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相關:從事小學一線教育11年,深入學習家庭教育6年
(6000字長文,涉及到可以代替「逼著孩子學習」的N種方案。ps:收藏是贊同的四倍多,大家覺得有用的話還請點贊支持哦,我會多多來分享這個領域的一些話題~)
身邊有太多的家長朋友都或多或少地逼著孩子學習過,他們的想法很無奈也很現實:沒辦法啊,不逼著孩子學習,孩子 可能連基本的作業也完不成,逼著做完作業總比任由他們渙散強吧?
一、「逼著孩子學習」的無奈背後
在這樣的表象背後,真實的生活可能是這樣的——
工作忙到腳不沾地一周見不了孩子幾次面,好不容易有一天早下班,就看到孩子試卷上滿是紅叉叉,偏偏孩子還又玩又鬧煞是歡喜,這還了得?「先學習,學完再玩!」孩子還是很興奮,不想去學習。眼看著快到吃飯時間快到睡覺時間了,怎麽辦?一頓吼叫,孩子默默學習去了。可是過不了多久,這一幕又上演了……
也有的家長朋友很耐心地陪著孩子,按照老師的要求反復提醒孩子,可孩子就是不聽話,家長和孩子從「學習是為你自己學的」,到「寫不完作業讓老師批評你」展開一番辯論,舌戰半小時後,孩子抵抗不了壓力憤憤不平地學習去了。沒一會,家長就發現,孩子哪是在學習,根本就是在走神。暴怒之下,孩子忍著淚水寫完了作業……
孩子說學習好累啊,我不想學習,家長於是也說「我工作也好累啊,我也不想工作啊,但我們還得堅持啊!」母女兩個互倒苦水,最後孩子依然不想學習,家長憤而怒吼,孩子索性關上門再也不理……
家長們很困擾,為什麽好好說不聽,非要吼一頓才有點用;家長也不理解,為什麽「先學習再玩」就這麽難落實; 為什麽當年我們走過的路,換到現在的孩子身上,就行不通,走不順?是現在的孩子越來越難管,還是自己越來越跟不上時代的變化?
在我出去上正面管教系列課程的時候,在我開家長會的時候,每次都能聽到個別家長們說:我們家的孩子就得逼著學,我們家的孩子就得吼,這和風細雨的方法,不適合我們家這熊孩子。他們還彼此分享經驗, 某一次把孩子胖揍一頓,孩子立刻老實了,比千言萬語都管用。
究竟哪裏出問題了?
我不死心,閑暇時一個一個陪孩子聊,還真就發現了一些家長沒有發現的小問題。
我一開始都是天南海北跟他們扯,慢慢扯到學習和作業上:
「你覺得學習上你最喜歡的是什麽?最不喜歡的是什麽呢?」「孩子,在你心裏,這些作業(學習)是你應該做的,還是你不應該做的呢?」
「應該做的。」
「那為什麽卻告訴爸爸媽媽你不做呢?當時你的真實想法是什麽呢?」
我真的很驚訝,聊到這裏的時候,孩子們給了我很多讓我意想不到的回答,並且看得出他們的自我覺察能力也很強。
那個經常見不到父母的孩子說:我只是想跟爸爸媽媽一起玩一會;那個在家長反復提醒下依然不肯學習的孩子說:我想讓爸爸媽媽像對妹妹說話那麽溫柔地提醒我寫作業;
那個說學習很累的孩子說:我覺得寫作業好累,有些問題我不知道該怎麽做,要想很久也想不出來;
有個經常被父母揍的孩子還說:我有點懶的時候,媽媽要揍我我就想我得快寫作業,不能挨揍;
還有的孩子說:我不會主動做作業,我只能依靠爸爸提醒。我是個缺乏自律能力的孩子;
……
也許有的父母覺得這是借口。可借口也是因為孩子有抵觸之心, 抵觸之心從何而來?
