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為什麽四川叫做四川而不是五川或三川?

2012-07-18知識

長文預警!

今天就來好好梳理一下四川名稱的由來,相信你看了這個回答,再也不會搞不清「四川」這個名字是怎麽來的了。

一、四川不是「四條大江」

我相信,你一定聽過這樣的說法: 四川,就是因為省內有四條大江得名的

其實直到現在,也有不少人是這樣認為的,因為這個解釋簡單、形象、易懂。不過很遺憾,這個說法於史無據,是不可靠的。

其實我們不用翻史書,也能看出這個說法的漏洞所在:四條大江,到底是哪四條?四川的大江大河可不止四條: 長江、金沙江、岷江、沱江、嘉陵江、烏江、涪江、渠江、雅礱江、青衣江、大渡河 ……如果考慮到漢中也曾是四川的一部份,那還得加上 漢江

那麽有沒有這種可能,這個「四」並非是實指數量,而是虛指,以顯示四川的江河之多呢?也不可能,因為古代用以指數量多的數碼,一般是「三」或者「九」,比如成語「三緘其口」「九死一生」,其中的「三」或者「九」都是虛指數量很多的意思,但遍查辭書,「四」並沒有這種用法,所以四川的「四」,就是一個普通的數量詞。

四川水系圖(圖片來自網絡)

如果非要從四川的大江大河裏面挑四條出來,顯然難以服眾。比如說,非要選四個,長江肯定要占一個名額,那剩下的三個名額,如果從岷江、沱江、嘉陵江、雅礱江、烏江這長江五大支流裏選三個,這就很讓選擇困難癥患者為難了。

如果非要選三個出來,那就勉強把烏江和雅礱江排除掉吧,畢竟 烏江 有一大半在貴州,而 雅礱江 流域古代還不歸四川管。那就只剩下 岷江、沱江、嘉陵江 ,可是問題又來了: 涪江 雖然只是二級支流,但無論水量還是流域面積都比沱江大,古人可沒什麽一級支流、二級支流的概念,只看重要性,涪江在四川的地位確實是超過沱江的,比如宋代梓州路基本就是沿著涪江流域設定的,憑什麽不能入選?

但如果涪江入選,沱江被踢出去了肯定不會服氣:我可是堂堂的長江一級支流,憑什麽要給你一個二級支流讓位?

再說涪江選上了,同樣是二級支流的 渠江 似乎也可以入選,畢竟渠江也是川東重要河流;不過,如果渠江都選上了,那 大渡河 好像也有資格,畢竟人家水量大……可是如果大渡河都入選了,四川恐怕得改名「十川」了。

如果考慮到歷史問題,這個選擇就會更復雜,畢竟有「四川」這個名字的時候,漢中還是四川一部份,那 漢江 作為長江最長的支流,憑什麽不能有姓名?

總之,你沒辦法列一個能讓大家都服氣的「四條大江」名單出來,這也正好說明: 四川得名不是因為「四條大江」,反而是因為有了四川之名,人們才會去尋找「四條大江」來作為得名的依據

2、從「川峽四路」說起

既然四川得名不是因為「四條大江」,那為什麽這個說法還流傳甚廣呢?

我認為:這是因為四川真正得名的原因,說起來比較復雜,以致於把很多人都攪蒙了,使得他們寧願相信「四條大江」的說法。

一般你看到的四川得名的說法,大都是這麽寫的:

北宋在如今的四川地區,設定了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合稱為「川峽四路」或「四川路」,後來簡稱「四川」。

一般人看到這裏直接就蒙了,這四個路裏面明明沒有「川峽」這兩個字啊,咋就變成「川峽四路」了?「川峽四路」咋又變成「四川路」了?這個「四」咋個就從最後面跑到最前面去了?「峽」字又哪兒去了?還有,既然叫川峽四路,那簡稱為什麽不叫川峽省?

別裝,就問你能把這些問題全部回答出來不?

