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新華社】;
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紅軍二萬五千裏長征,在這裏翻越最後一座高山。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將台堡紅軍長征會師紀念館發出「我們每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長征路」的偉大號召。
2024年8月1日,大學生向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將台堡會師紀念碑敬獻花籃。新華社記者 毛竹 攝
2024年是中央紅軍長征出發90周年。作為紅軍長征勝利會師地之一,寧夏在新長征路上,堅決扛起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素發展先行區、建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範區的使命任務,奮力譜寫護生態、謀創新、振民生新篇章,「塞上江南」一衍生機勃勃、欣欣向榮的景象。
向「綠」而行:厚植發展新動能
這是2024年7月18日在寧夏石嘴山市平羅縣拍攝的黃河(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楊植森 攝
寧夏三面環沙,黃河逶迤而過。黃河和賀蘭山、六盤山、羅山構成寧夏重要的生態安全螢幕障,保護好「一河三山」是寧夏謀劃改革發展的基準線。
進入新時代,寧夏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素發展先行區建設為牽引,精心呵護黃河,推進「三山」生態保護修復,協同推進降碳、減汙、擴綠、增長。
寧夏紅寺堡揚水管理處紅三泵站(無人機照片,2023年9月7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
冬日暖陽下,羅山腳下的吳忠市紅寺堡區河水村千畝桃園進入休眠期。桃園的經營者梁耀斌向記者曬出了公司2024年的「甜蜜賬單」:「我們引種黃桃、蟠桃、水蜜桃等,銷售90多萬元!」然而幾年前,這裏還是一片「風吹沙石跑」的沙化土地。
這是寧夏吳忠市利通區高閘鎮部份村莊的用水權證(2023年5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馮開華 攝
2021年起,寧夏陸續啟動用水權、土地權、山林權、排汙權、用能權、碳排放權「六權」改革,著力推動資源環境要素市場化配置,引領先行區建設邁出堅實一步。
「我們在山林權改革中探索‘以地換林’,企業流轉土地造林,政府配套劃撥建設用地和設施用地,並對林木所有權確權,頒發不動產權證,增強了企業發展後勁。」紅寺堡區自然資源服務中心主任田育蓉說,依靠改革,山川增綠、群眾增收,留下了一支「不走的增綠護綠隊」。
「‘六權’改革以市場化手段提升了資源配置效率,增強了生態保護內生動力,從戰略上擴大了生態環境容量,進一步夯實了綠水青山的生態‘家底’。」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改革辦改革協調處處長安軍說。
改革破題萬象新。如今,「六權」改革倍增效應、放大效應逐步顯現:截至2024年年底,寧夏高效節水灌溉面積比例增至54.6%,規上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達97.6%;建立國家林下經濟示範基地10家,帶動山區農戶增收;200多個新改擴建專案透過市場交易購買了排汙權指標;30多家重點排放單位參與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累計成交量超2962萬噸……
寧夏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全力打好黃河「幾字彎」攻堅戰,交出了一份高顏值的生態建設成果清單:黃河幹流寧夏段水質連續7年保持Ⅱ類進出,地級市空氣質素優良天數比例連續9年保持在80%以上,森林覆蓋率達到11.35%……生態安全螢幕障日益穩固,「塞上江南」越來越秀美,為經濟社會高質素發展提供支撐。
向「特」而進:塑造發展新優勢
2023年6月9日,國際葡萄與葡萄酒產業大會、第三屆中國(寧夏)國際葡萄酒文化旅遊博覽會在寧夏銀川開幕。這是嘉賓在展會現場品鑒葡萄酒。新華社記者 馮開華 攝
2024年11月上旬,在第十六屆香港國際美酒展上,寧夏賀蘭山東麓葡萄酒產區11家酒莊組團亮相,成為參展規模最大的內地葡萄酒企業展團。數據顯示,2024年前三季度,賀蘭山東麓葡萄酒銷售額9.1億元,同比增長4.8%,出口增幅明顯。
位於寧夏賀蘭山東麓的釀酒葡萄種植基地(2024年6月12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
被視為「農業禁區」的賀蘭山東麓戈壁灘礫石遍布,卻十分適宜種植釀酒葡萄。短短40年,這裏崛起了中國最大的釀酒葡萄集中連片產區,釀酒葡萄基地開發面積60余萬畝,年產1.4億瓶葡萄酒,成為世界葡萄酒版圖上的一顆耀眼新星。