經常見不到父母想和父母玩的孩子:缺乏特別的親子時光,渴望父母的陪伴;
希望父母溫柔提醒的孩子:渴望與妹妹同樣得到父母的溫柔呵護;
覺得學習很累的孩子:缺乏一定的學習思路和方法的引導;
依賴於父母揍或父母提醒的孩子:自律性不強,需要他律的方式來強化習慣養成。
當我們把「逼孩子學習」這個問題,轉變為「如何發現孩子的學習困難並對癥下藥」,看起來就容易多了。
我匯總了一下孩子們給我的這些反饋,也根據他們的調整進行了後續的跟進,發現一個事實: 孩子說「我不想學習」,其實他的本意不見得就是「主觀不想學習」,不想學習不是他經過思考後的一個結論,而是他迫於某個困擾的無奈之舉。孩子的言外之意很可能是「我在學習上遇到了一些幹擾或者困難讓我不能安心學習」。 當孩子在父母老師或自己的幫助下解決這些問題,重新掌握學習的主動權,往往就會改善很多。
二、想要「強扭的瓜」,要一直扭著才能保證效果。
當我了解這些孩子們不想學習背後的想法,我就知道為什麽有些方法不管用了。
也許一開始,家長吼一句打兩下,孩子也能聽。畢竟孩子小,意誌力就不如咱們大人,當我們非常非常堅持的時候,孩子也是會屈服的。 偶爾逼一次也沒什麽,長久逼著學習並不可取。
因為如果孩子不想學習背後 實實在在有困難沒有解決 ,即使暫時能夠被逼著學習,他的學習後勁也不足,學習困難依然嚴重阻礙孩子,所以他們很難堅持長久。
於是,家長們會發現,長期逼著孩子學習,今天吼了,明天可能還得接著吼,今天打了,也許三天兩頭都要打。 在不解決孩子學習困難的情況下,逼著孩子學習,有點像強扭的瓜,我們得一直用力扭著不松手才會有效果。
都說家長朋友輔導孩子很崩潰,這樣輔導,換了誰能不崩潰?
三、「孩子不想學習」的原因分析
與其逼著孩子學習,家長和孩子都痛苦,不如我們以解決問題的思維,來梳理一下孩子遇到的實際困難和困擾是什麽。
我們可以從學習環境、家長因素、孩子自身這三個層面來說。這裏還有個友情提示,大家會發現後面我講到的這些原因,對於有的孩子來說並不足以成為他不想學習的因素,但對於有的孩子來說,就嚴重阻礙了學習。這就是孩子的個體差異。我們只有了解哪些因素對咱們自家孩子有重要影響,針對性地進行調整就可以了。
1、環境因素:
外部環境嘈雜混亂,有幹擾。這種情況下,孩子安不下心,並且中低學段的孩子很難意識到這是環境帶來的浮躁心情;
周圍環境中學習氛圍淡薄,讓孩子很難意識到自己身處一個學習的環境中,他就想不起來要去讀書學習;
外界誘惑多,抖音小視訊還有各種遊戲吸引,導致孩子沒有心思學習;
外界的負面情緒,比如讀書無用論啊,網上說某個土豪家很有錢孩子都不用上學啊等等,這會給價值觀形成期的孩子帶來一些困擾,質疑自己學習是否有用。對於這種問題我們同樣不能回避。
2、家長因素:
家長的一些做法也容易給孩子帶來一些幹擾。
比如家長的批評否定。家長難道對孩子一句重話都不說嗎?當然不是。就事論事,獎罰分明是沒問題的。有問題的是一開口就是指責,話裏話外90%的語言是質疑和否定,而不是肯定和鼓勵,早晚會出問題。大家可以多留心自己說出的話,就很容易發現有沒有這種情況。
比如包辦溺愛。如果家庭中對孩子比較溺愛,孩子學習累了家長就趕緊說:「孩子呀你受苦了,學習真的很辛苦,爸爸媽媽好心疼啊!咱快不學了休息休息。」這種價值引導讓孩子更加確信,學習很痛苦,孩子在毅力和能力都不強的時候覺得痛苦,就很難堅持。
再比如過度贊揚,會讓孩子需要的贊揚和獎勵越來越多,當我們提供不了了,騎虎難下,孩子的學習興趣也就慢慢降低了,而且過度贊揚很容易讓孩子把握不好自己的真實水平,無法制定合適的學習目標。
還有忽視孩子。家長過於忙碌,無暇顧及孩子,這會導致孩子花很大的力氣引起你的關註,博取你的疼愛,而顧不上安心學習。小學階段的孩子也是需要親密的情感溝通的,雖然不想小孩子那樣每天都要保持,至少一周最好有那麽幾次特別的親子時光。
3、孩子自身的原因:
這個問題千差萬別,輕重不一,根據我了解的比較典型的情況,做一個整理——
聽課把握不準要點,學習困難多;自信心不足,畏難情緒嚴重;
缺乏學習方法,學習效率低下;
學習基礎薄弱,進步不夠明顯;
負面情緒累積,無法安心學習;
缺乏學習動機,態度不端正;
甚至還有的孩子缺乏梳理能力:感覺無聊,缺乏興趣,連自己都說不清楚原因,就是不想學。這種情況下父母如果想要解決問題,就要多觀察多留心孩子的日常行為,低學段的孩子多增加學習的趣味,高學段的孩子多增加知識的拓展,激發孩子的成就感。
四、家長的調整策略(參考版)
針對這些問題,父母可以做些什麽來幫助孩子呢?
