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汽車

一年出新車,半年出改款,為啥現在新車叠代這麽快?

2024-08-21汽車

最近有件事在車圈鬧得沸沸揚揚,就是 不少2024款的極氪001與007車主表示 ,他們的新車剛提回家還沒焐熱,就被廠家「背刺」了。

事情的原因在於,極氪官方表示,正式推出2025款極氪001和007,而 此時距離2024款極氪001與007上市,才剛滿半年

而最讓2024款極氪車主不滿的是,2025款車型不僅是新增幾款配色那麽簡單,而是 在智駕、電池和座艙方面,都有了不小的升級

面對如此之快的叠代速度,網路上有段子表示,2024年不愧是極氪元年,因為 你能在這一年同時買到2023、2024、2025三款極氪001

極氪車主的遭遇十分讓人同情,但在事情的背後, 新車叠代速度越來越快,也引發了不少消費者的疑問

在過去,車企最快1年才會推出一次小改款 ,換代周期更是能達到8年;而如今新車叠代為什麽會越來越快?這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

研發周期和研發流程

在搞清楚新車的叠代速度為什麽越來越快之前,咱們得先知道一個概念,叫 「研發周期」 。因為叠代快不快,主要都是因為它改變的。

這一套研發周期裏,會包含一套非常復雜的流程,但 越是靠譜的車企,他們的研發流程就越是周密、詳細

研發流程是什麽樣的?

那車企具體的研發流程,大概是什麽樣呢?因為 車企的研發流程都是保密的 ,所以咱們這次,就 先拿某車企在十多年前的老流程 來看看。

這套流程按照先後順序,總共有5個階段,分別是架構階段、戰略階段、概念階段、開發階段和成熟階段, 整套周期需要至少4年時間

架構階段

其中架構階段顧名思義,就是 先從架構層面去框定新車 。比如新車要用一套什麽樣的平台/架構,它的各項效能參數的範圍會是多少多少。

戰略階段

而通常在架構確認了以後,新車研發就可以進入第二步的戰略階段了。

和偏重技術的架構階段不一樣, 戰略階段會基於產品、市場、品牌等多個層面 ,來框定新車的產品定位&特點、成本&盈利等等。

比如大眾旗下已經有很多基於MQB平台的車型,如果再推出一款MQB平台的新車,就必須確定是否真的有這個必要,以及要怎麽樣給它做定義。

概念階段

戰略階段基本掌握了一台新車的生殺大權 ,而如果戰略階段成功透過,那麽新車就可以繼續進行研發,並進入接下來的概念階段了。

概念階段約等於架構階段的全方位強化版,因為 車企會在這一階段確認並完成整車各個關鍵零部件的成本、設計、規劃、目標等等 各種方案。

而在我看來,這一階段通常也是各個研發、設計部門之間廝殺賽局的大舞台,因為 很多方案是沒法完美相容在一台車上的,必須要現在這一階段做出取舍和妥協

比如某車企曾經的「直男審美」式設計, 據說就是因為工程院的話語權太大導致的 。直到他們認識到了顏值對品牌和銷量的影響,才改變了方向,並聘請了海外知名設計師來解決。

研發階段

在概念階段把新車的各個方面都敲定得大差不差之後,就 輪到研發階段來正式進行驗證和實作 了。

車企會在這一階段,組裝出新車的第一台工程樣車 ,它的作用是驗證在概念階段裏各個方案的設計和數據,包括在未來量產以後,新車的裝配工藝等等。

成熟階段

而在這之後,車企會繼續對新車進行打磨,一方面是 繼續去驗證之前各種技術、設計方案 ,保證新車的品質足夠成熟穩定。

另一方面, 小到新車使用的各種零部件,大到生產新車的制造工藝和產線 ,也都會在這一階段進行不斷地調整和驗證。

對於咱們消費者來說,這一階段最肉眼可見的,就是 從黑河到吐魯番、再到車企所在城市大街上的各種身披「馬賽克」的測試車了

包括車企經常提到的,跑了多少萬公裏的耐久性測試一類的,基本也都是在這一階段進行和完成的。所以 成熟階段,通常是整個研發周期裏時間最長的

那麽 等到這一階段結束,新車就可以準備正式投入量產了 ,車企也會在這個時候開始準備上市行銷,然後就是咱們熟悉的上市釋出會了。

為什麽研發周期越來越短?

