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親子

該不該逼著孩子學習?

2020-04-27親子

不是該不該,關鍵是沒有用。

我任教於高中,對於家長逼孩子學習的心情簡直太!理!解!了!

我去年臨時接手高三。我並不是第一次帶高三,2018年,我剛剛送走了一屆高三畢業生。但是,面對著充滿改變和未知的北京新高考元年,臨時接手畢業班,說實話,我個人是有點兒緊張的。

而我的學生們在幹什麽呢?

來,請看我當時的朋友圈——

我只是一個班主任,尚且難免一時的焦慮和偶爾的暴躁,何況是父母呢?

能為孩子的學習著急的父母,那都是親生的。

我就不信有真正愛孩子的父母面對孩子回回不及格的卷子、看著孩子天天什麽都幹就是不知道學習,能一點兒不著急。

著急是正常的,忍不住想逼著孩子學習也是正常的。

但是有些事,正常歸正常,理解歸理解,但還得要看看結果。

逼孩子學習,如果手段足夠鐵腕,可能一時奏效。但作為教育者,我們要明白的是,無論是學習還是教育本身,都不能只追求一時的效果。

逼孩子學習,反而讓孩子感受不到獲取知識從而更加了解這個世界的快樂,也無法讓孩子真正意識到學習是自己的事兒。

我們想想自己,生活中好些事,別人怎麽勸都沒用,還可能越聽越煩,必須得等那麽一個點,自己突然明白了,頓悟了,那才行。

孩子也一樣。

所以說,逼孩子學習,不如長期慢慢引導孩子感受獲取知識的快樂,讓孩子建立「學習是為自己」的意識。

比如說,我們可以帶著孩子一起閱讀。不是讓孩子讀,而是先從自己開始,每天手不離書,影響著孩子去讀。

好比說帶孩子去博物館之前,我可以看看相關書籍資料。去博物館的時候,給孩子講一講每一件展品。要盡量講得有意思一點,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孩子如果感覺到有意思,你可以告訴他這是你從哪本書裏看到的。還有平時去旅行,到一些著名景點,也可以用同樣的方法。

包括我平時給學生做閱讀引導,也從來沒有和學生們說過「你們一定要多讀書」。我只讓他們看到一個手不離書的語文老師,讓他們看到我辦公桌旁的小書櫃,在課堂上或者朋友圈上「假裝不經意」地隨分時享我看過的書、我的閱讀隨記,他們自己產生了興趣,自然而然就去讀了。

再比如說,我們可以建立一個積分獎勵制。

家庭中,每人每天都有自己的任務。

比如爸爸媽媽每天的任務是在幾點前完成今日份工作,而孩子每天的任務是在幾點前完成今日份所有學習任務。

具體的細節一定要平等協商,絕對不能是家長強制,要充分尊重孩子意見。然後大家互相監督。

每日任務完成,可以得到相應的積分。積分到一定程度,什麽程度自己商量,比如根據你們自己的協商結果,每周一結算,那麽到每周結算的時候,爸爸媽媽的積分,可以換取一個自我願望的滿足。孩子的積分,可以直接換錢,這個錢怎麽支配,孩子自己做主。

而怎麽能讓孩子合理使用這筆錢,那又是另一件事了,這裏暫不討論。擔心孩子亂花錢所以強行控制是沒用的,還可能埋下別的隱患。理財教育要做在平時,關鍵還要靠父母日常的影響,所謂點滴生活皆教育,就是這個意思。

這是一個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相結合的方式。每日積分,這是短期目標,每天都有一點成就感,不會因為目標過長而失去動力。定期結算,就算是一個相對長期但又不太長的目標。不會讓期待冷卻,但是又有一個等待和積累的過程。這一期結算之後還有下一期,這個積分制度長期存在,他永遠有新目標、新動力。比如這次我想攢積分買一個新書包,下次我可能想買一台新電腦。

完不成也沒關系,不要指責,表示遺憾,並給予適度安慰和鼓勵。拿不到積分,定期結算就要延後,他自己計劃的實作、願望的滿足,自然也要延後,他已經承擔了自然後果,就千萬不要再指責他。讓他感覺到,父母是同行者,而不是管理者。

在這樣不著痕跡的過程中,孩子會不知不覺意識到學習是自己的事兒:我是在為自己學。

同時,在平時進行理想教育。不是說教,同樣是影響和引導。比如給他講講自己的理想、讓孩子看到自己對理想的追求以及為理想的付出、實作理想的快樂和成就感。在日常閱讀和看世界中逐步擴大孩子的眼界,多體驗,多嘗試,在這個過程中自然而然地發現理想。

當然這只是舉一個例子。更具體的,要找到適合孩子適合自己家庭的方式。但我想表達的中心思想就是,無論用什麽方法,一定要在日常引導中讓孩子切實感受到學習的快樂,自己看到學習的意義,真正意識到學習是自己的事情,不為考試而學,不為家長而學,不為老師而學。

學習的動力,是心甘情願為它去付出的事兒,而不是教育者的說教和逼迫。

只有如此,學習的效果才是顯著且長久的。這種學習的習慣,也才會讓孩子受益終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