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學區房的政策變化,還是校外培訓機構的整頓,都是國家在朝著一個方向努力: 讓教育資源更公平。 我自己對教育資源不平衡的感受有三個,一是大城市和偏遠地區的不平衡,二是重點學校和普通學校的不平衡,三是由於家長經濟實力差別,投入的課外輔導資源的不平衡。前兩點有區位問題有經濟原因,是需要國家長期的投入改變。第三點,也就是這次國家重拳出擊的課外補習班,是可以短期內實作區域內教育平衡的重要方法。
我來自東北三線縣城,普通家庭,除了學校的假期補課,沒上過補習班,最後高考考進了985/211,感覺是自己祖墳冒了青煙。我當時是以全縣文科第一的成績進入大學,心裏還是有點小小驕傲的。然而開學以後,班裏同學一介紹自己,我才發現,我是唯一一個從不知名高中考進來的學生。而其他人的畢業高中是:黃岡高中、深圳外國語中學、執信中學、華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哈爾濱第三中學之類的名校。而我引以為傲的各門的分數,無論怎麽看,都非常不值得一提。
我和同學們的第一個認知差距是,我以前從來不知道讀初中和高中還要填報誌願。我們本地有兩個中學,農業系統的人讀農場中學,林業系統的人讀林區中學,初中直升高中,除了高考以外,沒有升學壓力和升學率這種說法。只有大城市,比如哈爾濱、牡丹江的親戚們才會考慮孩子需要考哪所高中的事兒,但是即使考不上理想的學校,想讀書也是有大把學位的。黑龍江的獨生子女政策貫徹的格外到位,家家戶戶基本都是一個孩子,所以大家對孩子的 學習容錯率 也特別高:
小學學習不好?沒關系,初中才能看得出來後勁呢。初中學習不好?沒關系,我認識好多孩子都是高中才開始發力,人家也考上好大學啦!
高中學習不好?沒關系,爸媽掏錢給你讀三本……
和很多地區不一樣,東北很多初中畢業選擇去上中專的同學,不是家庭不重視孩子,而是因為家裏有門路,三年畢業回來就能安排工作的那種。凡是上到高中的,家裏人的預期都是三本保底。東北的升學率一直領跑全國,2019年黑龍江省初中升學率更是全國第一,高達 70.49% ,我覺得和 競爭壓力小、學生少、學位多有直接原因 。
我第二個認知是,我們班的英語成績,絕對是按照內地-沿海的籍貫分布,越靠近沿海的同學英語水平越高。江浙滬和廣州、深圳的同學,口語和英語分級考試的分數都是吊打我們這些偏遠內地同學的。廣州和深圳的同學都說,他們學校裏定期有外教上口語課,平時家長也會送他們去各種英語培訓機構。那會網路頻寬是10m左右,離中文化組興起還有至少十年之遙,沒有人會想到以後還能「看美劇學英語」。我們從初中到高中的英語學習基本就是老師上課、聽磁帶,想見到母語是英語的老外比登天還難(因為是黑龍江邊境所以偶爾有俄羅斯人哈哈哈哈哈哈),更別提對話了。有一次我們縣來了一個講英語的外國人,英語老師如獲至寶的邀請他來學校專門做了一次講座,學校的領導層和全體高中同學都參加了,允許發言提問的學生都是年級前十名這種,可見重視程度非同一般。
第三個有意思的反饋來自我室友,廣州人,獨生女,高中畢業於執信中學。她聽說我從小到大從沒有參加過任何補習班,非常驚訝,認為這是非常不可思議的事。有一次英語考試她考的不是很理想,她對自己非常失望,當時她的原話是:沒想到我從小到大花了十幾萬補習英語,最後居然和你一起分到了一個級別。
我之所以沒有參加過補習班的原因在於,在我們縣裏,教學水平最高的就是學校的老師了。老師對我們的教誨就是:上課好好聽課,比回家自己熬夜看書強。偶爾有返鄉大學生想辦個學科類的輔導班以此謀生,老師們就會不屑一顧的揭此人老底:「某某以前上學的時候英語70分數學65分,水平還不如我現在教的學生呢,補習不是誤人子弟嗎?」地方太小,大家都知根知底是一個原因,另一個原因是在我們本地,公認有出息、成績好的孩子都是留在大城市的,回來說明此人在外面混的不好,混的不好自然是因為學習成績差——多麽樸素的價值觀。我們本地對老師的教學水平,也不是唯學歷論,而是參考過往教學成績、帶班年限等綜合做出評分。這不是因為思想超前,評價系統和國際接軌,主要是因為本地沒有高學歷教師團隊。我上高中的時候,包括我媽在內的一群資深高級教師,80%都是函授本科學歷,偶爾有個正經本科學歷畢業的老師,就是全教員組的寶貝,明日之星了。我記得當時我媽知道了我們班級的科任老師陣容以後激動的和我說,以後要認真聽某某老師的課。某某老師的授課其實水平非常一般,所以我好奇的問她為什麽。我媽解釋說,某某老師是真正的哈爾濱師範大學畢業的,雖然課講得一般,但是真才實學還是有的。我現在想想,其實這就是一個函授本科對正經本科的仰望啊!
