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以理解,稱開油車的習慣是陋習或者原始的,然後還不熟悉電車的動力輸出特性,就是落後於這個時代,這個無以復加的新能源時代,這個「電車就是正義」的偉大時代。
難道中期內不是燃油車、混動車和新能源車三分天下的局面嗎?
最近,一直在挖掘一輛車在上市之前的動態測試到底是怎麽變得一位普通的消費者那麽難以理解,這些成百上千條測試都是在為誰而服務。後來搞明白了,其核心出發點還是客戶的需求,舒適的,安全的,健康的,功能的等等要求演化而來的。
普通的客戶需要的是,當漸漸由淺入深的踩下加速踏板時,有預期的得到一個近似線性的動力輸出和平穩的加速度,當慢慢收回加速踏板時,速度隨著阻力慢慢的而不是突然衰減。一竄一竄的,弄誰都暈,都討厭,難道不是嗎?
誠然,馬達的特性就是標準的線性答案。 然而起步那剎那,電門遠比油門要靈敏,就「突然」這一下,客戶應該是要被訓練成習慣?不好說。收回電門時,同理,「突然」失去動力,客戶也要習慣?也難講。
重要的是,加速或加速曲線與你的加速踏板行程,以及腳掌施加的力以同樣的邏輯,線性地增加或衰減,才是最佳答案。
聊汽車的八卦和正兒八經,請關註 @四方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