1、環境因素:
學習時有專門的地方,比如書房,或者是書架旁邊,最好環境幽雅,不要有太多好玩的,或者是吃吃喝喝的東西,這樣能幫助孩子靜下心;
還可以布置與學習相關的裝飾物和設施,比如一些書籍、書簽、閱讀類的海報等等;
另外,提前給孩子排除幹擾因素,比如居家期間檢查網路,不要下載一些遊戲娛樂等與學習無關的App,防止有其他人員打擾等等。
對於外界有爭議的話題,一定要給孩子做出客觀解答,尤其是對於高學段孩子面對金錢和家境問題、讀書是否有用的問題、努力和天分的關系等等,家長不用多麽高水平,開放性地和孩子聊一聊,幫助他們形成一個相對客觀的認知。
2、家長因素:
家長要盡量關註問題的解決方法,而不是抱怨指責。不要做孩子的差評師。這個有些難尤其是咱們家長生活壓力大的時候,很容易把孩子的學習問題轉變為自己的情緒問題。我自己的個人體驗,當自己疲憊勞累時,先不要著急幫孩子解決問題;調整好自己以後,再來幫助孩子會事半功倍。
多放手,鼓勵孩子行動,欣賞孩子做出的努力,尤其是要實實在在地鼓勵孩子主動做出的好的選擇和行為。比如孩子說累,我們就不要跟著孩子說就是很累啊,可苦了,這樣的渲染會讓孩子的壓力更大。
我們可以分享自己小時候覺得學習累的感覺,然後說說我們是怎麽解決的,怎麽找到學習樂趣的,這樣一來,孩子既會感覺到你的理解,又知道了解決問題的方向。
我們的誇贊要實實在在,認可孩子的進步,認可孩子做出的努力,即使這份努力沒有結果,也欣賞孩子在學習路上的日積月累。註意是認可和欣賞,而不是濃墨重彩地誇贊。這個區別很大。當孩子被誇到洋洋自得找不著北,是很難在靜下心來學習的。
對不同性格的孩子影響也不同。有的孩子完全沒影響,但有的孩子就會身心不寧。而忙碌這個問題也不是父母個人問題,涉及到你們整個家庭的規劃、父母職業的特點以及父母的性格等多種因素。我建議沒有時間陪伴孩子的家長,請你把僅有的時間分成兩部份,一部份是愉快的親子時光,進行情感的溝通和愛的表達;一部份用來幫助孩子提高解決學習困難的能力和思路。這樣一來,孩子能夠感受到父母的關註,並且能掌握自己調整解決學習困難的能力,尤其不要把僅有的親子時間變成指責埋怨和否定。
比如我平時比較忙的時候,無暇顧及6歲的哥哥和3.5歲的妹妹生活,他們就慢慢養成了規劃自己生活的習慣,並在爺爺奶奶的幫助下主動落實——
一開始如果孩子能力不夠,可以先規劃2-3項,時間也設定短一點;慢慢的孩子掌握了思路,就可以設定得更多一點。
為什麽孩子不想學習這個問題,我們要拆分這麽細致?可能有的家長還會問:養個孩子真的要這麽麻煩嗎?並不是。
拆分細致,揪出根本原因,是我們在示範給孩子如何解決學習困難。 上周我跟一個三年級的同學聊天,她就非常準確地把不想學習的原因找出來了,並且在我的啟發下,她還提出了幾個解決方案。以為自己沒有自律能力的她,主動告訴父母不要提醒她,她自己設定好時間,這段時間的實踐也讓她和父母少了很多的沖突。所以孩子對這些問題是有能力解決的,需要咱們家長有思路有步驟地,啟發孩子去找出問題,落實到位。
3、孩子自身學習困難
知識點聽不準確的話,直接聽直播回放,註意辨別出講課的重點並記錄;
如果是前後邏輯沒聽懂,那就要分步驟記錄講解的要點。分步驟記錄的好處是能夠幫助孩子清晰地看出老師是從1如何講到了2,又如何得出了3的結果。能聽出順序,就能更好地梳理出因果關系和邏輯推理;
父母用問題啟發孩子從課程中尋找答案,代替老師講解。有時候家長在輔導中,直接告訴答案是最簡單的,難的反倒是如何鼓勵孩子回顧所學內容,並從中找出思路。這需要家長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以及他不明白的原因。還可以和自己的小夥伴交流學習內容,從初學者的角度互相啟發,強化理解。
給孩子設立一個可以看得見的小目標,鼓勵孩子試一試。讓孩子試完之後,看到了自己的成果,他的信心就慢慢建立起來了,我們把這個叫做「小步前進」。
另外,父母可以多看到孩子的努力,哪怕沒有結果的努力,也要去認可。我們可以把這當作質變之前的量變積累啊!對於自信心不足的孩子來說,有行動就有突破!
