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說一,買新能源車的人,就應該要做好背刺的準備。
「背刺」這個詞在新能源時代盛行,在過去幾年時間裏,這已經成為了一種行業常態。
除了最近因為背刺老車主被推到輿論的風口浪尖的極氪,再往前數,理想、小鵬、蔚來、深藍、特斯拉、比亞迪,都曾經發生過「背刺」車主的事情。
這其中原因各不相同。
比如早期的蔚小理,都曾經鬧出過由於新款車型推出時價格更低,或者刻意隱瞞新款的釋出資訊,誘導車主購買舊款車型,導致剛剛購買舊款車型的車主們集體投訴,最終不得不給予老車主補償的事件。
早期的新勢力畢竟造車經驗尚淺,雖然都是所謂的使用者型企業,但在使用者的營運上還是會經常犯渾。
也有品牌力強如特斯拉這樣的,能夠將價格遊戲玩得爐火純青,說漲就漲,想降便降,哪怕有車主不滿投訴,特斯拉也不給一分錢補償。從商業契約的角度上講,特斯拉本身沒有任何錯。
但是新能源時代發展到今天,更多的背刺行為已經是車企不得已而為之的事情。
首先是新能源車與傳統燃油車相比,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新能源還處在一個快速變革的階段,更新換代的速度遠遠快於傳統燃油車。
不可否認,新能源車發展到今天,產品內容上已經變成了電子消費產品。
與發動機、變速箱可以幾十年如一日保持效能與價格的穩定不同,電子產品的發展過程,波動非常厲害。
一方面是廣為人知的「摩爾定律」仍在發揮作用。比如在半導體集成電路上,每18個月至24個月晶體管的數量會增加一倍,處理器的效能也將翻一翻,反之價格成為原來的一半。
另一方面,市場供需的變化非常激烈導致成本變化也非常大。比如動力電池的原料碳酸鋰價格,可以在一年之間從一路暴漲到一路暴跌。
因此電動汽車往往可以做到一年一換代,而且理論上價格可以不斷下探。每次換代,勢必都會讓老車主感受到背刺。
第二個不能忽視的因素是,眼下的汽車行業正在進行著慘烈的競爭。
過去車企一款車即使賣不好,還可以茍活幾年,熬到換代。但現在不同了,一款車推向市場,如果賣不爆,很可能整個企業就玩不下去了。
不管是價格戰還是價值戰;是卷銷量還是卷技術,現在車企策略決策的應對都必須加快。調整價格、推出新品、升級技術,每一步其實都是事關生死的事情。
生死與口碑,哪個更重要?在這種情況下,車企很難顧及老使用者的想法。有時候明知這個決策會帶來一片罵聲,但也不得不做。
所以,站在市場角度看,背刺也有一定的合理性,是一種不可避免的商業行為。
其實在燃油車時代,傳統車企們也不乏類似的背刺行為。
只是市場競爭不夠激烈,車企每一代產品的變化也不會有那麽激烈。即使現在傳統燃油車紛紛大幅降價,但大部份使用者還是將車定義為工具,而非快消品。在這樣的背景下,車主們往往不會有激烈的反應。
在新能源沒有發展到和傳統燃油車一樣成熟之前,這種背刺始終都會存在。
購買新能源車的使用者,已經享受到了比傳統燃油車更好的智能化體驗、更低的用車成本。那也必然要承擔起新能源車快速叠代所帶來的負面效應。
我們不能一面在享受科技帶來的魅力時,認可新能源車是大號電子消費品;在面對新能源車快速換代時,又用傳統燃油車的價值標準來衡量它。
車企給補償,是情分;不給補償,也是本分。話很難聽,但是這個理兒。
如果真的接受不了這種背刺,為什麽不踏踏實實的買一輛傳統燃油車呢?(文/ 老炮)
註:配圖來自網絡,權利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一並感謝!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