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自學有關文學(專業)的人與大學全日制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的學生有什麽差距?

2020-04-06知識

在中文系待的第三年,前兩年一直覺得自己學的這些到底有什麽核心競爭力,尤其是看到那麽多理科生寫書寫評論比本專業的人玩得還風生水起的時候。

到了第三年恍然大悟。

首先說說漢語言文學到底學什麽,其實中文系下面分語言學,文學和文獻三個方向。題主指的應該是文學專業。私以為中文系最重要的一是文學的大局觀,二是理論。這兩點業余的愛好者一般望塵莫及。


先說大局觀,文學的大局觀靠系統的閱讀獲得,比如文學史課程和文字學等基礎課程。

過去我自己讀到一個好句子常常一驚一乍,拿起一本李白就覺得好得不得了,後來學文學史把源流都理清楚,略略明白作家之間的繼承關系,發展關系,就發現李白的天才不是天上掉餡餅,原來那麽多句子都是自前人變來,比如鮑照和謝靈運對李白影響很大。老師說,中文系最重要的就是老師告訴你怎麽去讀書,少走彎路,一開始就在正確的道路上積累。不要覺得這個無所謂,讀了那麽多爛書後才知道該讀什麽書,人生苦短。我原來看很多豆瓣流行的書,現在口味很主流,那麽多經典都讀不完,吃了滿漢全席就不喜歡吃窩窩頭了,大概如此。文學系培養出來的文學基礎穩紮穩打,當然很多中文系學生不如非中文系的同學,那只是人各有誌,文學對人的吸重力沒有任何限制,自己不讀書不怪中文系的教育。

再說文學理論,後來學文學理論更是驚艷,高屋建瓴,讀不讀理論水平差很多,文學理論有點像哲學,把問題講的通透,基本上不同的理論論述的是世界,作品,作家和讀者四者之間的不同關系,側重的東西不同,比如形式主義重視作品語言,閱讀理解題重視作者(誤),後現代註意文學理論重視讀者。讀了理論再讀作品,有種得道的感覺。

在此基礎上說說平時接觸比較多的評和寫。

一是文學評論,專業的文學評論其實和電影評論差不多,經常讓人感嘆「這這這,我們看的是同一本書嗎?」就是要解讀出普通讀者看不出甚至作者沒有意識到的內容,而這種評論不應該是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文學鑒賞本身是很空洞的,都是主觀感受,很多時候我們生發情感的文本本來就是有很大的爭議性。我們今天都說「悠然見南山」其實更早之前流傳更廣的版本是「悠然望南山」只是蘇軾認為「悠然見南山」更有自然的感覺,所以這一種才似乎成為定說。而我們今天看的絕大多數材料都是經過幾番整理的,所以我們的文學史都會一再強調文獻,會先講說文解字,【文心雕龍章句篇】說「設情有宅,置言有位」,不了解字怎麽理解篇章?這就是安意如談感受和葉嘉瑩做學問的不同,後者還考據。古代文學之外,現當代文學受西方文學影響很大,很多技法源於西方,好的文學評論極大增大閱讀快感,推薦閱讀畢飛宇老師的在【「走」與「走」——小說內部的邏輯與反邏輯】和【兩條項鏈——小說內部的制衡與反制衡】,(畢飛宇微博

畢飛宇的微博_微博

)再安利兩個我個人比較喜歡的兩個青年評論家是張定浩和叢治辰,能在過度解讀和陳詞濫調之間,在文本和現實之間找到平衡太頗為不易。

再說寫。我知道很多人是非中文畢業的作家,但是寫字本來門檻就低,有水平的作家顯然專業的更多。

劉震雲是北大中文,蘇童是北師大中文,格非是華東師大中文系,遲子建是西北大學中文系作家班,余華上過魯迅文學院。

嚴歌苓老師在【一個職業作家的功課中】說:我記得曾和王安憶有過一次討論。她說,作家的天賦占百分之三十,百分之七十是要靠後天的努力,我說我認為正好相反,作家要靠百分之七十的天賦,百分之三十的努力。但是現在我的想法有改變,我認為作家的天賦占百分之五十,那百分之二十靠的是職業訓練。

我覺得我們容易強調努力,忽視方法,所以覺得下苦工使勁讀就行,但是系統地學習小說的結構,看別人的作品就像庖丁解牛,能得其妙,發現分析的角度,比讀了一千本書自己再發明一邊輪子要有效率得多。很明顯,文學專業出來的哲學高度和小說結構都更精巧,很多人依靠敏感和經歷寫作,就是活和機靈,但是這些東西可以一鳴驚人,也經常一用就沒,專業性也可以成為學院派被詬病的地方,比如太死板,安排太刻意,但這些都是不到家的問題,不是方法的問題。我覺得當代文學疲軟的地方就在於傳統文學底子不夠深,學西方又缺少哲學深度,內核都是陳詞濫調,好多還是靠民俗色彩,理論和形式都很舊,看起來很新奇的東西,其實別人早都說過了。當然文學應該比表達一個道理更豐富。理論就像道,很多人喜歡連嶽,覺得他想的真明白,我也喜歡,但是其實讀哲學更快更根本,一本【大問題:簡明哲學導論】就可以解決很多問題了。

貼一張今天剛好讀畢飛宇老師的【牙齒是檢驗真理的第二標準】,非常喜歡,強烈推薦。

畢飛宇也是揚州大學中文系出身,參加過愛荷華大學的創作班,認同文學教育。

畢飛宇提到他的創作歷程不認同中文系培養不出作家,他認為文學系出來的人之前有一點,文學觀,他提到放棄先鋒文學,因為看到西方現代文學中文化的問題知道走不下去,知道汪曾祺學不了。我喜歡看這些作家的創作談,大腦真是精妙。

