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別一個聰明人,有兩個誤區,一個是看重「博學」,另一個是看重「才華」。博學和才華都很吸睛,星星眼很正常,但它們不等同於聰明。 擁有博學和才華的人有可能聰明,也有可能很愚蠢 。
這裏就要給聰明下一個定義了。聰明指的是, 掌握了察考與實踐世界客觀規律的方法 。它需要一些知識累計,也需要富有洞察的判斷,但本質上,它是一種 方法論 。博學的人和天資敏銳的人如果沒有掌握這套方法論,也不叫聰明。如果誤把它們等同,很有可能到最後會大失所望或大跌眼鏡。
博學、才華與聰明還有一個很大的不同,那就是 博學和才華是無法傳遞的,但是聰明可以 。
一個人的博學和才華,自始至終是ta自己的。即便最愛的人、最信任的人、自己的子子孫孫,有極強的意願,傾註極大的心血,也始終無法像傳遞內功一樣、手把手掌對掌就傳過去了。
這不是傳授知識。 博學 不是 知識。知識需有生長的脈絡,而博學就是整個知識脈絡的體系 。打個比方,博學就好比一顆果樹,知識的脈絡如同地下盤根錯節的根莖,它們需要經過長年累月的生長、汲取、蔓延結成眼不能見的地下王國,持續不停的提供果樹所需的養分。而知識,就是結出的果子。果子你可以隨意摘取,但摘了果子,不代表你就成為這棵樹了。深長廣闊的地下根莖、堅實挺拔的樹幹枝椏、經過枝莖所傳遞的血脈,給不了你。
天賦也是一樣不可傳遞。技巧可以傳授,但與生俱來的對顏色的敏銳、對音符的敏感、某個基因的特異表達,怎麽給?
所以,這意味著,無論你多麽崇拜、追隨一位博學和才華橫溢的人,對你個人而言,到頭來,ta還是ta,你還是你。ta的博學和才華,你得不到。
而聰明就不一樣了。所以這題問的「聰明」。
結交博學和有才華的人好是好,只是與你無關。而結交聰明的人,可以改變你的命運。
(如果又有學識、又有才華、同時還聰明,自然是好上加好)
為什麽博學和才華不可傳遞,但聰明可以?因為聰明 本質上是一種方法論 。
即然是方法,就可以分享、傳遞、和學習。所以常言說的沒錯,人是可以「學聰明點」的。
聰明是一種方法論,是因為它指的是 洞察與實踐世界客觀規律的方法 。耳聰目明,即為聰明。怎麽聽、怎麽看?掌握了看世界與聽世界的方法,就是聰明。看和聽是 對世界的觀察,目的是察考世界和人生的規律 。聰明人,說白了,就是 知曉一套正確的方法用來察考世界和人生,在紛亂復雜的歷史事件和人生處境中找到某些客觀存在的規律,並以此來指導生活中的具體實踐 。
聰明人就是掌握了這套方法的人。辨別聰明人,就是找出熟知這套方法論的人。從聰明人那裏學習,就是學習這套方法。
註意, 是學習方法,不是學習知識、觀點、技藝 。這也是為什麽我一開頭就說,博學和才華與聰明不同。聰明的人由於各種各樣原因不一定成為偉大的學者、企業家、首富、藝術家,但他們對世界的觀察的確是聰明的。學者、企業家、藝術家可以從他們的方法論受益,從而助益他們的學術和事業發展。姜子牙江邊垂釣,周文王甘願上鉤,這種事可不止發生在傳說裏。
接下來,就是如何尋找掌握了這套方法論的人?有時候的確是碰運氣。但看見姜太公垂釣的可能不止周文王一個哦。停下來追問、又在姜太公的回答裏聽出智慧、拜為太師的,可就只有一個周文王。所以,各位,遇到聰明人的機會不是沒有,但你能把握住嗎?
