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台灣小朋友】是2024年新版本語文教材上冊一年級的一篇課文。
它放在拼音欄目裏,本意是輔助學生們學習與鞏固對拼音知識的掌握,但毫無疑問,這首兒歌也以它的飽含感情的內容,而引起人們的回味與咀嚼。
這首兒歌進入教材的最早版本是在2001年啟用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年級上冊】中,當時即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註。
我們可以找一個當時的報道,看看這篇兒歌所激起的圈圈漣漪。
2010年9月10日,新華網刊發報道 :大陸小學課本頻出現「台灣」;台商盛贊友善極了 。
報道稱: 「大陸小學本學期的一年級課本出現【歡迎台灣小朋友】的課文;小學四年級出現【跨越海峽的生命橋】課文,將台灣花蓮慈濟醫院骨髓移植情節融入其中。台灣【聯合報】認為,這顯示隨著兩岸交流升溫,大陸教育部門有意讓小學生及早認識台灣兒童,拉近兩岸距離,為下一代做好溝通、融合的準備。 」
受到媒體關註的【歡迎台灣小朋友】這首兒歌很有特點。
它完全是將它的主題,放在一個虛擬的情境中。
對於兒童的想象來說,他的世界是無所不能的。
於是在【歡迎台灣小朋友】裏,詩歌作者擬想了「我」飛越兩岸時空,是透過他折疊的「小紙船」。
實際上,我們知道,弱不禁風的小紙船,根本不可能經受住「浪奔浪流」的海峽波濤沖擊的,但是兒童的想象天空,是撇除掉這種現實維度的,於是,我們在這首兒歌中看到,小紙船憑借著自然的風力,揚帆遠航,順利到達台灣島,然後還把台灣的小朋友接到大陸來,一起共享天下團圓的盛景。
因此,【歡迎台灣小朋友】是一首充滿著想象力、也是挑戰著現實的兒歌,它的原作名字就叫【小紙船】,收錄在遼寧少年兒童出版社1984年出版的【娃娃歌謠二百首】中。
但是,在這首兒歌中,小小紙船,卻有著打破一切壁壘的能量,這背後有著中國統一的強大力場,有著兩岸團圓的勢不可擋,這一切賦予了小紙船以乘風破浪的堅強,賦予了它以穿越時空的法力,因此,這首兒歌看似充滿了童稚的想象,但也應和了時代的大勢,寄寓著歷史的厚望。
因此,小小的紙船的背後,有著鋼鐵鍛造的雄渾一體,有著現實支撐的牢不可破,有著歷史規定的大勢所趨,它促成了【歡迎台灣小朋友】具有自洽、完整、發散的詩意,讓這首小小的兒歌,意蘊深長,而又資質鏗鏘。
實際上,【歡迎台灣小朋友】(【小紙船】)的出現,並非是單枝一葉,孤形單影,而是一種社會集體意識的共同合作推進與促成的結果 。
我們可以註意一下,與【歡迎台灣小朋友】(【小紙船】)有著類似構思的兒歌,可以說是集束噴發。
類同【歡迎台灣小朋友】(【小紙船】)的兒歌,構思意向的轉變,大致在1979年左右,這一年發表的【告台灣同胞書】提到「親愛的台灣同胞」如春風拂面,告訴台灣同胞實作中國的統一是大勢所趨。
而1979年之前的我們表達口徑,有著統一的內在肌理。我們擷取幾例:
【兒童世界】1955年第一期
上海版【紅小兵】1975年18期
武漢版【紅小兵】1974年第2期
湖南版【紅小兵】1975年8期
【看圖說話】1977年第五期
1979年之後,兒歌在實作兩岸溝通方式的希冀中,是各顯神通,但有一個構思是相同的,就是用童稚的口吻,想象各種打破隔閡的可能。
【歡迎台灣小朋友】(【小紙船】)是透過折疊小紙船的方式,實作空間的飛越,這種類似的實作距離跨越的「詩歌意象」還有:
1、 歌聲:
天津【紅小兵畫報】1975年10月刊登的兒歌【懷念台灣小朋友】用「歌兒飛向台灣去」實作兩岸跨越。
2、氣球:
