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jasve.com/2024-9/2ea7318cca7e767f7d6167160aacbebe.webp)
圖片說明: 「內寶庫山」基座上的圖案
![](https://img.jasve.com/2024-9/0b4e592a2c021904fab4e32f242a8f55.webp)
圖片說明: 「內寶庫山」基座上的裝飾
![](https://img.jasve.com/2024-9/83aa76ddf253672dc59753e4b57446ff.webp)
圖片說明: 遊客參觀詩貼古鎮。
本報駐泰國特約記者 趙婧楠
作為全球範圍內重要的佛教遺產,泰國詩貼古鎮及其附近的墮羅缽底時期古跡,於去年年底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這也讓該地成為泰國最受歡迎的文化景點之一,吸引眾多遊客。帶著好奇,【環球時報】特約記者近日也走進古鎮,穿越回那個佛教盛行的古老年代,一睹「佛國」當年的文化風采。
內外城展示防禦智慧
詩貼古鎮位於曼谷北側200多公裏處,記者去的時候正值泰國雨季,空氣中彌漫著泥土和綠葉的清香,大自然被滋潤得生機勃勃。踏入古鎮外圍,映入眼簾的是路兩旁蒼翠欲滴的大榕樹,仿佛在訴說大自然的生命力。腳下的石板路在雨後陽光的照耀下微微反光,踩上去會發出小小的咯吱聲。四周能看到一些散落的赤土佛塔,它們安靜矗立著,一磚一瓦都在講述歷史的流轉。
古鎮面積達4.7平方公裏,被護城河和土堤環繞,展示出古時人們的防禦智慧。鎮內分外城和內城,內城占地1.87平方公裏,設有若幹出入口和池塘,裏面散布著幾十處歷史遺址,經典景觀包括「兩兄弟塔」「詩貼塔」和「內寶庫山」等。外城面積近內城的兩倍,呈長方形布局。
步入內城後,記者先來到一間現代化展覽室。這裏詳細講述了古鎮的悠久歷史,還展示了一系列周邊的考古發現,包括人類和大象骨骼等。
精靈是一位當地的考古專家,他告訴記者,詩貼古鎮約建於公元5世紀,曾是墮羅缽底國時期重要的城邦之一。從公元8世紀開始,這座城邦就在泰國湄南河下遊地區發揮重要的政治和經濟作用,是該國中部與東北部之間重要的貿易與文化交流樞紐。然而到了13世紀,隨著政治變遷和社會發展,詩貼古鎮逐漸衰落。
沿著蜿蜒的小徑不斷深入,記者來到「兩兄弟塔」處,其中一座塔的底座用紅土和粗礪的石塊構築,充滿歲月的痕跡,用來存放聖物的小庫則用整齊的磚石砌成。
這座塔南側緊挨著一個較小的塔樓,兩者共享一個寬闊的石制平台,也因為如此,它們被人們稱為「兩兄弟塔」。考古學家在「兩兄弟塔」附近挖掘出了寶貴文物,每一件都展示著舊時的藝術成就。
繼續前行,穿過「兩兄弟塔」旁郁郁蔥蔥的綠植,記者便抵達「詩貼塔」。這座塔布局呈方形,被安置在堅固的紅土基座上,磚砌的聖物庫面朝西方,給人沈穩、莊嚴之感。記者同樣被周圍寧靜的氛圍吸引,一旁的池塘水面如鏡,倒映著清澈的天空,裝飾著雕像的橋梁從池塘一側優雅延伸至塔前,又透過一條帶拱門的紅土步道與塔樓相連。
「外寶庫山」傳說藏有古物
除了「兩兄弟塔」和「詩貼塔」,這裏必打卡的還有「內寶庫山」——一座壯觀的佛教祭祀遺址,用紅土、石材和水泥精心構建。記者細致觀察基座平台上的裝飾,其中精致的模制石灰雕塑尤為引人註目。這些雕塑模樣精致,描摹出矮人形象,融合猴子、獅子、大象等動物的特征,展示了墮羅缽底文化獨特的藝術風格。
詩貼內城北面2公裏處還有一個「外寶庫山」,站在巨大的雙層紅土平台上,記者又一次為古人精妙的建築技藝所折服。平台基座采用方形布局,整個建築十分龐大:內部由紅土堆積,外層由堅固的磚石覆蓋。
記者沿每一層其中一面中央的階梯緩步向上。頂部的主佛塔已經因為年代久遠而坍塌,學者推測,佛塔最初可能呈類似倒置僧侶缽的形狀。佛塔基座十分堅固,仍然保存完好。基座四周對著多座形似小山丘的地方,傳說其中藏有古代寶物和武器。
浮雕圖案依稀可辨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去年將詩貼古鎮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後,古鎮迎來旅遊熱潮,全球遊客紛紛前往參觀。在人們感嘆鎮內建築經典的同時,少有人關註鎮外的佛教遺址。
位於古鎮西側15公裏處的考塔莫拉山鮮少有人探訪,這裏的山道崎嶇狹窄,攀爬前行時需依靠竹棍和繩索。經過艱難攀登,記者終於到達山上的考塔莫拉洞穴,這是一處罕見的礫巖洞穴,其入口寬敞,約5米寬。
進入洞穴後,記者一下子就被保存良好的精美浮雕所震撼。洞穴深處,浮雕圖案依稀可辨。洞穴內還有不少雕塑,其中一些曾失去頭部並被盜竊,幸運的是,它們多數後來被成功追回,並被珍藏於曼谷國家博物館。▲#深度好文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