辨認聰明人,首先,看這個人是否對【無知】有精準的認知。
聰明人認識世界的方法,是從「 自覺無知 」開始。
我不大會贊美一個未成年人聰明。因為人很少(不能說絕對)在年少的時候承認自己無知。那些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的,一定要恰逢同學少年。不要誤會我對年輕有什麽偏見,年輕的激情和奮不顧身自有其功用。但我們現在談的是「聰明」,也就是察考世界客觀規律的方法。 這套方法對狂傲和無畏的人是隱藏的 。
其實這件事本身就是最基本的客觀規律之一。道理很簡單,人的有限與世界的無限是客觀存在的前提條件,尋找世界的規律又是一個從個體經驗和觀察樣本中梳理歸納普遍真理的一個必要過程。世界的無限必然導致可供體驗和觀察的樣本是無法窮盡。如果缺少在無窮樣本前的敬畏和無知,就會以自己有限的體驗與觀察作為歸納總結的全部條件,早早關上獲取和分析更多樣本的大門,那麽結果必然就是無法認識這個世界的普遍規律。
而未經歷歲月的洗滌,人生的歷練,未見識世界的奧妙,人心的叵測的人,很難自動獲得這種敬畏與無知的自覺。如果有人小小年紀就有這種自覺,那可真是上帝特別的恩賜了。
因此,年紀確實和聰明有一定的關系。但也不是年長的就都能做到無知的自覺。這很正常,聰明人本來就是少數。
回到「無知」的自覺上。這樣的人,ta知道眼睛有所不見,耳朵有所不聞。沒見到、沒聽到,不代表沒有發生。就算耳聞目睹,ta也知道目有所及、聽有所及,ta可以坦然接受就算自己親眼看見、親耳聽到,也不代表真相。當更多的數據和更合理的邏輯支持耳聞目睹的反面時,ta願意放棄自己的「真相」。
很多人以為聰明人肯定覺得自己無所不知,其實恰恰相反,真正的聰明人認為自己對世界、對人心一無所知。即然一無所知,那知道的那些算什麽?算【真相的皮毛】、【正確的錯誤】、【通向真理的一盞路燈】而已。也正因為如此,聰明人不懼怕丟棄ta所已知的,不畏懼從頭再來,不以失去這些皮毛、修正這些錯誤、熄滅這盞路燈為莫大的遺憾,反而竊以為喜,是要擊掌相慶的幸事。
辨認聰明人,首先就是要看ta是不是有這樣的自覺。
第二,要看這個人是否會矯正自己的」視力「和」聽力「。
正是認識到自身的有限,聰明人會有意的尋找矯正自己觀察世界偏差的方法。
如同紅外線眼鏡可以幫你看入黑暗,X光射線幫你透視人體,聰明人應該擁有一套矯正和擴充套件自己體驗和手段有限性的的方法。
自覺近視的人就會去配眼鏡,聽力減退的人就會去配助聽器,但你得先知道自己近視、聽力衰退。很多人是諱疾忌醫。反正模模糊糊看上去也很美,朦朦朧朧聽不清就算了。這種人是不會主動尋求矯正視力和聽力的手段的。大機率,戴上眼鏡和助聽器會嚇他們一跳,太明亮了!太震耳了!什麽破東西。一把摘下扔到垃圾堆裏。 不能隨時矯正對世界的理解和觀察,不有意的克服自身理解世界的局限和偏差,就算再有學識、再有才華、對世界規律的理解也是錯的,不存在誤打誤撞,只會越錯越深 。
其實拒絕接受矯正的人有一個特點,就是比較偏愛 以模型或理論為前提的演繹推理: 因為已知這樣的理論或模型,現在發生了這個現象,包含了理論和模型中的元素,所以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
這只是一個蹩腳的演繹推理。但卻是很多學生甚至學者都會犯的錯。把具體的、復雜的事物作為小前提,生硬的對應到作為大前提模型和理論中,根據這樣的理論和模型因而得出這樣的結論。這裏致命的錯誤,是ta根本忽略了 作為前提的事件的真實性問題 。
如果事件本身不是道聽途說那個樣子呢?如果這個現象只是一個更大的現象的一部份呢?如果只是一個partial truth呢?前提的真實性需要其它科學方法和實踐來檢驗。如果前提不可靠,即便沒有違犯邏輯規則,也不能保證結論的正確。
這是顯而易見的。但這位推理者為何視而不見呢? 因為ta所依賴的,是自己的立場,而作為大前提的模型或理論的「穩定不變「的內容恰恰是背書立場最好的工具 。