咱們知道, 在過去合資車企的新車叠代速度都是很慢的 ,比如BBA通常是4年一次中期改款,8年一次大換代,對應的研發周期也差不多如此。

但到了現在,不僅是 自主品牌把新車的研發周期卷到了最快一年多,連合資車企也在想辦法縮減研發周期 。比如大眾就提到,要把原本54個月的研發周期減到36個月。

正面最佳化

車企之所以能把研發周期越縮越短,肯定是離不開各種積極的正面升級和最佳化的。

首先是做模組化,這個大家肯定很熟悉,就是把造車結構成像拼樂高那樣,不管什麽定位的車型,都 高度共享模組化的零部件

然後是做數位化,這個比較前沿,就是 借助AI或者仿真軟體的能力來做仿真和驗證 ,原本很多需要真車實地測試的內容,現在只需要把數據交給AI跑幾遍就行了。

還有並列研發理念,具體方式也是顧名思義,就是 多個研發計畫同時進行 。當年日系就是靠著這點,把研發周期從8年縮短到了4年。另外 特斯拉的FSD也是軟硬體並列研發的

最後就是敏捷研發理念,在我看來,這個理念或多或少參考了互聯網企業的經營邏輯,就是 借助OTA的能力,主打即時更新和快速叠代

負面最佳化

但實際上,很多縮減研發周期的舉措,是 非常激進、甚至是不利於消費者的

首先是玩壞了咱們前面提到的那些最佳化舉措。

比如敏捷研發,因為OTA賦予了線上升級的能力,所以 有車企為了縮短研發周期,幹脆先量產,再驗證,OTA兜底

據我所知,前幾年有一款明星車型,就是在變速箱邏輯尚未成熟的情況下匆忙上市,而後靠多次OTA進行最佳化彌補的。

比如並列研發,因為自主品牌下餃子般的多品牌&多車型戰術,導致 很多員工被迫同時跟進多個新車計畫,工作強度直線提升

其次是研發流程縮水。比如車企在成熟階段,會進行包括耐久性測試在內的各項真實場景測試;但 為了縮減周期,有些車企打起了少測試、甚至不測試的心思

比如多用台架測試進行替代,或者幹脆交給AI仿真來跑幾遍,甚至還有 新車交付和測試同時進行的

另外我在前段時間還聽說了一個小道訊息,就是某頭部車企為了加速某款新車上市的節奏,大幅縮短了從生產線試制車到量產的時間節點。

最後就是高強度加班。前段時間寧德時代被爆出「896大幹100天」的新聞,其實只是當下國內汽車行業的一個縮影, 幾乎所有自主品牌員工,每天都處在高強度加班的狀態下

在這種工作狀態下,員工必然是充滿倦怠與戾氣的。而且, 這種加班有時並不是因為「時間緊任務重」,而是加入了「服從性測試」

比如我聽說過一件很離譜的事,某供應商在和某頭部自主品牌合作時,被要求配合加班;但該供應商只是提供一份打包方案,根本就用不著加班。

總結

透過經驗和技術的升級叠代,來不斷縮短新車的研發周期,這 原本是一件雙贏的好事,消費者能更快提到新車,車企也能借此降本增效

但隨著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競爭的加劇,車企縮短研發周期的初衷似乎有些變質。 從利好所有參與者,變成了「卷死競爭對手,我就是老大」 ,或是「別人都卷,我不卷就得死,那我也卷吧!」

任何事情,一旦急功近利偏離初心,就會造成「動作變形」 ,而產品品質風險、消費者感到背刺等等,都是動作變形帶來的「果」。

上升到宏觀層面,新能源和智慧化的「卷」,本身是國家產業升級的重要一環;但如果「卷」到動作變形、不永續,同時也沒有帶來相應的利潤,車企在縮衣節食,員工在「要麽加班,要麽裁員」之間艱難生活,這種「卷」真的是我們想到得到的麽?

這似乎並不是產業升級應該有的樣子,反而更像是勞動密集型產業的進階形態。

至於消費者,在短時間內確實還能享受到車企白熱化競爭的紅利,畢竟車價更便宜了;但縮短研發周期背後是否存在什麽隱患, 只要車企不說,直到出事前,沒有人會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