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知识

有哪些你认为越早明白越好的人生道理?

2020-04-20知识

想来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给大家分享三个人生道理:

1. 「不作为」的悔恨远超过「作为」的悔恨

在我们的人生中,我们会犯的错误通常可以归结为两种:一种是做了一件不该做的事,另一种是没有去做一件本应该做的事。它们在圣经中被描述为作为之罪(sins of commission)和不作为之罪(sins of omission)。我们都知道的是,我们所作出的每一个决定和选择都是有风险的,也都有可能犯以上这两种错误。那么,问题来了:通常来说,究竟哪一种错误更糟糕?哪一种更会让我们陷入长久的懊悔?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和行为经济学家Thomas Gilovich(1995)曾指出:作为之罪(做了一件事后发觉不该做的事)会在当下对我们造成沉重的打击,我们会深感懊恼,痛苦或是尴尬——「天哪,我不该那么做的,简直愚蠢至极了。」然而,这种感觉即使在当下无比强烈,也会很快消逝。

与之相对的, 时过境迁之后当我们再回首时,会让我们久久无法释怀的,往往是那些「不作为」的错误——那些你本可以、本应该做的,却没有做的事情。 因为你永远不会知道如果当初做了那件事,抓住了那个机会、那个人,会发生什么。因此,我们的建议是,如果你纠结该不该去做某件事时——该不该去看那场演唱会,该不该和某人表白,该不该接受这个充满不确定的工作机会,该不该放假回家看看……那就去做吧。因为即使做了之后并没有一个理想的结果,甚至最后的结果是坏的,那也远比日后再陷入「如果我当时做了会怎样」的后悔感轻松很多。Thomas认为, 人们往往最后会更容易原谅自己做错的事,却释怀不了没有去试试也许是正确的事。

当然,这个原则不适用于那些违法犯罪,或者本来就原则错误的事情。


2. 钱能买来幸福快乐?

——是的,但这句话只对了一半。

金钱的重要性我想就不必赘述了,同时人们往往也会觉得越有钱就一定会越快乐。但事实可能不全是如此。下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当人们从穷困潦倒到有点小钱时,他们的幸福感有了一个巨大的提升。但当收入达到中产水平以后,我们可以发现曲线变化的弧度越来越小,也就是说, 有点钱,很有钱和非常有钱的人其实是差不多快乐的。金钱不再能够带来显著的幸福感提升。

这个研究还有一点很有意思的是,他们还调查了人们对金钱的重要性的评估。四条线从下到上分别代表了:「不重要」,「有几分重要」,「非常重要」和「简直是我的生命之源!」我们不难看出, 当你越是重视金钱,它就越会对你的总体幸福感造成影响。 所以结论可能是,当你经济上已经脱离了还在为生活发愁的窘境,到达了一个基本可以比较随心所欲地负担起自己的各种开销时, 你可能可以稍微把对钱的看重分给生活中其他让你快乐的事情一些。


3. 别太纠结于那些你没有选的选项

之前我们文章中曾为大家介绍过两种由于人对信息的思考、直觉和记忆的方式不同而形成基本的决策风格:「完美型」和「满足型」(Simon, 1956)。

「完美型」(maximizers) 的人喜欢在做选择前,把所有的可能选项都考虑进去,他们喜欢选择 「最好的」 ,有点类似我们常说的「完美主义」;

「满足型」(satisficers) 的人喜欢快速地做决定,能够满足他们的最低标准。他们会觉得 「足够好」 就行,有点类似我们所说的「知足常乐」。

我的教授在讲述这两个概念时曾举过这样一个例子:他是一个典型的满足型,而他的妻子则是一个教科书般的完美型。他们去度假时,她的妻子总是负责订酒店的那个。每一次,她都会仔仔细细地看上几十家酒店,一一比较它们的优劣势,最后挑出那个她在「严格筛选」后最好的那个。而他则是在妻子给他看每一个酒店时都说:「这个挺好,就这个吧。」毕竟作为一个满足型,只要基本满足了他的要求,他就觉得很ok了。结果,她的妻子总是在入住之后不满意的那个人。因为即使是客观上「最优」的选择,也一定不是「完美」的,此时她就会开始叨叨那些最后没有被选的选项——「说不定我当时选了B/C/D……就不会有这个问题了。」

是的,完美型的一大毛病就是, 他们往往会放不下那些没被选择的选项,尤其是当他们选择的那个被发现并不是「完美」的,即使那其实已经是客观上最好的选择了。 相较之下,满足型就不会有这样的烦恼。因为他们大都甚至不知道其他的选项怎样,就算知道了,他们也不会太在意。所以,我们想说的是, 作出客观上最优的选择不代表你主观上就会更快乐。


希望以上三条道理能带给你一些启发。也欢迎留言分享给我们你对它们的看法。

以上。晚安:)


References:

Belsky, G., & Gilovich, T. (2010). Why smart people make big money mistakes and how to correct them: Lessons from the life-changing science of behavioral economics . Simon and Schuster.

Gilovich, T., & Medvec, V. H. (1995). The experience of regret: what, when, and why. Psychological review , 102 (2), 379.

Kahneman, D., & Deaton, A. (2010). High income improves evaluation of life but not emotional well-being.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 107 (38), 16489-16493.

Simon, H. A. (1956). Rational choice 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environment. Psychological review , 63 (2), 129.

了解更多与心理相关的知识、研究、话题互动、人物访谈等等,欢迎关注KnowYourself - 知乎

宇宙中最酷的心理学社区,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