知乎上持這種思維模式的人極多,且吸粉無數。這個需要自己分辨,如果這種思維模式是ta主要的解題法,那麽不管這題看起來解的多漂亮,也不要迷戀。因為這種思維模式是拒絕被矯正的。
有沒有什麽正面的例子?也有。
演繹推理本身還是很有用的,但使用者需要對模型和理論做出解釋,包括它的適用性、範疇、局限、和語境。第二,要詳細調查作為小前提的事件或現象是否真正符合模型和理論的描述 。
舉個例子,前段時間報道了保安打了一個撿垃圾的老大爺一事。很多網民立即大喊權力被濫用。的確,保安,權力所有者,撿垃圾的老大爺,底層弱勢群體,那麽好,結論來了,基層執勤人員侵犯了老大爺的權利。這是套用公式的反面教材。正面例子是這樣的,這位網友去實地調查了:如何看待天津小區樓道亂堆垃圾者被打事件,透過對事件本身進行深入和仔細的推敲和調查,記得我們說的第一條,眼見不一定為實?ta矯正了自己所看到的、聽到的偏離事實的事件,從而得到了一個更接近於事件原貌的敘述。
這個時候很有可能一開始設想的模型和理論就派不上用場了。但有的人,並不願意拋棄早已準備好了的模型和理論。這就涉及到了接下來要談的第三點。
第三,聰明人當不成意見領袖(憑這一點就篩掉一大半知乎V們了吧 呵呵
為什麽這麽說呢?因為意見領袖需要有煽動性的故事。煽動性的故事有什麽特點: 單一敘事、黑白分明、投其所好、立場先行 。
你要關註的一定不要是這種人,不管你感覺有多麽酣暢淋漓、醍醐灌頂、大快人心,那只能代表找準了你的g點而已。這種人是來割韭菜的,不是來幫助你的。
反之,聰明人對事件的理解和觀點很多時候會讓你「難受」。
你會看到,ta怎麽一會支持這個,一會支持那個;今天看起來像自由派,明天看起來像保守派;怎麽這個回答深得我心,那個回答又讓我怒火中燒?!
如果是這種情況,恭喜你,你有一半機率找到了一位聰明人。為什麽一半?因為也不能排除有那種真的指東打西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麽的攪屎棍嘛。
其實有了前兩條,這第三條就不應以為怪了。
首先,聰明人的觀點肯定不是一成不變的,ta要一直修正ta的觀點。今年和去年的想法不一樣很正常。其次,正因為ta會使用一切可能的手段矯正、擴大目之所及、聽之所及,ta所呈現出來的事件一定是復雜的、曲折的、多層次、多展開、黑中有白白中有黑的。這樣形成的觀點往往不是那麽一目了然、是具有多重意義,甚至模棱兩可的。當你跟著ta走的時候,你不會覺得走上了一條康莊大道,前面是萬丈光芒。你會覺得走在一條蜿蜒崎嶇的山路上,兜兜轉轉。然而每一個轉折卻也並不冤枉,它們是攀登更高處的必要的落腳點。你不會覺得一下子豁然開朗,但你會覺得越爬越高,視野越來越遼闊,心中越來越神清氣爽。
所以你無法很好的給聰明人歸類,也無法確定ta的屁股坐在哪裏。因為ta並不強求真理站在ta的一邊,只求站在真理的一邊。也因此,ta常常同時被不同陣營的人看作朋友,也會轉眼間被兩邊的人唾棄為叛徒。
你說ta是自由派吧,ta又是保守的。因為對未知、對世界、對機率的敬畏,ta總是最先系安全帶的那一批人。ta也從不做金融冒險,不做投機的買賣,對不受控制的自由市場和金融市場常懷戒備。
你說ta保守吧,ta又是自由的。ta不崇古,也不戀今,理論也好、模型也好,只是ta認識世界的工具,ta尊重自由意誌,願意讓自己自由的接受啟示。
自由派自然會找自由派的意見領袖,保守派找保守派的意見領袖,領袖們鋪的康莊大道也自然會符合各自派別的期望。所以大多數人,對意見領袖的觀點是不會過問當中的邏輯謬論和事實歪曲的。這樣舒服嗎?舒服。爽嗎?爽。但對你有幫助嗎?沒有。你只會在認識世界的偏差上越走越遠。而你們的意見領袖,可不會帶你們回來。
說到這裏也基本差不多了。其實說這麽多,我只是在借用「聰明」這個概念來回答「一個想提升自己的人,應該結交什麽樣的人」的問題。什麽是值得重視寶貝的特質,什麽是需要小心提防的誤區?
