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汽车

为啥F1也算体育运动?

2023-03-07汽车

一、F1 2024上海站赛事回顾

在深入探讨F1为何也能跻身体育运动之列前,让我们先回顾一下近期在上海举办的F1大奖赛。今年是「口罩事件」后F1首次回归中国之年,也是F1上海站的20周年。F1大奖赛开票后,购票平台一度瘫痪、门票迅速售罄的情况也从侧面证明了本次比赛的火爆。烧热这把火的除了上述原因外,还有一个关键因素,即F1在中国的比赛第一次有了本土车手——周冠宇的参与。

20年前,F1中国大奖赛首次在上海国际赛场举办。那时,一个5岁的男孩举着带有车手阿隆索的旗子,观看了人生中第一场F1比赛。这个男孩,便是周冠宇,而那场比赛也在他心中种下了成为F1车手的种子。如今,20年过去了,他用自己的汗水浇灌了这颗种子,终于如愿成长一名F1车手,并第一次在祖国的土地上参加F1正式比赛。他用20年的时间完成了梦想的闭环,这种实现梦想的故事无疑为这场比赛增添了更多的关注度。

不过,面对索伯车队这种东家,大家似乎并没有给于周冠宇太大的压力,毕竟索伯车队的赛车制造水平大家有目共睹,我身边的人都认为,只要周冠宇能够完赛就算是最大的胜利。果不其然,比赛进行到第20圈,索伯车队的博塔斯就因为引擎故障退赛,很可惜,原本觉得他是有机会获得积分的。

周冠宇发挥不错,第16位起跑,多次完成超车,最终以第14名完成主场战。但超越马格努森时,在完全不存在碰撞的情况下,颠掉了前翼,而这种故障在2024赛季里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希望周冠宇明年能换个车队。

赛后,除了按惯例为前三名设置了停车位,F1还给周冠宇单独设了停车位,这待遇没的说。周冠宇把车停在主看台区后,喜极而泣。周冠宇说,过去10年总共哭过两次,一次是2021年他签约成了F1车手的时候;第二次就是今天在上赛道的回场圈。男儿有泪不轻弹,但这种创造历史的时刻,确实难以自己。

二、F1作为体育运动的特性和争议

回到题目中的质疑:F1为何也能算作一项体育运动?毕竟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车手们似乎只是踩下油门、转下方向盘而已,成绩好不好全靠赛车本身的水平和可靠性。然而,车手们要做的远非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

虽然F1车手的活动区域仅限于狭小的车舱,但他们需要在两小时的比赛时间里,频繁承受5g以上的离心加速度,以及极端的加速与减速。为了在这种情况下保持头部稳定,F1车手们会针对脖子进行强化训练,以增加其稳定性。「头哥」阿隆索那与头同宽的脖子,甚至能够夹碎核桃。

另外,F1赛车时速高达360公里,从发车到时速200公里只需要三秒,车手的平均心率能够达到180次每分钟。每一次刹车,车手都需要用全身的力量踩动无助力的刹车踏板,相当于踩一个100多公斤的铁片。转动无助力的方向盘,且需要在厘米级别控制车身姿态并进行超车和冲线。夏天车内温度高达六、七十度,两小时的比赛或者训练下来,相当于跑一场马拉松,脱水三四公斤是基本操作,车手还需要抵抗脱水带来的意识模糊,进行精确地控制和操作,毕竟一个小的失误就有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甚至是危机自身生命。能够长期承受这样的训练以及比赛强度的人少之又少,以至于大家都感慨:能开F1赛车的人比能开战斗机的人还要少。

所以把F1看成是一种体育运动,是理所应当的。我觉得有争议的点是,F1算不算一种公平的竞技运动,毕竟最终的成绩,除了与车手本身有关,与赛车的可靠性也有很大关系。

就拿周冠宇的赛车来讲,不只是在上海站颠掉前翼,在澳大利亚站发生了同样的事情。索伯为两个车手准备了两个新前翼,人手一个。出于成本控制的角度,车队没有准备备件也算是正常。但离谱的是,周冠宇车上的新前翼在第一场排位赛中被震断了。正赛时只能更换为旧的前翼,并修改赛车调校,从维修区起步,最终无缘积分区。

