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新闻

「假想敌」?中国不介意教教美国什么叫「国虽大,好战必亡」!

2021-07-27新闻
直新闻是深圳卫视全媒体新闻品牌 由【直播港澳台】团队出品 更多分析请下载直新闻APP 参与评论请在新浪微博@直新闻

7月26日,中国外交部副部长谢锋,在天津同美国常务副国务卿舍曼会谈时表示,中美关系目前陷入僵局,面临严重困难, 根本原因就是美国一些人,把中国当作「假想敌」。 美方动辄拿中方说事,好像不扯上中国,都不会说话做事了。

我认为「假想敌」这个词,非常好地概括了美国当前对于中国的态度。中国人有个最大的优点,那就是反思。 我们会去思考,为什么美国人要把中国作为「假想敌」? 某种意义上,中国人倾向于认为这是一种选择——美国人可以这么选,也可以不这么选,而尝试接受我们所提倡的双赢共存方案。

但这个所谓的选择,会不会从一开始对于美国而言,就根本上不成立?竞争与对抗、冲突与战争本身,会不会是美国人认识这个世界的唯一方式? 将中国视为「假想敌」,究竟是美国社会的一种选择,还是一种宿命?

我当年在美国读书期间,曾在魔兽世界美服里玩过一阵。有次下天空之城漩涡尖塔的副本,队伍最后被Boss车翻,频道里一个美国人就骂个不停。我问他,至于吗,不就是一个游戏吗?而他听罢,非常严肃地对我说:「不,我玩就是为了赢!」

说实话,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而在美国的经历也让我认识到, 美国的文化其实就是「赢的文化」 还记得电影【巴顿将军】的开场片段吗?一身戎装的巴顿走到巨幅星条旗前,说道:

「有些人说美国人不想打仗,美国人爱好和平,这全都是扯淡。美国人传统上就爱好战争,所有真正的美国人都喜爱战争……美国人钦佩胜利者,且容不下失败者,美国人干什么事情都是为了赢。」

在巴顿眼里,竞争和战争是划等号的, 也许战争就是美国人和其他国家进行竞争的主要方式。事实上,武力的确是美国塑造并维系当前全球秩序的主要方式。 克劳维茨讲过,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但对于美国而言,政治仿佛是战争的延续,就像好莱坞电影里所刻画的那般,美国总统每当遇到任何危机,问的第一句话永远是:「我们最近的航母打击群在哪里?」

这一方面来自于美国强大的国力,这毕竟是个稳居世界第一长达百年以上的国家,而美国建国不过两百多年。这另一方面也来自于美国的历史几乎就是一部近现代战争史,长期处于战争状态自然培养了美国尚武好战的国民性格。

我们一直说美国人好战,但究竟有多好战,大部分人其实缺乏感性的认知。自1776年建国,美国国祚延绵245年,其中有近十分之一的时间处于大型战争之中。整个20世纪100年里,美国在其中的15%处于战争状态;如果只算20世纪的后50年,这个比例更是高达22%。 而进入21世纪,迄今为止,美国则一直处于战争状态。

美国地缘政治学家乔治·弗里德曼在其著作【下一个一百年】中坦诚道:「就历史而言,美国是一个好战的国家……这个国家在战争中诞生,而且以不断加速的步伐一直战斗至今。」

中国之所以会对美国的这种国民性格缺乏足够的感知,一方面是美国人的宣传工作的确做得不错;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自中美建交以来,中国长期在国力上与美国有较大差距,美国一直对我们表露出相对和善的一面。但随着中国逐渐成为不容忽视的竞争对手,美国人也自然开始显现出最「放飞自我」的一面。

有一个小例子,不知道外界有没有注意到,拜登总统自今年3月首次记者会以来,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与中国的竞争是不同社会体制之间的竞争」,需要美国乃至是整个西方世界团结一致。然后拜登每次都会跟这么一句话,大意是你的孩子或者孩子的孩子会有一天想知道,你当年都做了什么。

而我在回顾【巴顿将军】这部电影时突然注意到,拜登此言,大概率是化用了巴顿的这么一句话:「30年后,你的孙子坐在你的膝上,他问你在战争中做了什么,你不至于说,我在路易斯安那铲马粪。」换言之, 拜登就是在动员美国民众,他在试图唤醒美国民众尚武好战的国民性格。

所以,美国以中国为「假想敌」,某种意义上,根本不是某种基于恶意的、针对我们的选择,因为美国人对谁都这样。甚至我毫不怀疑,如果不是中美之间能维持有效的核均势,美国人早就真刀真枪过来了,根本不会有「假想敌」存在的空间。这就是美国人的国民性格,这种性格让美国在短短200多年内成为世界第一大国,让美国从一场胜利走向下一场胜利, 但也将是这种国民性格,为美国带去最终的毁灭。 事实上,美国政府的公共债务水平当前已经达到了二战后的水平,以世界大战的级别流失血液,美国的军事霸权又还能撑多久?

中国世界第三的版图,当然不是充话费送的,但几千年的文明积淀早已洗去了中国人身上穷兵黩武的性格。不过,如果美国人执意要找茬,中国人也不会刻意回避竞争,甚至更不会介意好好教教美国人什么叫「国虽大,好战必亡」。毕竟,自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让美国人怀疑人生,也不是一次两次了,对吧?

作者:张思南,深圳卫视直新闻特约评论员。

本文章版权属于「直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回复「授权」

推荐阅读

更多精彩内容 搜索微博「直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