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八方支援,眾誌成城,全力以赴迎擊西藏定日6.8級地震
堅決打贏抗震救災這場硬仗
1月7日9時5分,世界之巔珠穆朗瑪峰腳下,大地震動,一場6.8級地震突襲西藏日喀則市定日縣。
國家地震應急響應,二級!國家救災應急響應,二級!
聲聲令急!有關地方和部門反應迅速、組織有力,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解放軍、武警部隊和央企等救援力量爭分奪秒,廣大黨員幹部群眾團結奮戰……在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抗震救災總體順利。目前,抗震救災工作處在關鍵階段,各方力量毫不松懈,堅決打贏抗震救災這場硬仗。
1月13日9時30分,西藏定日6.8級地震遇難同胞悼念儀式在受災最嚴重的定日縣長所鄉舉行。現場,數百人默然佇立,草木含悲;網上,哀悼與關心如雪片般湧來。彼時,旭日正東升,紅霞照亮人們的臉龐,也照亮災區的前路。
定日,定勝!
上下同欲一條心——
黨旗在抗震一線高高飄揚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地震發生後,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並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全力開展人員搜救,全力救治受傷人員」「妥善安置受災群眾,做好善後等工作」「安排好群眾基本生活,確保安全溫暖過冬」。
根據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和李強總理要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張國清於7日率有關部門負責同誌趕赴西藏日喀則地震災區現場指導應急救援處置工作。
受災群眾的安危冷暖,總書記時刻牽掛在心。9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研究部署西藏定日抗震救災工作。會議強調,要把工作做得更細一些,堅決打贏抗震救災這場硬仗。
上下同欲者勝,同舟共濟者贏。向震區進軍,「我是黨員,我必須去」「我是黨員,突擊隊必須有我」……無數應戰的聲音響徹抗震動員現場,回蕩救災一線,與受災群眾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匯聚起抗震救災的磅礴力量。
地震發生後,定日縣消防救援大隊大隊長頓珠江村第一時間進入災區,先後成功解救被壓人員15名,轉移被困群眾254名,「受災群眾的感謝,是我的功勛章,也是我交給黨和人民的救援答卷。」
拉孜縣曲下鎮,7日一早,德林村黨支部書記次旺在震後立即組織行動,緊急疏散126戶600多名群眾。確認群眾安全,他才發現自己的腳被砸傷,已經腫得老高。在隨後的安置工作中,帶傷的他每天睡兩三個小時,生是熬了三天,在崗位上暈了過去。剛被送到醫院,第二天他就要求回到崗位,繼續參加工作。「我要和群眾在一起。」他語氣堅定。
「和群眾在一起」,這是共產黨員面對災難時的莊嚴承諾。大災當前,有群眾的地方就有黨員,有黨員的地方就有「戰鬥堡壘」。
震後的廢墟上,一面面「黨員突擊隊」的紅旗在獵獵作響——
廢墟中,消防救援黨員突擊隊不眠不休深挖殘垣斷壁,幫群眾挽救生命財產;救災帳篷裏,移民管理警察黨員突擊隊將自己的熱飯熱菜優先供給受災群眾;援藏公寓裏,緊急從上海返崗的黨員幹部們一邊吸著氧氣,一邊通宵調配重建物資……
再高的海拔,再冷的天氣,逆行者無畏。全力開展人員搜救、全力救治受傷人員、妥善安置受災群眾、確保安全溫暖過冬,是他們心中惦念。
抗震救災的每一個日夜,黨旗始終飄揚在最前線。
八方支援一股勁——
確保受災群眾溫暖過冬
眼睛血腫。上海援藏醫生狄揚星夜馳援日喀則市人民醫院,連續為地震央受傷的群眾開展救治,滿眼充血卻堅持治療;