這就是問題所在: 幾句話確實說不清楚「四川」這個名字的演變過程

所以,要搞懂四川的得名,必須先弄清「川峽四路」這個名字的由來。

首先,我們要搞清楚,川峽四路裏的「川」是怎麽來的:

唐代宗大歷元年(公元766年),在原來的「劍南節度使」轄區分設劍南東川、劍南西川兩個節度使,合稱「劍南兩川」,這是「川」字首次出現在地方行政區劃名字中。 而這個「川」一般認為是「平地」之意 ,也就是「一馬平川」的川,不是「川流不息「的川。

宋乾德三年(965年),北宋滅後蜀,在成都設定「西川路」,由「劍南西川」得名,宋代的行政區劃為路、州(府)、縣三個級別,路是最高級別的地方行政機構,相當於今天的省。太平興國二年(977年),又在利州(廣元)設定「東川路」(五年後,東川路又重新並入西川路)。

西川路,曾被簡稱為「川路」,請記住這個簡稱,稍後你就會知道它的重要性。

順便說一句,【三國演義】裏寫的「劉備取西川」很明顯是個歷史學BUG,因為漢代根本還沒有「西川」這說法。

至於川峽四路裏的「峽」,則是這麽來的:

宋開寶六年(973年),在奉節縣設定「峽路」,又稱「峽西路」,這個「峽」,顯然是指長江三峽。

大家都知道,四川盆地是一個完整的地理單元,所以不管內部怎麽分割,都得有一個統稱才方便。在秦漢,就叫巴蜀地區;在唐代,就叫劍南或者蜀中。

而在宋代,四川盆地內由於有了西川路和峽路,這一地區也被稱為「川峽地區」。

宋太宗太平興國六年 (981),又將西川路、峽路合並為「川峽路」,基本上囊括了整個四川盆地。不過由於這個轄區太大,管理不便,宋真宗鹹平四年 (1001年),再將川峽路一分為四,即益州路(後改名成都府路,駐成都)、梓州路(後改名潼川府路,駐梓州,今三台縣)、利州路(起初駐利州,也就是今天的廣元,後遷駐漢中)、夔州路(駐奉節)。

雖然這四個路的名字中已經沒有川、峽二字了,不過由於這一地區長期被稱為「川峽地區」,所以還是合稱為川峽四路。

宋代川峽四路地圖(圖片來自網絡)

3、從「川峽四路」到「四川路」

我發現,很多人搞不清四川得名的由來,就是因為沒有把四川得名的關鍵一步了解清楚: 「川峽四路」怎麽變成「四川路」的?

這確實是一個不容易轉過彎的問題。因為這個「四川路」,它的構詞法其實是「四-川路」,而不是大家理解的「四川-路」。

前面說過,「西川路」以前曾被簡稱為「川路」,而現在川峽地區有了四個「路」,那也就可以理解為有了四個「川路」,再加上唐代也有過「劍南兩川」的說法,所以川峽四路,也就簡稱為「四川路」。

這就是「四川」一名的由來。

如果你看到這裏還沒看明白,那我也沒辦法了,因為四川的得名,就是這麽復雜。

本來「四川」只是一個非正式的簡稱 ,但用得久了,也就官方化了。比如南寧抗金名將吳玠,就曾任「四川宣撫使」,說明「四川」作為代指巴蜀地區的地名,已經深入人心。

元滅宋後,合並宋代設定的「路」,在全國設立行省,原四川地區和陜西曾合並設立陜西四川等處行中書省,幾年後又分置四川、陜西二省,從此四川一詞作為一個正式的省級地名,沿用至今。

元代疆域中的「四川行省」(圖片來自網絡)

當然,隨著後來行政區劃調整,現在的「四川省」已經名不符實了,具體可以參考這篇文章:

參考資料:

譚繼和:【四川得名的文化解讀】

袁庭棟:【巴蜀文化誌】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

參考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