同样是澳大利亚站,收获新赛季两连胜和跨赛季九连胜的维斯塔潘,杆位发车后守住了第一的位置,但随后他赛车的刹车着火,只能在第五圈退赛。如果不是赛车故障,按照排位赛的成绩和发车表现,鹿死谁手还未可知。

三、冠军品牌

显然,赛车对于车手的技能展现有着很大的影响。一个冠军车手的崛起,并非仅仅依赖于其自身的天赋和努力,还需要有顶级的赛车作为支持,在这些顶级赛车的背后,还隐藏着哪些忠于赛道精神的品牌力量。正是这些「冠军品牌」,为赛车提供了关键的零部件和技术支持。

接下来,我将以冠军品牌为例(没错,我举例的这个品牌就叫冠军品牌),详细阐述这些赛车零件的供应商是如何深度参与到赛车运动中,并为这项运动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

冠军品牌作为110年历史的美国品牌,可以说深度参与了汽车行业全部历史进程。从汽车上一枚小小的火花塞,到为最高级别的赛车、飞机、万吨船舶提供动力配件,冠军品牌用坚实可靠的品质和跨越时代的科技,铸造了一个又一个极速辉煌。

例如,1970年后,保时捷车队在耐力赛系列开始崛起,并逐渐称霸。但不甘示弱的雷诺,凭借Alpine A442赛车以及冠军品牌的助力,击败夺冠热门的保时捷,拿回了24 小时勒芒比赛冠军头衔,证明小型赛车也能爆发奇迹般的能量。

1984年,Richard Noble 驾驶 Thrust 2 跨越黑岩沙漠,成为陆地最快的穿越者。他配备了冠军点火系统的汽车在沙地飙至 633mph 的极限速度。

1994年,穿越英法的欧洲之星列车在刚运行时就安装了冠军品牌零部件,冠军的雨刮器让列车即使在时速 300kph 的情况下也不会有丝毫影响,一路顺利从伦敦直达巴黎。

2005年,英姿勃发的车手阿隆索,驾驶装配冠军火花塞的雷诺V10成为了当年F1的冠军。次年2006年,他继续用装配冠军火花塞的雷诺赛车,击败法拉利车队的舒马赫,成为卫冕冠军。

冠军品牌虽然以火花塞产品起家,但其产品线也在这些年的积累中逐步壮大,有大家熟知的雨刮器、制动液、蓄电池、刹车片等等,如果你手机上正好有某虎的APP,可以直接搜冠军,就能找到。这家常年征战F1赛场和各类全球赛车比赛的品牌,其产品力也足够硬核而有技术。比如旗下的蓄电池,依托冠军的赛车基因,引入了最新的高尖端技术,使其拥有强劲的动力,而且持久耐用。例如冠军AGM启停系列,满足了启停车辆对蓄电池能量增长的要求,攻克PSoC循环寿命等技术难点,电池深循环寿命能够提升4-5倍;冠军EFB启停系列,采用acing Frame板栅设计,提高强度的同时降低电阻,完成车辆快速启动。

F1作为人类目前最高级别的汽车方程式锦标赛,各车队为获得冠军而进行的一次次突破和技术革新,离不开背后庞大的汽车产业链供应商的努力,而这些优秀的供应商也把大量的高尖端技术从F1赛场反哺到民用车市场,带来一个双赢的局面。冠军品牌就是其中的代表,其在赛道上的持续卓越表现,不仅彰显了技术与速度的极致追求,更重要的是,它们体现了F1所特有的科技创新、战略智慧、体能挑战和团队协作的核心价值,让广大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也能体验到赛道上的激情与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