科技引領產業創新,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2024年9月19日,工人在寧夏沃爾豐釀酒葡萄種植基地轉運采摘下的釀酒葡萄(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楊植森 攝
寧夏國土面積在全國排名倒數,但面積小並不意味著產業發展受限。近年來,寧夏在升級改造傳統產業基礎上,聚力葡萄酒、枸杞等特色產業,精耕細作、持續發展,加快構建體現寧夏特色、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坐落於寧夏寧東能源化工基地的國家能源集團寧夏煤業400萬噸/年煤炭間接液化示範專案,是目前全球單體規模最大的煤制油專案,以煤炭為原料,生產高品質的柴油、汽油等油品以及石油化工產品。
這是國家能源集團寧夏煤業公司400萬噸煤制油專案夜景(2022年6月22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
與人們對煤化工產業「傻大黑粗」的傳統印象不同,以煤制油等為代表的現代煤化工產業,能源利用效率更高、二氧化碳排放更少、產品附加值更高。2016年專案投產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這一重大專案建成投產,「是對能源安全高效清潔低碳發展方式的有益探索,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成果。」
近年來,寧煤400萬噸煤制油專案在穩產達產的基礎上,不斷延長產業鏈,實作從賣油向賣精細化工產品轉變,目前已初步形成5大類、21種產品集群,年轉化煤炭2400多萬噸,噸煤轉化成油的價值提升7倍。
當前,寧夏正努力打造「中國算力之都」「中國新矽都」等,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為高質素發展註入澎湃動力。2024年前三季度,寧夏GDP同比增長4.9%,連續11個季度高於全國平均水平;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1%,增幅位居全國第三。
向「優」而攀:富民再上新台階
固原市所處的西海固曾是寧夏脫貧攻堅主戰場,這裏曾極度缺水,翻山越嶺去溝裏挑苦鹹水是很多人揮之不去的記憶。如今,經過多年城鄉供水工程建設,寧夏農村自來水普及率已達97%。喝上了黃河「甜水」,點一杯略帶苦味的咖啡成了一些人的生活新體驗。
在寧夏首個「百美村莊」固原市原州區官廳鎮薛莊村,前幾個月新開張的「村咖」吸引了許多人嘗鮮。「和我在縣城開的奶茶店每日營收差不多。」34歲的「村咖」老板馮璐璐是本村人,當得知村子打造農文旅示範村,她馬上報名入駐,「我很看好鄉村旅遊的前景!」
薛莊村村委會主任張永軍告訴記者,全村年人均收入從2019年脫貧出列時的8000多元,增至2023年底的1.8萬元。「現在發展旅遊,村民從事餐飲、接待、保潔等職業,日子越來越紅火!」
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斷滿足各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寧夏深入實施鄉村建設水平提升行動,2024年前11個月,已開工建設相關專案超1700個,完成投資130多億元。2024年前三季度,寧夏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167元,同比增長7%。
鄉村和美,家園和諧。寧夏努力構建互嵌式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促進各族群眾交往交流交融。
這是2024年6月20日拍攝的寧夏銀川市金鳳區長城花園社區日間照料中心(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馮開華 攝
走進冬日午後的銀川市金鳳區長城花園社區,「雷鋒廣場」上,居民遛娃、散步、聊天;黨群活動中心裏,剪紙、跳舞、唱歌等文化活動豐富多彩……人們臉上洋溢著笑容。
2024年9月25日,居民在寧夏銀川市金鳳區長城花園社區廣場表演舞蹈。新華社記者 毛竹 攝
跨越千山萬水,共走康莊大道。在新中國成立75周年之際,寧夏交通又添「新動脈」。2024年10月1日, 作為中國「八縱八橫」高鐵網北京至蘭州通道的組成部份,包銀高鐵惠銀段正式開通營運,進一步拉近了寧夏與外界的距離。
2024年10月3日,一列動車組列車行駛在包銀高鐵惠銀段石嘴山特大橋上(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馮開華 攝
在新長征路上,一幅砥礪奮進、逐夢前行的壯美畫卷在寧夏大地徐徐鋪展。
文字記者:劉紫淩、張宋紅、馬麗娟
影片記者:唐紫宸、於卓
海報設計:劉雅萱
統籌:孫聞、朱舜、任正來、李逾男、孟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