1977年6月,甘肅版【紅小兵】,刊發雪晴詩歌【想念台灣小朋友】:
「六一」到,真熱鬧,
彩色氣球滿天飄,
汽球帶著心意跑,
封封信兒到寶島。
台灣兒童苦難深,
我們生活真美好,
東海岸上踮腳望,
日夜想念小同胞,
爭取祖國早統一,
高歌歡聚金水橋,
同跳「民族團結舞」,
同唱「社會主義好。」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9月出版的「紅小兵歌舞」【信兒捎給台灣小朋友】也采用了同樣的構思,作詞王嘉楨。
3、風箏:
【兒童時代】1978年第2期封底詩歌:
小軍、小紅家住東海邊,
常放風箏飛台灣。
今年做個「大蝴蝶」,
春風送它上藍天。
骨肉情,千裏一線牽,
托風箏,萬裏喜訊傳:
……
4、白雲:
上海版【紅小兵】1974年第18期刊登【懷念台灣小同胞】中有「天上白雲快快飄,飄到祖國台灣島,請向小同胞問個好」,體現出這樣的跨越方式:
山東版【紅小兵】1978年3月刊載的【白雲白雲慢點跑】(劉慶川)也屬於此類:
白雲白雲慢點跑,
心中的話兒請你捎,
過大海,過高山,
寄給台灣小同胞。
……(下略)
5、大雁:
【小朋友】雜誌1979年第5期刊登吳大宇創作的【捎封信兒到台灣】 ,可以視著代表作:
天藍藍,海藍藍,
飛往寶島雁一行,
大雁大雁慢些走,
捎封信兒到台灣,
送到美麗的玉山峰,
送到富饒的日月潭,
信兒交給小親人,
告訴咱的小夥伴:
祖國建設現代化,
歡迎你們來看看!
6、白鴿:
【兒童時代】1979年第9期封三的詩歌【一朵紅杜鵑】可以視著代表,作者冰夫:
美麗小白鴿,
銜著紅杜鵑,
飛過大海,
飛過高山,
帶去明媚的春光,
帶去鄉親們的思念,
「台灣大陸緊相連,
骨肉同胞應團圓。」
飛吧飛吧小白鴿,
把祖國母親的呼喚傳遍台灣!
7、線繩:
線繩相當於懸索,也是可以跨越海峽的。
我們在【幼芽】1980年第6期中可以看到這樣的詩意:
【織條彩虹掛天邊】(作者:喻德榮)
細羊毛,
長又軟,
巧手搓成五彩線。
織什麽?
你來看,
織條彩虹掛天邊。
一頭聯著天安門
一頭搭在日月潭。
歡迎台灣小朋友,
和我一起蕩秋千。
8、白紙鴿:
【幼兒畫報】1987年第2期刊登的鄭誌剛創作的【折紙】中設想折出一只小白鴿,傳輸信函,溝通兩岸。
一張白紙四方方,
折只鴿子長翅膀。
和平鴿,聽我話,
飛向高高藍天上。
阿裏山上送封信,
日月潭邊照張像。
告訴台灣小朋友,
明天一起把歌唱。
9、核桃船:
這與【小紙船】的構思是一樣的。見於尹世霖編的【海峽兩岸兒歌百家】(1992年版),作者冬木:
核桃殼,做小船,
掛上一片小白帆。
我把船兒送下水,
漂漂悠悠駛向前。
越急流,過險灘,
船兒開往日月潭,
會會台灣小夥伴,
手拉手兒肩並肩,
歡歌笑語飛兩岸,
知心話兒說不完。
10、彩虹:
在劉希亮編的【中國兒童歌謠500首】(1990版),收有冬木、崇仁創作的【彩虹】:
風停雨住太陽笑,
彩虹架起七色橋。
奶奶奶奶快來瞧,
你看彩虹搭得好。
一頭連著北京城,
一頭連著台灣島。
我接爺爺上彩橋,
喜得奶奶淚花掉。
爺爺回來慶團圓,
天安門前拍個照。
11、月亮:
【中國兒童】1993年第4期刊登鄭紅所寫的【去台灣】屬於此類:
月兒彎又彎,
像只小白船,
我想船裏坐,
過海去台灣。
看看台灣小朋友,
手拉手兒多喜歡。
12、小帆船
此詩也曾收入地方課本。
因此,看似寥寥幾句的【歡迎台灣小朋友】(【小紙船】),其實背後有著深厚的縱深背景,包含著比海峽水更多的深情。
從這樣的背景來體味【歡迎台灣小朋友】(【小紙船】)裏的深味與深度,或許我們有新的感受與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