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2
齊魯網·閃電新聞12月19日訊 濟南黃河大橋新橋是目前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跨黃「四橋四隧」中車流量最高的大橋。據不完全統計,自開通之日(2024年11月23日)起,首月每天約有3.5萬至3.6萬輛車駛過。
濟南黃河大橋全長7.748公裏,處在濟南黃河南北岸聯系的必經之路上,是黃河流域跨徑最大、鋼橋總長最長的公軌分層合建橋梁,南接老城區,北連起步區,是濟南跨黃交通重要一環。除了連線高架快速路和高速外,大橋周邊居民區、產業園區眾多,施工期間的交通問題也是濟南公路市政計畫建設史上面臨的最復雜、協調難度最大的綜合性問題。計畫采用不封閉施工,保通、建設,這兩步棋如何同時走好,考驗的是建設者的智慧和水平。濟南城市建設集團濟南黃河大橋計畫現場負責人韓煒表示:「我們在建設過程中,采用的是借一還一的原則,相當於全天候、全方位、無死角‘直播式’施工。」
濟南黃河大橋新橋與老橋是「姊妹橋」,兩橋「並肩」相望。新老橋中心間距33.5公尺,橋面凈距5—7公尺,老橋主橋長488公尺,主跨220公尺,新橋主橋的主跨為488公尺,等同於老橋的主橋總長,老橋主塔高68.4公尺,新橋主塔高168.6公尺,與華山頂基本等高,比老橋高出100公尺。對於如此巨大的超級工程,33.5公尺的距離是如何讓新橋飛躍黃河的?韓煒介紹,新橋主墩位於河道外側,跨大堤橋和灘地引橋都采用了鋼桁梁結構,大大提高了跨越能力和防洪行洪能力。同時,新橋推進中研發了超寬組合梁斷面、智慧化無人值守頂推技術、高疲勞效能拉索體系等創新技術,采用標準化設計、工廠化制造、裝配化施工。
大橋采用鋼橋面+UHPC超高效能混凝土組合,大幅提高了鋼橋面的抗疲勞壽命;斜拉索采用1860MPa環氧塗層鋼紋線,具有獨特的四層保護措施,耐久性好,使用壽命長。可以說,新橋不僅是含金量十足的「創新之橋」,同樣也是一座「科技之橋」。
此外,新橋前瞻性地預留了軌域交通7號線通道,是山東首條穿越黃河的軌域交通路線,同步實作從老橋單一交通方式到公軌兩用通行能力升級。軌域交通7號線的建成將與濟南市已有的2號線、3號線、4號線、6號線、9號線實作換乘,不僅縮短了南北兩岸的交通時間,更是帶動了沿線區域的發展。特別是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中央商務區、漢峪片區等重點區域,濟南的「黃河時代」將開啟地鐵時速。
在交通功能上,與老橋雙向4車道、機非混行不同,新橋作為黃河流域跨徑最大、鋼橋總長最長的公軌分層合建橋梁,集約利用跨黃通道資源和土地資源,采用公軌合建、公鐵合建等方式,統籌考慮機動車、軌域交通、非機動車、行人通行需求,能夠實作所有機動車輛全年不間斷通行,打造了復合型跨黃通道。更值得一提的是,大橋將20世紀的老黃河橋、零點立交以及21世紀初的二環東高架緊密聯系在一起,滿足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城市主幹路三者之間交通轉換需求,是集合城市主幹路、城市快速路、軌域交通、高速公路及國家幹線公路五位一體的超級綜合體工程。
隨著,濟南黃河大橋主線、濟南黃河齊魯大橋同時通車營運,濟南市跨黃「四橋四隧」中的「四橋」已全部建成,全市跨黃橋隧增至21處。
特別是濟南黃河大橋新橋,與二環東高架路南北貫通,一路向北飛越過黃河快速直達正在建設的濟南城市副中心——起步區大橋組團,不僅大幅縮短主城和新城時空距離,更進一步拉近黃河兩岸居民的心理距離,密切了起步區黃河新城和南岸主城區聯系。
交通是促進經濟發展的「先行官」。在濟南黃河大橋新橋北岸,濟南起步區城市副中心示範區建設如火如荼,12平方公裏示範區內,規劃建設總部經濟區、鵲山生態文化區、科創金融區、科研辦公區和都市陽台片區全面啟動,三年行動計劃有序推動,新城拔節生長。韓煒表示:「濟南黃河大橋新橋的通車執行,將進一步促進濟南擁河發展,助力兩岸要素融通,有效帶動沿線新興產業的發展,盤活沿線資源,促進黃河南北兩岸的經濟交流與合作,助力區域內經濟實作跨越式增長,提高省會城市首位度和放射線帶動力,對落實黃河重大國家戰略,加快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閃電新聞記者 馮宜雯 通訊員 吳政宏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