作為一個普通家庭的小孩,我的學習生涯涇渭分明的分為兩部份。小學和初中的時候,主要靠天分,晚上8點前準時睡覺,沒覺得學習是個辛苦的事兒。高中開始發現,天分用完了,數理化完全學不懂,於是轉去學文科。前兩年的成績也並不理想,只有高三最後一次大考才考出了各科入學以來的最好成績,成了那一屆的黑馬。 如果我們本地也實行的是嚴格的層層分流模式,我估計我可能沒機會參加高考了。
我老公和我情況類似,普通家庭,高考復讀一年念了哈工大,碩士畢業。和我談戀愛的時候最氣憤的一點就是我總把哈工大說成哈工程,現在已經是個平心靜氣的禿頭養家中年人。身邊的朋友有送孩子去雙語幼稚園的,有送孩子上私立小學的,也有給孩子去學某思搶名師輔導班資源的,還有的媽媽豪擲幾十萬給孩子做升學輔導,有如願以償的,也有被去年廣州小升初抽簽政策狠狠閃了一把的。
看多了就覺得,這種基於家庭成功經驗以及財力投入的教育方式,客觀確實存在,各有優缺點,很難說服彼此。輿論和大環境的推波助瀾確實起到了讓家長更焦慮、更盲目追加投入的作用。 對家長來說,最痛苦的不是孩子沒有讀到心儀的學校,而是選擇了一條超出自己承受範圍的道路。 教育其實是可以豐儉由人的,但是你必須先接受這一點,知道自己的能力範圍在哪裏,才能做到平心靜氣的接受這一切。
我們兩個從小到大看過很多親戚朋友舉家雞娃娃不行的案例,也根據自身的學習經歷,認識比較統一,都覺得學習大機率還是要看孩子自己的天分。所以,如今我娃4歲,在廣州讀普惠性幼稚園,每個月學費2000塊左右。除了盡我們所能給她選了一個還不錯的學區房以外,對未來的小學生涯暫時還沒啥規劃。以後上學的話,按部就班的跟著學校走就行了,但是體育活動可以多一點,成績是一時的,身體素質是一輩子的。所以我們報了舞蹈興趣班,堅持了一年多。暑假幼稚園放假,我給她找了一個每天能保證戶外活動2小時左右的日托班,每周日托班還有2次戶外體能課,玩的很開心。
反而是老家我老公的妹妹,給自家孩子報了珠心算和奧數班,有時候發一些4歲的小姑娘念乘法口訣的視訊啥的,學的還蠻投入的。我老公認為這是瞎搞,但是想想,我們那裏適合4歲小孩的興趣班也不多,除了這個還能學啥呢?就當是練記憶力了唄。
我是85後,我們這代人最典型的問題,就是從小的人生目標就是考好大學,找好工作。直到自己走上社會多年,才知道原來這個世界還有很多種活法,人生不止考試一件事情值得投入十幾年的時間。提升學習成績,考上好大學,曾經是改變命運的不二法寶,但不應該繼續成為這一代的孩子的人生課題。
如今的孩子,無論是眼界還是見識,以及學校的功課難度,都已經遠遠超過了自己父母在這個年紀時候的水平。所以,人類總是一代更比一代強的,這是歷史的必然,毋庸置疑。我覺得與其讓孩子們在「你8秒做出這道題」和「我6秒就可以」的層面上內卷,不如讓他們找到自己真正的興趣愛好,擁有人生更多的探索機會。迎接他們的未來,以及他們創造的未來,應該是百花齊放,萬家爭鳴的。
所以,我覺得沒有了校外補習班,最大的意義不是狙擊了那些資質平平,靠家長請名師逆天改命念好學校的學生,而是讓孩子們把時間和精力,真正用來放在尋找那些能夠實作自己未來人生理想,願意全身心投入的事情上面——從長遠來看,這比考試成績更重要。過往的無數例子都證明,當你從事你熱愛的事情,並且願意為之付出無限努力的時候,你收到的報酬也要遠遠高於普通人——這就是題目所說的,普通家庭的孩子能夠擁有的上升空間了吧?所以,先從教育公平入手,政策上嚴格控制校外補習機構。當社會的評價體系先後走過了唯學歷論、唯成績論之後,校外補習班就真的再沒有容身之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