嗓子嘶啞。來自山東的西部計劃誌願者鄒恒參與物資摸排發放,這兩天她說完了「這輩子都沒說過的話」,「喊到腦袋缺氧發暈」;
滿手血泡。武警西藏總隊日喀則支隊執勤三大隊官兵們在營救一名兒童時,為防止使用工具造成二次坍塌,用雙手將廢墟中的磚石一塊塊刨出……
救援,不以山海為遠。震後不到兩天時間,多方救援力量共1.2萬余人迅速馳援,搜救被困群眾407人。自此,震後救援搜救工作轉為受災群眾安置和災後重建。
「用心用情保障受災群眾基本生活,統籌好臨時安置和過渡期安置,確保受災群眾溫暖過冬」,這是黨中央對西藏定日抗震救災工作的明確要求。
1月10日下午,在古榮村安置點,第一批群眾抱起被褥、床墊,入住剛剛搭建好的板房。「沒想到這麽快就能搬進板房,住著更安全也更暖和。」村民達娃次仁說。
從災情最重的長所鄉古榮村、森嘎村,到措果鄉吉定村、曲洛鄉,救援人員操著天南地北不同口音,齊心協力,眾誌成城,幫助災區群眾渡過難關,重建家園。
措果鄉嘎果村安置點的工地上,工人來自河北、甘肅等地,500套折疊式貨櫃是緊急從青海格爾木調集而來。忍著頭疼搬動板材,幾步就開始喘粗氣,板房建設者陜西小夥雷俊傑已經連續工作10多個小時。「沒有休息,就是希望災區群眾盡早住進來。」他的臉上滿是堅定。
政府部門協調排程、各建設單位加緊搭建、電網和通訊企業迅速覆蓋……多方聚力,板房建設工作得以快速推進。截至12日18點,板房已累計搭建2198套,正有序安排受災群眾入住,到位物資被毯類16.62萬件、火爐取暖類40737個、服裝類11.8萬套/件。
穿梭在震區,記者看到一車車遠道而來的救災物資,車身橫幅上寫著兄弟省份的名字。西藏紅十字999緊急救援中心主任馬俊說:「舉國的守望相助匯聚於此,中華民族的眾誌成城匯聚於此,不管遇到什麽災難,定日定能闖過去。」
「抗震救災工作的順利推進,充分彰顯了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的英明領導,充分展現了中華民族一家親、守望相助的團結盛景,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越性和祖國大家庭的無比溫暖。」西藏自治區黨委書記王君正說。
科學排程一盤棋——
救援快速有序、物資運轉高效、重建平穩細致
7日上午,9點剛過,國家應急指揮中心響起地震警報,半分鐘內,指揮中心內部響應機制啟動。
「目前情況如何?」「已啟動響應,震央震感比較強烈,可能會有人員傷亡,正在排程。」應急管理部等部門負責人與西藏自治區當地應急指揮和救援隊伍遠端連線排程。
應急機制第一時間啟動。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部工作群組成立,加強統籌協調,推動各部門形成合力,全力做好救災救助工作。「一盤棋」大局分明,中國特色應急管理體制優勢盡顯無遺。
——救援快速有序。
震後10分鐘,救援飛機就已飛抵災區上空;不到半小時,地震央心區域就開始破拆救援,橄欖綠、消防橙、應急藍……各單位有序進駐受災地區,開展工作。
中國特色應急救援力量體系作用立竿見影。不到一天,當地通訊、網絡、道路、供電逐漸恢復,受災群眾基本住進應急帳篷,吃上熱氣騰騰的一日三餐。
——物資運轉高效。
緊急調撥中央救災物資!7日晚,財政部、應急管理部預撥1億元中央自然災害救災資金,首批中央救災物資運抵災區……
西藏缺什麽,國家撥什麽。11日晚,西藏自治區政府向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部工作群組請求增加支援板房2000套;12日一早,四川省、甘肅省應急管理廳就已開始組織裝運。
——重建平穩細致。
「我們將請住房城鄉建設部跨省協調,再增加200名房屋建築專家,加快房屋應急評估工作。」10日中午,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部根據地方需求,加強協調幫助,落實具體安排。
截至目前,自然資源部完成3841處地質災害隱患應急排查;國家能源局完成278個安置點的應急接電工作;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中醫藥局持續對傷員「一人一策」制定診療方案……
