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小朋友健康發育的睡眠時間要求8-9小時,相當於,10點上床睡覺,也就是,我晚上只有兩個小時的時間。
按學校要求還要半小時運動,小朋友還要求你陪玩一會…
題主是不是被這些問題給匡住了,看到這,想起一個笑話:有次去買礦泉水,選了一瓶哇哈哈,3.5元,拿到水一看,瓶身上印有「建議零售2元」。跟老板講,老板不慌不忙的說,「我不接受它的建議。」
國家強調要花時間陪伴孩子,但它只是建議,沒有硬性要求每天要陪多少個小時,也沒有要求要怎麽陪,或者,即使要求了,我們也可以稍微靈活點。小朋友健康睡眠時間8-9個小時,也不是每個小朋友都一樣。
學校要求半小時運動,孩子放學走路回家,小區裏跟朋友玩鬧一會……都有運動的啊,不要拘泥於形式。
題主上班已經很累了,那中午有沒有一點時間休息一下,如果有,那就有自我。
題主下班是開車,走路,還是坐地鐵,如果開車,可以聽聽自己喜歡的音樂,也可以聽聽書;如果是坐地鐵,那能做的事更多點,玩遊戲,上網,看書,跟朋友聊天……如果太困,還可以瞇一會兒;如果是走路,那就剛好可以鍛煉一下身體。這些都是自己的時間,可以自由支配的。
孩子做作業,如寫生字抄寫,訂正練習題,講解……也不是一直都需要媽媽在旁邊一直說話的,孩子可以安靜的做自己的作業,媽媽可以選擇陪伴,也可以選擇做其他事。
另外,她也不太聽話,特別是學習,要講條件,經常一個晚上花半小時時間在和她推拉,講條件,吵架,哭鬧上,然後妥協,又自責,功課沒有完成好,陷入迴圈內耗了,感覺很無力,無能為力。這個就是題主感覺累,沒有自我的大部份原因吧,孩子的學習習慣不好,題主沒有想辦法改善,而是一直妥協,自責,這是一個無限迴圈,不解決這個問題,題主會在這個迴圈裏累下去。
不知道題主有沒有認真的思考過,為什麽會出現這樣的問題,你所需要的自我,是能有自己的大片時間,如:能下班跟同事聚餐,逛街,看電影,自己窩在沙發裏追個劇,自己可以慢慢的吃個飯洗個澡……還是自我提升,如,能學習自己想學的知識,技能等。
只有先找到病因,才能對癥下藥,不是嗎?而要找到病因,需要自己多方面的觀察,溝通,思考……
我以前工作遇到一個主管,她上班時間會打電話吼孩子不聽話,吼老公無能。8小時工作能聽到她打好幾次電話,內容都一樣。
由於上班沒能完成工作,只能加班,聽她說,她回家也跟題主一樣忙碌,忙孩子的學習,生活,洗澡等,經常等她睡下都12點多了,有時因為有重要會議,她還要淩晨4點起來寫方案。
生活的壓力,工作的壓力,加上經常情緒波動較大,睡眠不足,短短半年時間,她胖了10多斤,每天都是疲憊的雙眼,煩躁的心情,我們在辦公室都不敢出大氣,生怕一不小心點燃了她。
我現在36歲,孩子1歲多,還沒有到要輔導作業的時候,在某些方面給不了確切的建議,只能說說我的想法:
一、試著調節自己的情緒
不明所以的情緒對於解決問題沒有任何幫助,只會給自己和身邊的人帶來不盡的煩惱。
有情緒,很正常,尤其是工作壓力大,生活不如意時,這裏提倡及時排解情緒,不要壓抑自己,長期的情緒壓抑,對女性的身體來說是一種很大的傷害。
家長在親子關系中的郁悶,至少有一半是來自自己。有時候解決問題的前提,是先解決自己的情緒。
沒必要說、不能就事論事的話就不說;盡量延緩宣泄情緒的時間;能冷靜思考的就停下來冷靜思考;可以自我疏導的就別沖別人撒氣;可以用成年人之間解決問題的方式就用成年人的解決方式。
實在忍不住沖動,也不要過度自責,但不要把沖動當成普遍方式。沖動一下,傷了孩子也傷了自己,更何況還打了自己的臉。
二、一心一用
不管是工作,還是陪孩子,盡量享受當下,做好當下的事。不建議工作時想著孩子的事,陪孩子時又想著工作。這樣一心兩用是哪件事都做不好的。
想象一下,如果帶孩子時,想著工作中還未完成的任務,想著領導說的話什麽意思,想著怎麽和同事處理關系等,每天想這些,哪有心情好好陪孩子玩。
如果去上班了,又想著孩子現在在家怎麽樣了,誰跟她玩,吃什麽了,有沒有摔傷,會不會跟其他小朋友好好玩,有沒有認真學習等。這樣想著,能高效,保質的完成工作嗎?
一心兩用,會讓自己陷入無限的內耗中,內耗過多,會讓自己煩躁,心情郁悶,會覺得日子沒有意思。
所以,一心一意,工作時,好好工作,陪孩子時,用心陪伴。
在當今這個時代,時間確實寶貴,所以就更需要家長在有限的時間裏,真正用心地去陪孩子做有意義的事情,聊交心的話,投入地去做有趣味的事。孩子成長的過程是不可逆的,那些值得珍惜的時間和場景一旦錯過,就再無追回的可能。
三、給孩子空間成長
孩子已經小學,可以自己做好多事情,比如自己吃飯,睡覺,洗漱,自己玩,自己寫作業等。
有時候不是孩子自己不會,而是父母不願放手。父母付出得越多,對孩子的容錯率就越低,就不能接受在這種付出程度下孩子失敗,所以會盡可能地想去幹涉孩子。
孩子寫作業拖拉,講條件,哭鬧,吵架……為什麽?因為她看到媽媽會妥協,看到媽媽會因為沒時間陪伴,生氣等而自責,所以她在一遍一遍用著這種方法。
所以,題主要改變的不是孩子,是自己。
家長對孩子的影響很大,我們在看到一個孩子的時候,一定會同時看到他父母的影子。如果孩子特別容易生氣,那一定是家長有諸如此類的性格特征;而行事穩重、待人溫柔的孩子,父母一定不會是暴脾氣、急性子;孩子做事情沒有耐心,父母大機率在進行家庭教育時也是同樣的狀態。
同時,也給孩子足夠的信任,相信她能做好,只是需要時間,空間去成長。
遇到問題,就想辦法去解決,而不是自己被問題困在裏面,除了發泄自己的情緒外不知所措。
愛孩子,也不要用力過度,適度就好,孩子開心,父母也不會太累。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