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看完題目我心裏五味雜陳。
特別是當我看到「受害供應商」幾個字時,我深深震驚了下——因為我從未認為「將模具存放在供應商處」是對供應商的一種「利益侵犯」........
我不說豐田,接下來我也不點任何其它企業的名字,我就說說我眼中的汽車產業供應鏈的一些行規——我相信,接觸這個行業的人大概會有類似的體會。
整車制造企業當然無法制造全部零部件,其絕大多數零部件——無論從數量還是從價值量上來說——絕大多數零部件都是采購自供應商。
那麽,供應商在生產制造這些零部件時,就必然會用到生產模具——這個模具可能是供應商自制,但更可能是從模具供應商處采購。
這個模具的投入(無論是自制還是外采)——對於供應商來說,是一筆不菲的投入——保險杠的模具,幾千萬模具費,很正常。
更關鍵的,這筆投入,100%發生在供應商真正供貨、產生收入之前。
而對於這筆不菲的模具費,整車制造企業——會有以下三種支付策略:
1,100%為供應商模具買單。
2,堅決不額外花一分錢,模具由供應商自己——直接——買單,然後供應商將這筆費用攤銷到未來所供貨的零部件價格中去。
3,前兩者的混合——部份買單,部份由供應商攤銷到未來的供貨量裏去。
對於零部件供應商而言:毫無疑問是第一種策略最好——這大大降低了供應商的投入風險;而對應地,第二種策略最差。
對於第二種策略而言,一個極端但卻並不鮮見的情形是:
整車制造企業描繪的未來很美好,它的某款車可以年銷十萬,五年五十萬,然而實際最後生產了500台都沒有就被市場否定……在這種狀態下,那些本來應該在未來攤銷的模具費就成了扼死供應商的枷鎖,導致供應商就此破產也不是不可能。
而這時的整車制造企業,可以拍拍屁股,轉身投入研發一款新的車型,繼續在市場上試錯……當然,這個時候就要另換一波供應商來一起玩耍了。
……
所以,那些能100%支付模具費,降低供應商投入風險的整車制造企業,在國內汽車行業,絕對是供應商眼中一等一的大善人。
(整車制造企業100%支付模具費,也不是無所求:他們得到了生產的穩定、產能的保障、更有發展潛力的新興供應商……)
那麽,當整車制造企業100%支付了模具費之後,模具的產權自然歸屬整車廠,但使用方依然是供應商,所以,模具的使用權會透過「租賃/外借」的形式由整車廠保留給供應商。
對此,我沒聽說過哪個供應商會向整車廠要模具保管費的。
而對於那些不單獨支付模具費的整車廠而言,在未來三年五年模具費攤銷完之前,模具所有權並不(完全)屬於自己,模具就是供應商的,那就完全不涉及到「供應商代為保管」一說了。
當然,豐田的這個案例我不知道是不是這樣,但「超過30年的模具」這個就真離譜了。對於豐田這種走量車型較多的企業,其一款車型生命周期大概是8年,備件保障10年,滿打滿算極端情況模具保存18年就夠了,這30年的模具……只能說,豐田沒有定期盤點、及時處理他們的模具資產,就是賣廢鐵廢鋼,這也是不少錢呢……
至於退貨,這更有意思,接下來再寫。
沒人看,那就簡單寫。
國內很多整車廠都采用「上線結算」策略。
上線結算,顧名思義就是供應商的零部件上了整車廠的生產線才可以開始結算。換言之,你把零件送到我這,我不跟你結算,等我真要用到你的零件時,我才跟你結算。
對於對市場行情把握不好、生產規劃差的整車廠而言,「零件送到」和「零件用到」之間間隔,短則數月,長則近年。這期間,供應商收不到款不說,整車廠若覺得用不上這些零件了,那個時候都不叫「退貨」,而是叫「通知你領回」……
2024/7/4 9:30再更新
哦吼,有人看了,再多聊兩句。
有知友在留言區表示,跟結算過程相比,模具保管費——別說沒有——就算有——那也是仨瓜倆棗小兒科。
這確實。
聊聊結算。
結算嘛,就是「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只不過在實踐中,這個「一手」的過程肯能會比較漫長。
「一手交貨」:上面說了,很多整車廠采用「上線結算」策略,也就是說,這件我上線裝配使用了,才算你正式「交付」,在我使用之前,這件是屬於你供應商的。也如我前言所述,這個「一手交貨」的過程,對於對市場行情把握不好、生產規劃差的整車廠而言,那是幾個月的狀態。這裏,我們姑且按「一個月」來作一般性估計吧。(如果是JIT的上線結算,那這個周期就短得多。但再怎麽樣,也不如入庫結算。入庫結算的周期理論上是0.)
「一手交錢」:這個過程就更漫長了。這裏麪包含賬期和承兌期。一個典型的賬期是「次月1日後90天結算」——這意味著,整車廠付款周期是90-120天。那麽整車廠付款,供應商就拿到錢了嗎?90-120天後,供應商拿到的是銀行承兌匯票——承兌期可能是30天、也可能是180天。如果是180天,那就意味著供應商從拿到匯票到實際100%取出這筆錢,要隔半年。
所以,這個「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周期能有多長呢?
1個月(交貨-上線)+3到4個月(賬期)+6個月(承兌期)=10到11個月。
對於供應商而言,結算的兩個極端情況是:
好整車廠:入庫結算+銀行電匯——結算周期15-30天(整車廠發票入賬分為上下兩個半月來處理)
差整車廠:上線結算+180天承兌匯票——結算周期一年(在零件入庫之後、零件上線之前,供應商隨時準備「領回」整車廠不再需要的零件)
在國內是啥情況呢?
我只能說,好整車廠越來越少,差整車廠越來越多——「好整車廠」的情形恐怕僅出現在同是一流global player的整車廠和供應商之間。
對於豐田這個事吧,它在日本可能是新聞。
在國內,它不該是一個新聞,它是對國內汽車行業從業者的嘲諷——「把這當新聞報道」本身倒是可以成為新聞。
換句直白的話說:國內供應商大多數時候恐怕是沒資格受「類似豐田這種行為」的侵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