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降价的逻辑有三个:
1、成本大幅下降。
2、王传福很记仇,一心只想打死合资车,根本不给喘息的机会。
3、为接下来的新技术平台,新车型让路。
过去比亚迪被合资车压的太狠,老王现阶段最重要的目的不是为了挣钱,秦扫六合,他只是想打死合资车,目前降价主要就是盯着合资车最大的市场份额在打,降价最狠的就是原本性价比已经是最高的秦和宋。
降价的最大动力,当然是因为成本大幅下降,有了降价的条件。
比亚迪有全产业链优势,车子卖的越多,成本就越低。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车子卖的越多,成本就会越低,这是因为研发成本和生产线的投入是一次性投入,车子卖的越多,分摊在每一辆车上面的研发成本和固定成本就会越低。
举个例子,假设建立一条汽车生长线的成本是100个亿,研发成本也是100个亿,固定成本就是200亿,如果卖出10万台车,分摊在每一台车上面的固定成本就是20万。
如果能够卖出100万台车,那么分摊在每辆车上面的固定成本就会变成2万。
如果能够卖出500万台车,那么分摊每辆车固定成本就会变成2000块钱。
当然,实际上生长线成本不可能无限分摊,因为一条生长线的产能是有限的,车子物料成本也是刚性的,成本也不可能无限降低,以上这样讲只是为了便于理解销量对于成本的意义。
研发成本就是可以无限分摊的,一套系统能够卖的越多,分摊到每辆车上面的研发成本就越低,到最后甚至可以无限趋近于零。
这就是比亚迪的秦和宋能够一降再降的原因,秦过去卖十四五万,现在只需7.98万还有钱赚。
如果后面秦和驱逐舰双车一个月能卖10万台,那么价格还能继续往下打,说不定卖个598都有钱赚。
比亚迪全产业链,连最核心的动力电池都是自己的,卖的还最多,整车成本大约比其他车企低10%-20%,这个优势就太大了。
老王没有吹牛,比亚迪的确有定价权。
汽车是重资产产业,前期投入非常大,比亚迪已经坐在桌上动筷子,还没上桌的就难受了,比如小米,车子还没卖出去,别人已经掀桌子,现在定个高价卖不出去,能卖出去也卖不了多少,成本摊不下来。
卖的太便宜,亏损增加,收回成本的周期变得更长,风险就会更高。
先上桌的吃菜,后上桌自己就是菜。
我还是希望小米能够成功,只要肯降价,不要老想走高端化,小米也的确还有成功的机会。
现在那些每年都是大亏,销量又一直上不去的新势力,成本就降不下来,但别人在打价格战又必须跟着降价,这些未来处境都会很艰难。
另一方面,碳酸锂价格大幅下跌,这两年从最高60万一吨跌到10万左右,电池成本也会明显降价,特别是纯电车型,降价空间更大。
降价谁最受伤?
合资车最受伤。
纯电车型有续航焦虑,特别是北方用户续航焦虑更强烈,因为冬天打折率太高,很多人都是用来作为家庭第二台车,南方就没什么影响。
很多不看好电车的也都在讲续航焦虑,但其实比亚迪的DMI插电混动车型卖的比纯电还多,混动车型可以加油,也可以充电,油耗低动力强,平顺性更好,从性能上,价格上对合资燃油车都是全方位打击。
现在比亚迪的大降价,更加让人没有了选择燃油车的理由。
价格战对自主品牌的新能源车则是好还参半。
因为降价可以增加销量,销量增长又可以继续降低成本,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大家一起吃掉合资车的市场份额。
国内有成熟的供应链体系,企业可以快速迭代,更新换代的效率很高,成本也比国外低很多。
苹果汽车投入了十年,至今也没搞出什么像样的东西,现在已经远远落后国内新能源汽车厂商,不得已才割肉止损。
小米在短短三年已经搞出来了,但现在的新能源汽车市场跟三年前小米刚决定要造车的时候也已经是天翻地覆。
并不是因为苹果的技术不行,也不是因为小米的技术比苹果好,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国内具备成熟高效的新能源汽车供应链,而美国没有。
比如苹果汽车有个什么想法想要去验证,但没有配套的供应链,什么都要从零开始研发,研发周期就会很长。
其实比亚迪前期做电动车也是这么过来的,因为十几年前电动车市场一片空白,什么都要自己搞,所有发展十分缓慢,比亚迪能够坚持下来确实不容易,积累了十几年,什么都要自己干,被逼做成了全产业链,这两年才到了爆发期。
产业链这种东西是赢家通吃的,苹果汽车已经大幅落后,也没有产业链优势,根本看不到翻身的希望,这才是苹果决定终止造车计划的真正原因。
比亚迪去年提出在一起,是真的想要呼吁自主品牌在一起打合资车,不要搞内耗,比亚迪的战略也都是针对合资车在打,对国内市场甚至还有意避开直接竞争。
比如理想,问界,蔚来,小鹏这些集中在中大型SUV市场,和三四十万的纯电轿车上面,对合资车已经形成很大的优势。
其实以比亚迪的技术和产业链优势,想搞冰箱彩电大沙发是最简单不过的事情,但比亚迪前两年并没有在这方面过多的发力,当然后面肯定也要搞,只不过是先后顺序的问题。
比亚迪重点发力的方向都是在合资车占据最大市场份额的领域,比如A级车市场,B级车市场,还有就是仰望系列的超豪华品牌,而这个领域在比亚迪发力之前,国内其他厂家都是尽力避开的。
比亚迪也经常搞一些创新车型形成错位竞争,比如腾势N7,海豹,豹5,宋L等。
有些卖的火爆,有些销量惨淡,这就是创新应有的样子,既然是创新自然不可能都会成功。
作为头部企业是必须要持续创新的,不能一直走老路,比亚迪现在也有创新的资本,一两款车型的失败没什么问题,守旧才有大麻烦。
腾势N7和海豹EV国内就卖的很差,海豹在国外倒是卖的很好,腾势N7投入大量资源依然卖的太差,这就是一个失败的产品。
豹5和宋L就卖的很好。
还有很多人提比亚迪智能驾驶不行的问题,其实比亚迪在腾势N7和仰望上面的智驾表现是很不错的,只不过卖的实在不多,很多人都没有见过。
汉EV四驱智驾版已经开卖,未来应该会越来越多,我也想看看比亚迪的智驾实际表现到底是什么样子。
比亚迪为什么要降价这么狠?
主要还是为了快速占领市场,不让合资车有缓冲的时间。
因为技术这东西,只要有大量投入,有足够的发展时间,国内能搞出来的,国外也能搞出来。
既然现在国内已经占据电动车的定价权,当然要一鼓作气把合资车打下去,打到亏损破产,后面就起不来了。
前面也讲了,车子卖的越多,成本就越低,反之,卖的越少,成本就会越高。
换句话说,自主品牌卖的越多,合资车卖的就越少,合资车的成本就会越来越高,利润下滑,研发投入反而会越少,形成了一个负循环,直到扛不下去,就会逐渐退出竞争市场。
一旦时间拖的时间太长,合资车技术也会进步,加上过去积累下来的客户口碑,雄厚的资金实力,就还有反超的机会。
这两年大众的电车也卖的不错,合资车并不会坐以待毙,国内电车虽然占据很大的优势,但也不是高枕无忧,比亚迪等自主品牌还是要继续上强度才行。
商战就是你死我活,不是闹着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