「抗震救災,衡量的是執政黨領導力、檢驗的是政府執行力、評判的是國家動員力、體現的是民族凝聚力。我們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很重要的一個表現就在急難險重時。」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馬亮說。
普通人的體驗,最能對映制度的溫度。
「共產黨派金珠瑪米來了!一切都好了!」看到解放軍進入災區,群眾歡呼著,孩子們熱情地迎上去。
在定日縣人民醫院,紮西一家幾口都死裏逃生——消防救援人員將他們從廢墟救出,警察將受傷的他送到醫院,如今應急醫療隊在為他救治。
性格開朗的紮西總愛和其他人聊天,感慨:「要不是在中國,要不是有那麽多人救援,我們一家哪有這樣幸運!」
堅定信心一條路——
重建家園奔向美好未來
「黨和政府修了這條水泥村道,成了我們的‘救命路’。」古榮村黨支部書記次仁平措說。
通往古榮村,必須走一條自西向東的單行水泥村道。正是順著這條村道,7日9點45分定日縣消防救援大隊抵達;16時18分,政府發放的首批救災帳篷送達;18時左右,應急電源車開進村內。
連日來,透過這條村道,一批批救災物資運到受災群眾手中,確保他們溫暖過冬。
抗震救災的「中國速度」「中國溫度」靠什麽支撐?
從拉薩至日喀則的高等級公路,到日喀則至定日縣的國道,再到定日縣各鄉鎮村落之間彼此互通的村道……各類救援車輛不分晝夜地奔流不息,讓救援人員速達、救援物資速遞、救援力量速聯、受傷群眾速治,鋪就一條條生命通「路」。
中鐵二十一局救援隊負責人呂劍動情地說,「道路暢通能節約多少時間,能多挽救多少生命?投入大收不回成本又怎樣,值啊!」
地震發生當天下午,運—20就到達日喀則定日機場。除了運—20大顯身手,還有「翼龍」無人機、遙感衛星等大顯神通。
高科技器材展現硬核實力,中國防災治災能力不斷提升,生動詮釋強大的國家力量。
充足物資供應保證受災群眾的衣食冷暖,通達每一間板房的電力路線帶來光明溫暖,覆蓋災區的通訊網絡向災區傳遞全國人民的關心關懷,都得益於強大的經濟和科技實力。
「經歷了40多年改革開放,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發生的歷史性變革,中國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不斷增強。這些都為此次抗震救災提供了堅實物質保障和社會基礎,成就了‘中國速度’‘中國溫度’,也彰顯著‘中國力量’背後的道路和制度優勢。」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王宏偉說。
中央支持西藏、全國支援西藏,是黨中央的一貫政策。在習近平總書記的謀篇布局、把舵定向下,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取得歷史性成就,西藏各族幹部群眾的團結一心、感恩奮進,不斷推動長治久安和高質素發展。
長所鄉通來村村民普赤說,這些年來,黨和政府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日新月異的變化,特別是公路越來越多、越來越好,讓鄉親們的農特產品、手工制品走出去,大家錢包越來越鼓。「雖然這次受了災,但只要路在,我們就對重建家園充滿信心。」
地震震不毀希望的力量,困難難不住信心的步伐。
在長所鄉雜村安置點,73歲的達瓦忍不住唱起當地一首民歌:「如果走在‘一根手指橋’上,你會東倒西歪,同誌們,如果走在‘黃金橋’上,就能團結一心,安安穩穩。」
「這個‘黃金橋’,就是中國共產黨。共產黨讓高山變成了路,只有在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們才會有更好的未來。」達瓦說。
(本報記者袁泉、姜赟、徐馭堯、史鵬飛、宋豪新、劉溫馨、倪弋、瓊達卓嘎、黃福特)
(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