這時候父母可以給出一些參考方法。
比如一篇課文記不住,可以先講述課文的結構和要點,在分析每個自然段內的關鍵詞,一步一步拆分,孩子背誦起來就容易多了;
再比如有的孩子不喜歡背誦古詩詞,可以改為每天聽朗誦磨耳朵的方式,聽著聽著就能自然輸出了;
再比如有的孩子對鐘表知識總是混淆不清,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多觀察多指認,先看大人的判斷,再制作手工鐘表自己操作觀察,學習難度就會降低很多;
再比如有的孩子不喜歡演講朗誦,我們可以透過角色扮演代入真實情境來練習……
這一類的孩子可能是之前學習效率低或者是有段時間沒有跟上,導致基礎不夠牢固,在後來的學習中就有跟不上節奏的情況。這時候我們可以放低目標,當然別放低要求。別人一天背誦一首詩,咱們就一天聽十分鐘的音訊,只聽一首詩,多嘗試不同的學習方法鼓勵孩子;
還有的到了中年級,發現低年級的字詞還有很多漏洞,這時候要適當加大閱讀量,並制定一個規劃把前面缺失的內容再補上。
針對這種情況,我們能做的就是接納情緒,不管大人再有道理,孩子的情緒不平復下來,任何道理都聽不進去。所以大家幹脆啊,別費口舌,先讓孩子冷靜下來;再和孩子談道理。解決完問題後別忘了,要和孩子聊一聊下次情緒失控時怎麽能用一個好的方法疏導情緒。
透過浪漫的夢想和可落地的小目標鼓勵孩子。 浪漫的夢想是孩子成長路上的一盞燈 ,比如孩子喜歡海洋,那麽你要多閱讀,了解海洋的資料,還要學習寫作,未來把你的研究分享給全世界的人;你還得學點數學啊,畢竟海底的測量也需要你擁有這個技能呢,再學點英語吧,國外的海洋生態和咱們國內啊,也有些不同呢!
而可落地的小目標就是孩子腳下的一條路。 比如鼓勵孩子找一個寫作業的時間,專門練習遇到難題也不發脾氣,這也是一種進步嘛!再比如鼓勵孩子享受知識的樂趣,而不去硬性衡量他的分數等等。
這類情形下,我們可以參考【正面管教】中的四個錯誤目的。
有可能是尋求關註,在家長面前尋求權利自由,或者學不好自暴自棄,甚至有的親子關系惡劣的孩子會報復家長,故意不配合。這些我們可以細心觀察一下,再結合生活經驗給孩子一些幫助。
五、小結
「該不該逼孩子學習」這個困擾,說到底是家長教育理念和策略與教育目標之間沒有達到同步默契所帶來的矛盾。
當家長的引導,遇到學校教育所規劃的目標,當家長的引導遇到現實壓力,遇到來自外界的優劣評比,難免會失了分寸,想要簡單粗暴「逼」出一個結果。
這種困擾和焦慮更要求咱們家長保持頭腦的清醒:
- —了解孩子學習成長的一般過程和規律;
- 和孩子找到學習中遇到的癥結;
- 用「解決問題」的思維和孩子溝通,各個擊破;
- 在孩子提高後適時結束,讓孩子繼續獨立完成。這是對孩子的信任,更是對他們的成全。
做父母的從來都不容易。我們無法保證孩子永遠只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但我們可以透過一些引導,讓孩子對學習有敬畏心有好奇心有毅力,讓他們在學習的這條路上越走越順利,終有一天享受到學習帶給自己的喜悅與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