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尼是老朋友了,本田也是老朋友了,索尼本田是老朋友中的新朋友,說點自己的看法。
話說,一千個人眼中,還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呢。
經典名著中的經典角色尚且如此,更何況還處在大航海時代的電動汽車呢?
聊得多了,總會碰撞出點火花的,其中總有一些是絢爛的。尤其對新生事物,每一個直抒胸臆的看法都是值得尊重的。在下半場結束前,在行業格局基本確定前,一切都有待觀察,一切皆有可能。
因為,電動汽車處在屬於它的大航海時代。 電動汽車不是沒有繁榮期,幾經沈浮到現在,終於「天、地、人、和」,都齊了。到了大航海時代!誰能發現更多的新大陸,就能在電動車時代的占得一定的先機,進而形成護城河或者鞏固原有護城河。
以下,是大眾看到的中國地區電動汽車產業在大航海時代的一些事實:
事實1:國內新能源品牌,是進擊的小巨人
汽車品牌雖新卻有創新、有幹勁、有腳踏實地的在進步,它們確確實實的做大了電動汽車的整個盤子
【1】有一些創新,其實對於大眾也很有啟發。
像:類似Nomi的表情互動互動、提升副駕愉悅感的女王座駕;
像:消除續航焦慮下的增程式驅動、增加車內氛圍的大螢幕;
以上種種,有試錯,有成功,但是敢於從使用者角度去創新,百花齊放,著實給了大眾不少的啟發。
【2】有很足的幹勁,有一些硬體很硬實力。
時代的寧德,全棧自研的華為。在電動汽車大硬體上,已經處在領先的位置。
【3】有腳踏實地的在進步
作為車應該有的可靠性、安全性、健康、冗余、機械素質這些。這其實是最難的地方,要下苦功夫、笨功夫。難得在一些新品牌上,也看到了很快的加速度。
【1】+【2】+【3】著實做大了整個電動汽車的盤子,至少在中國地區是這樣。而且中國地區做大了,其實對全球有一定的(其實是挺大的)蝴蝶效應的,後文再說。
盤子大了對誰都好,尤其是對有準備的人。 從1972年,大眾就開始了電動化的創新,在電動化路線上有很深的積澱。所以才可以在電動化的視窗期來臨時,就直接鋪開全系列的ID車型。不說概念,不賣PPT,真搞量產車。
話說到這了,我們聊聊大眾關於電動汽車的準備。
·1972年:T2 Elektro Transporter。復古風格的電汽龐克。
·1987年:I CitySTROMer。認認真真的用Golf這個車做了電動化的在大眾市場的嘗試。
·2007年:Space up!Blue。結合了電動車和氫燃料電池技術,不僅提高了能效,也擴充套件了電動車行駛範圍。
·2011年:Nils。充滿未來感的電動化嘗試,而且加入的ADAS的創新。
·2016年~至今:I.D.概念車及,現在看到的ID.家族全Line up量產。
因為生來電動,才能開花結果。
事實2:新能源產業鏈豐富程度及成熟度,或許不可復制
一個中國制造業產業鏈的例子
你信不信,一個打火機,都有一整條產業鏈!
1塊錢的打火機產業鏈,為什麽不能搬到越南?
因為只有在國內才有綜合成本最低,綜合品質最高的產業鏈。點火器誰做?防風罩誰做?碳酸飲料供應? 已經在過去多年的開發中,構築起了極其復雜,且有協作機制的系統。才使得這一塊錢的小玩意,再細分下去後,產業鏈的每個環節在控制品質的同時,還有錢賺。
一斑窺全豹,電動汽車所需要的那些微創新,可能只有在中國的產業鏈中,才能找到隨插即用的合作夥伴。 成熟的傳統車型制造產業鏈、成熟的加工制造業、進擊的新能源產業鏈等等,這些匯在一起可以結合成很多新的體驗。
電動汽車產業鏈,可能正在形成這樣的制造壁壘:量,大到一定程度以後就會形成質變
大眾的合作夥伴,時代的寧德就是典型的例子,電動汽車的產業鏈可能目前最中國就是最豐富的,在以後也很有可能是。
事實3:中國市場的重要性
說到量,就再說說。
中國地區,可能是今後一直是最大的汽車產銷地區,說幾個數位。
- 乘用車整體: 2016-2018年中國汽車占世界30%左右,2019年下降到29%,2020-2023年一直保持在32%附近。 單一地區的絕對領先 [1] 。
- 新能源汽車 :2022年新能源汽車持續爆發式增長,產銷分別完成705.8萬輛和688.7萬輛,同比分別增長96.9%和93.4%,連續8年保持全球第一。看2023年的情況,可能還會繼續領先下去。
說這些數位想說什麽呢?成就產業最好的方式是「以戰養戰」
好的戰士都是用無數的子彈餵出來的,產業一樣,品牌也一樣。在這個實戰機會最多的地區,還不全身心投入?
事實4:直面現實
全身心投入,幹好了,再說
大眾就是這麽做的,各個方面全身心的投入。
最後,在汽車的任何一個大航海時代,大眾從來都是領航者。因為大眾每一次都不會猶豫並全身心投入 「幹了再說,幹好了再說」。 電動汽車時代,我們依然為每個使用者好好造車。
參考
- ^ 2023年1-7月中國占世界汽車份額32% https://mp.weixin.qq.com/s/KQVNHVGq_oILnC4xl7f8O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