年,中國自主汽車工業,是被外國人嘲笑的。他們有豐田、有大眾、有通用這樣的全球頂級汽車廠商和頂級汽車技術,根本看不上貧瘠的中國汽車工業。
而彼時的比亞迪,還只是一家生產鎳鎘電池的廠商。雖然它也為諾基亞、索尼等廠商供應電池,可在旁人看來,比亞迪根本不會和汽車行業有太多的關聯。
如果說王傳福是一個小富即安的人,那麽一定會安於比亞迪「電池王國」的現狀。但偏偏,以王傳福為代表的比亞迪工程師群體,並不安分。
他們希望去更大的舞台展現自己的抱負,去把心中的理想轉變成現實。而他們的理想,就是造車。不止是造車,還要造出世界領先的汽車。
敢想敢做的比亞迪,在2003年邁出了自己造車的第一步。王傳福帶領比亞迪來到了自己的福地——陜西西安。在收購了瀕臨破產的秦川汽車廠,正式組建比亞迪汽車,並且踏入汽車生產與制造行業。
比亞迪的第一款車,叫做「秦川佛瑞爾」。正是這款放在二十年前都不算先進的小車,助力比亞迪開啟了自己的築夢之路。
朝著那個目標堅持,就一定會成功
當比亞迪確立了造車的目標後,或許沒有人相信,比亞迪能做到世界第一。
與大多數自主車企一樣,比亞迪開啟造車之路後的第一步,就是逆向工程。花冠的底子、飛度的發動機,發展初期的比亞迪,用簡單的方式,造出了自己在燃油時代最為經典的車型——比亞迪F3。
比亞迪雖然沒有太高的技術含量,但它對於中國汽車市場的意義並不簡單。它是一款紮實的、可靠的經濟型轎車,曾為無數普通消費者帶來了汽車初體驗。
這款車上市僅僅26個月,就突破了20萬輛的銷售紀錄。
對於比亞迪來說,它需要這款盈利效率頗高且市場口碑極好的車型。因為,如果沒有比亞迪F3實作的持續盈利,可能就沒有今天的比亞迪。
王傳福早在二十年前就認為,電動汽車將是中國汽車產業的未來,而電池則是電動汽車的核心。比亞迪雖然就是造電池的,但是從消費級電池轉向車用電池和整車開發,需要耗費巨量的成本。
從2010年開始,比亞迪就針對新能源汽車技術,以工程師為本,進行大量的研發投入,並且連續十三年研發投入的費用高於企業凈利潤。
說句實話,如果讓一個人在取得成功後,仍然連續十幾年地讀書、學習,並且還是高強度地學習,那這個人足以「封聖」。
比亞迪在汽車制造領域,就有這樣的恒心與毅力。連續十幾年高強度投入研發工作,最需要耐得住寂寞。
按照常理來說,第一年的技術投入沒有轉化成收益,尚且還有繼續投入下去的底氣;第二年、第三年,乃至於更長的時間,如果這些投入都沒有轉化成效益,那必然會打起退堂鼓。
但比亞迪更懂什麽叫做堅持。
基於「過度投入研發」的理念,比亞迪在新能源大潮來臨之後,實作了一輪又一輪的爆發。在今天,筆者並不想和大家去討論比亞迪有哪些技術、這些技術為什麽出色、哪裏出色。
因為從網約車司機、家用車消費者再到汽車業內人士,大家都知道比亞迪的技術堪稱頂尖。像什麽雲輦、易三方、易四方、e平台3.0 Evo……比亞迪有數不清的領先技術。
這些技術,被統稱為「比亞迪的技術魚池」。而這些技術,也足夠解氣!
能原地掉頭的仰望U8、可以原地起跳的仰望U9……比亞迪在一次又一次的國際車展上,被海外汽車廠商的工程師多次研究、多次仰望。
所以,永遠不要小瞧一個始終堅持的人、永遠不要小瞧一群敢想敢做的工程師,只要他們仍然堅定,那麽完全可以無堅不摧。
當你站在高處,就會懂得心存感激
從20人的創業團隊,到百萬人的跨國巨頭;
從第一輛佛瑞爾落地,到千萬輛新能源車下線;
從被人看不起的中國小車企,到全球頂級新能源汽車廠商;
比亞迪走過的這三十年,用實打實的親身經歷,告訴我們什麽叫「莫欺少年窮」。
今天,我並不想贊頌比亞迪所取得的千萬輛成就到底有多輝煌。因為這樣的輝煌歷史,根本無需過多地贅述。千萬比亞迪車主和中國汽車從業者,都會為之驕傲。
在比亞迪成立30周年暨第1000萬輛新能源汽車下線釋出會的現場,比亞迪的主題是「敢」。但在我看來,更深的主題應該是「感恩」。
正是有了一群敢想敢做敢擔當的工程師,比亞迪才會有今天的成就。在這個以工程師文化作為企業文化的車企裏,比亞迪將工程師們視作最寶貴的財富。
釋出會現場,比亞迪宣布設立30億慈善基金計劃,聚焦教育慈善。同時,比亞迪還向全國中職以上的院校、博物館和科技館捐贈新能源解剖車作為科普展具,激發學生們對汽車技術的興趣。
而這一切,都是在助力培養更多卓越的工程師人才。比亞迪深知,在現代化工業體系中,人才,是最根本的驅動力,也是助力中國成為工業強國的根源。
所以,當比亞迪站在千萬規模的高度之時,這家車企並不希望過分地宣揚自己的榮耀歷史。當故事翻向新的一頁,而立之年的比亞迪無暇顧及此前的功勞簿,為中國汽車產業培養更多的技術人才、助力自主新能源汽車行業高品質發展,成為了比亞迪新的念想。
此時此刻,我想比亞迪已經不只是一家汽車企業,它所代表的,是一代汽車人的希望;它所承載的,是億萬中國車迷的期許。
結語:
當比亞迪走過30年的歲月,當1000萬輛新能源汽車行駛在地球廣袤的土地上,我在比亞迪的身上,看到一種現代汽車工業裏最需要的東西,那就是信念、堅持和責任感。
比亞迪最終能在全球汽車行業取得怎樣的成就,我不敢下定論。但我可以肯定,比亞迪有自己強大的內驅力,無論在何處、無論面對時代怎樣的變革,它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並且始終以成長的姿態蓬勃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