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考古發掘50年 秦兵馬俑持續揭示中華文明密碼

2024-09-11心靈
來源:新華社
這是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展出的高級鎧甲軍吏俑(9月8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一博 攝
新華社西安9月10日電 西安驪山腳下,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裏,9月8日開幕的「千古一帝的地下王國——秦始皇陵考古發現展」遊人如織。見證秦統一度量衡的銅權、栩栩如生的高級鎧甲軍吏俑、形式繁復的石鎧甲等230件(組)精美文物,勾勒出兩千多年前古代中國的生動畫卷。
史書記載,秦始皇陵前後修建了約40年,其體量和規模遠超出中國古代歷史上任何一座帝王陵墓。1974年,當地農民偶然發現了一些陶俑碎片,考古人員將這些碎片拼湊出幾件秦俑,才讓埋藏地下的龐大兵馬俑軍陣重見天日。198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秦始皇帝陵(含兵馬俑坑)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這是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展出的彩繪俑頭(9月8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一博 攝
經過50年的考古調查、勘探、發掘和研究,三個俑坑、出土的2000余件兵馬俑組成的秦代軍陣清晰展現在世人眼前。銅車馬、石甲胄、百戲俑等文物揭示秦代經濟社會發展的豐富多彩,墻垣、門闕、道路、陵邑等遺存反映了「事死如事生」的理念對中國古代帝王陵園制度的深遠影響……
這是2024年9月3日拍攝的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一號坑。新華社記者 李一博 攝
「考古工作明晰了秦始皇陵以封土為中心、圍繞封土形成內外城格局以及分布陪葬坑的總體布局特征,以及模擬秦帝國的都邑格局、政治體制、宮廷生活、社會文化、軍事制度等內容規劃設計理念;數量頗豐、價值極高的出土遺跡遺物,反映了秦統一前後物質文化、科技成就及制度文明。這些對於實證中華文明發展脈絡、展示中華文明燦爛成就發揮了重要作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院長李崗說。
在展覽中,一尊鎧甲禦手俑身穿齊膝長襦,外披鎧甲,下穿長褲,足蹬齊頭方口翹尖履,雙臂前伸,雙手半握拳,拇指略翹起,好像正在執轡駕馬。仔細觀察,只見它雙手殘留大片粉色彩繪,雙袖彩繪側呈紫色。
據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保護部主任夏寅介紹,兵馬俑原本通體彩繪,但埋藏地下多年,大部份彩繪已被破壞。出土時,又因環境變化,僅存的顏色也會在短短幾分鐘內脫落,兵馬俑變成了如今人們常見的「灰頭土臉」模樣。
「與天久長——周秦漢唐文化與藝術特展」上展出的秦始皇兵馬俑(2020年1月10日攝) 。新華社記者 李一博 攝
經過多年科研攻關,文保工作者找到了行之有效的彩繪保護辦法,並行現在眾多色彩中,紫色最為特別。
「它是多種天然礦物質混合後,在上千度的溫度下發生化學反應,由人工制備而成,化學名稱為矽酸銅鋇。」夏寅說,「即使在現代使用具有高度精確控溫的器材‘復刻’這種紫色顏料,也需要反復實驗,可見秦代科技已經相當發達。」
再將目光眺望至整個兵馬俑坑。總面積達到2萬多平方米的兵馬俑坑中,據考古推測埋藏近8000件陶俑、陶馬,幾乎是一支獨立且完整的軍隊隨葬於地下。
「此後,中華民族不同‘族屬’建立的王朝的帝陵,陪葬墓中的‘陶俑’、壁畫墓中的‘人物像’及‘石像生’等,都直接受到秦始皇陵兵馬俑文化傳統的影響,從側面昭示出陵寢文化的傳承性。這是中華文明連續性的實證,也是包容性的體現。」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劉慶柱說。
這是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展出的陶馬(9月8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一博 攝
影響後世的不只有兵馬俑。考古學者發現,秦始皇陵繼承了商周陵墓的基本規制,受到了韓、趙、魏、齊、楚、燕等文化的影響,經過吸收、融合、創新,逐漸形成了一套獨特的陵墓形制要素,加劇和完成了中國古代帝王陵墓由「集中公墓」到「獨立陵園」的制度嬗變,證實了秦從王國到帝國重大政治昇華的歷史行程,反映了中華文明從「多元」到「一體」的交流、融合、統一的歷史趨勢。
秦始皇陵和兵馬俑坑考古發掘至今已逾半個世紀。在這塊土地上,從秦兵馬俑博物館的建成開放,到秦始皇陵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建設營運,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成為世界認識中華文明的名片。截至目前,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累計接待海內外觀眾超過1.6億人次。秦始皇陵文物已在49個國家和地區的近200個城市巡展277個場次,吸引2000萬人參觀。
遊客在秦兵馬俑一號坑遺址參觀(2024年5月17日攝)。新華社記者 邵瑞 攝
「兵馬俑是世界考古學中最偉大的發現之一,秦始皇陵也是無可比擬的。希望能透過兵馬俑和秦始皇陵推動更多國際合作。」英國牛津大學考古學院教授克里斯·戈斯登說。
李崗表示,秦始皇陵被譽為「世界最大的考古學儲備之一」,它不僅是中國的珍貴文化遺產,也是全人類的共同文化財富,隨著考古發掘與研究工作的持續開展和對這一世界文化遺產整體性、系統性保護,秦始皇陵、秦兵馬俑將向世人展現中華文明的內在基因和燦爛輝煌。(新華社記者蔡馨逸、張思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