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穿上警服的自豪、第一次跟班執勤的緊張、第一次接觸業務的新奇......一批又一批「萌新」在警營成長。從青澀到成熟、從慌亂到沈穩,從警路上,離不開師父的諄諄教誨。 讓我們走進無錫市公安局錫山分局門樓警務工作站,來看看新警「闖關記」。
新警入職獨當一面
12月2日12時30分,是民警張維斌和師父李靜的執勤交接班時間。
這天交接班前,李靜對張維斌上一次接處警情況進行復盤,叮囑他取證時需要註意的細節問題、調解糾紛時要抓住癥結。這個叮囑很快派上了用場。12時47分,警情指令響起,「××小區發生鄰裏糾紛。報警人稱,鄰居鋪瓷磚鋪到了他家,還把他老婆推倒在地……」
現場位於該小區一樓,兩戶人家一東一西緊挨著,西戶門前正在施工,一對中年夫婦和一名大爺在門口吵得面紅耳赤。
見張維斌來了,雙方爭先恐後沖過來「告狀」。中年夫婦說,對方瓷磚鋪過了界,還打了人,要索賠醫藥費;大爺否認打人,「是她跑過來踩壞了我鋪的瓷磚,我只推了她一下。我要他們賠我瓷磚錢。」
經了解,中年夫婦是東戶業主,大爺是西戶施工方負責人。張維斌從現場獲取的資訊中很快判斷出這起糾紛的根源在於兩家的分界線不明晰。要解這個結,需要雙方業主都在場,於是,他把正站在一旁圍觀的西戶業主拉來參與調解。在兩戶業主和施工大爺的見證下,張維斌現場測量、明確了兩家的分界線位置。對此,雙方均表示認可。
解開第一個結後,張維斌對中年夫婦和施工大爺進行調解,很快,3人主動放棄之前的索賠訴求。看到雙方握手言和,張維斌放心地去轄區其他區域巡邏了。
時刻線上的安全感
張維斌每天奔跑在一線,直接面對各類突發警情,絕大部份能從容地穩控局面、順利處置,但偶爾也會遇到棘手問題。
12月2日晚間,轄區一餐館突發一起糾紛警情:兩名男子在朋友聚餐期間喝多了酒起了沖突,其中一人的手指被咬破了皮。張維斌趕至現場時,兩人情緒激動,態度強硬,拒絕調解。
張維斌把兩人帶到站裏,耐心安撫好他們的情緒後,自己反而緊張起來:如果調解不成,這件事的性質就變了,可能涉及行政案件,而張維斌還沒獨立辦過案件……李靜仿佛看出了他的焦慮,「你不要怕,有我在呢。」這簡短而堅定的8個字仿佛給張維斌服下了一顆「定心丸」。
待兩名當事人酒勁過後,師徒倆一起調解,最終,這對朋友重歸於好。
張維斌說,從第一次接過對講機、外出接處警起,緊張感就一直伴隨著他。如今,這種感覺被時刻線上的安全感逐漸稀釋——每次處警過程中,都有師父和站領導在背後護航。遇到疑難復雜問題,他會打電話向他們求助,無論何時何地,都能及時得到回應和指導。「求助」的頻次,見證了他的成長速度:「‘出師’第一個月,有時一天要打四五個,現在幾天才會打一個。」
為民服務的情懷
門樓警務站轄區面積13.31平方公裏,總人口20多萬人,是無錫市區人口居住密度較大的片區之一。該站接處的警情中,糾紛類警情約占40%。
「公安工作歸根結底就是為人民服務,它涉及很多方面,不僅聚焦破案,也聚焦為群眾排憂解難、辦實事。」李靜說,「一些糾紛看起來雞毛蒜皮,如果不能及時妥善化解,會上升為刑事案件。群眾事無小事,千萬不可小視。」張維斌知道,師父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去年12月的一天夜裏,東亭街道一居民欲跳樓輕生,千鈞一發之際,李靜顧不上自身安危,探出半個身子,一把將其拽回;今年4月的一天,錫山區新莊橋下,一名老人不慎落水,李靜跳下河將老人托舉上岸;今年11月5日夜間,錫山區八佰伴中心附近,一嬰兒被異物卡喉,李靜火速送醫,嬰兒轉危為安……
接處警中,張維斌也將師父的言傳身教一次又一次付諸行動……
千裏之外的感謝信
讓張維斌印象最深刻的是一起人員走失警情。10月12日晚上9點多,轄區一店主報警稱,有一名小夥子在店外焦躁地來回踱步,疑似流浪人員。
張維斌到現場後,小夥不願與人交談,拒絕透露任何資訊。張維斌把他帶回站內,小夥道出自己的名字。透過這個線索,他和李靜一起查明了小夥真實身份,幫他聯系上了遠在甘肅的家人,並將他妥善安置,等待家人來接……師徒倆一直忙碌到次日7點才收工。
「我是甘肅省永登縣的一名農民,沒有多少文化,但是我還是要寫一封信,表達對無錫警察的謝意……」當這封滿載一位父親感激之情的信跨越近2000公裏寄到無錫時,張維斌的淚點被瞬間擊中。
「這一刻,我理解了師父的話,也真切感受到了基層民警工作的意義和價值。」張維斌說,「以前,我的理想是當一名警察。現在,這個理想更加具象:未來,我希望能成為一名像師父一樣用心、用情、用行動踐行為人民服務宗旨的警察。」
文/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