說了這麽多,其實這些並不是漢語言專業的核心業務。開學伊始,系主任就告訴我們中文系不培養作家,最受尊重的文獻學像校勘學,版本學做的都是最基礎最重要的工作,想想我們感慨了半天李白怎麽那麽會寫,結果面對的詩可能卻並非李白的原稿,甚至不是他的詩,豈非白費功夫嗎?但是為了幾個字改來改去耗費大半輩子,還成學術泰鬥,對我們來說確實太遙遠了。很多時候中文系的研究題目也好像都是一些茴字的四種寫法之類的問題,但是我想,除了浪漫地說人各有誌,我就喜歡,滿足人的好奇心之外,學術本來就是從上往下傳遞的緩慢過程,幾百年前的學術成果不也是現在才成為常識嗎?學術不負責致用,先研究出來,到用時才不會恨少。

說說專業之外的,慚愧,雖然愛閱讀但文學天資平庸,前兩年晃晃悠悠,愧對中文系的栽培,但是我很感激自己選擇學中文,中文系的老師看上去總比實際年輕十歲,慢悠悠地說話,勸我們好好讀書,看著他們才知道原來人可以活得這麽溫文爾雅。一個人的世界是由語言構建的,The limit of word is the limit of world.學中文讓我掌握了更多詞匯和表達,我一輩子都知道讀什麽書,會讀書,看出別人看不到的東西,有閱讀快感,感受季節,看見的月亮都比別人亮。中文系的人都知道歷史是構建的,不會亂鉆牛角尖,我們習以為常的大多來自偶然,沒什麽一定。我這麽實用主義的人學了中文這麽「然並卵」的學科可能確實是個美麗的誤會,但是我也得到了禮物。以後我有無數時間錙銖必較,在實用主義的泥潭摸爬滾打。

其實民哲和民科大概也類似,只是中文門檻低,專業的比非專業的讀的還少的也有,非專業的憑借興趣讀很多的也不少,我大概屬於前者,我們這種人不能為中文系代言,錯的是人,不是教育。



——————————————————————————————————————

補充一點讀書相關內容,其實我學得不算好,遠非學霸,九牛一毛。

說的比較玄乎,其實少走彎路就是讀經典,口味特主流,建議對古代/現代/當代哪個感興趣最好找文學史教材,然後看它推薦的代表作品。老師列的書單也都是經典作品。

古代文學史我們用的是【中國文學史參考資料簡編】和袁行霈老師主編的【中國文學史】,另外古代文學要講究出版社和版本,還是看繁體比較好,一般中華書局,上海古籍出版社都挺靠譜的,其實經典大家都挺熟的,【詩經】【離騷】【左傳】【史記】,四書五經啥的,其實肯定越老的文獻越根本,後面都是闡發,但是我們自己一開始讀文獻容易不入門,不要看中國書局的今譯今註這種,比如論語,現代楊伯峻先生的註是最好的,然後再去看何晏的【論語集解】,朱熹的【論語集註】啥的,古代文學老師會告訴你經典的哪個版本哪些註解哪些研究值得讀,這個算最有價值,可惜我古代學的不好,有愧。

現代文學就是魯迅,周作人兩大旗幟了,大家不太熟悉的廢名的【橋】,馮至的十四行詩,現代很多詩人寫的詩都挺好的,鄭振鐸。吳曉東老師推薦了昆德拉【小說的藝術】,略薩的【中國套娃】還有吳曉東老師的【從卡夫卡到昆德拉】,劉小楓的【沈重的肉身】、【這一代人的怕和愛】我開始也不會讀,看看別人的解讀就知道看作品該看什麽了,才看出妙處來,還是推薦畢飛宇老師的那兩篇文章和【牙齒是檢驗真理的唯二標準】,作家的眼光真好。

當代文學我們就更熟悉了,【紅旗譜】、【青春之歌】啥的都是為了文學史完整性,不好看,一般也不會感興趣所以也不推薦讀了,其它的余華劉震雲莫言王安憶啥的也都比較熟悉文學史會分分流派啥的,比較有意思的是女性主義的代表林白【一個人的戰爭】等等。

文學原理推薦先讀強納生卡勒的【文學原理】入門,再慢慢讀其它的。

1、達克爾萊恩:【文學作品的多重解讀】

2、彼得威德森:【現代西方文學觀念簡史】

古代文學:破除現代文學的神話,回到傳統中國的

3、韋勒克 沃倫【英美新批評的集大成者】【文學理論】(特點:更中和,更有彈性)

4、韋勒克:【批評的概念】(學理論缺少清晰的概念意識:防止把現實生活中模糊的概念不加溯源和追究的加以套用。 模糊的概念背後有重大的理論問題。)

實用價值:語言相關的工作:能寫能說

大學裏面學思維

5、泰瑞.伊格爾頓:【當代西方文學理論/二十世紀西方文學理論】:哲學就是哲學史,理論史

特點:馬克思主義者,在書裏的過程中滲透進自己的看法,頭和尾是相關思想的總結

6、強納生 卡勒:【文學理論】:遼寧教育出版社,牛津出版社

結構主義詩學,四卷本解構主義讀本,

7波林.羅斯諾:【後現代主義與社會科學】


8、論文集雷夫.科恩:【文學理論的未來】:80s以後,理論基本上終結

老師上課會零散地說一些,我也記不全了,有機會再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