很多人以為三觀正很重要。這可能是最大的誤區了。
大部份所謂的三觀正,說白了,是符合自己的三觀。第二,三觀的正確性不是固定不變的東西。鄉土經濟下「正確的」三觀,在市場經濟下就可能是錯的;三十年前被看為正的,三十年後也可能變成歪的。 三觀只是觀察和認識世界的結果,重要的不是ta現在對世界的認知對不對,而是ta是否擁有正確認識世界的方法 。如果沒有,正確的三觀也會變成錯的。如果有,錯誤的三觀遲早變成對的。第三,你怎麽知道你的三觀就一定是正的?事實上,根本沒有什麽「正確的三觀」, 只有不斷根據對世界客觀規律的了解做出調整的三觀 。所以, 靜止不變的三觀比「錯誤的「三觀更可怕 。
我在人生的意義是什麽,活著的意義是什麽這個回答下提到每個人都會對每個人施加影響,這是每個人存在的意義所在。但除此之外,我們都應該問的是, 我在被誰影響 ?以及, 我應該允許什麽樣的人影響我 ?基本上,這篇文章回答的就是這最後一個問題。
增補兩條:
謝謝大家的留言,看來評論區有一些聰明人,已經看出來了,這套方法論其實和 現代科學產生和發展 的方法論是一致的。還有人問這種方法有什麽用,呵呵,用處就是 帶領人類發現和實踐這個世界的客觀規律,使得人類一點點進步,使得你我成為今天的你我啊 。這樣的作用還算小嗎?這是認識世界唯一的方法,它宏觀上帶領人類文明前進,在個體層面上,就是帶領個人進步。
有一位朋友在評論區概括的很好,懂得這套方法論的人,就是一個 一直在進步的人 。直中要害。
這與你的起點多低多高沒有關系,與你現在的狀態沒有關系,與你曾經的成功和失敗也沒有關系。 因為每一個人的當下,就是ta的起點 。重要的是下一刻,過去的已經過去了,但下一刻,你要做一個進步的人,還是做一個退步的人?由你現在的認知和行為決定。
追加兩條辨別聰明人的方法:
增補一:這個人能把話說清楚。
不要小看這一點。把話說清楚不容易。能把話說清楚的人也不多。
希臘文化為什麽能統治羅馬?中華文明為什麽能同化外族?因為前者比後者更懂得怎 麽把話說清楚 。語言的力量太大了,它讓人生,也讓人死,能挑起戰爭,也能止息刀兵。一句話說的對,能把命運翻轉;說錯了,也能把好事變壞事。所以說話絕不是上下嘴皮一碰吐出幾個音符而已。它傳達的是 一種邏輯關系,一種對世界的認知,以及一種施加於聽者身上的力量 。
註意這裏說的可不是言辭優美,文采斐然,也不是能言善辯,一開口能把人噎死。把話說清楚的意思是 ,盡可能的把邏輯關系理順 。
一件事的前因後果是什麽?有足夠的數據和證據支撐嗎?前提是什麽?結論是什麽?中間的推導過程是什麽?概念怎麽定義的?有適用性嗎?有語境嗎?有哪些邏輯謬誤可以避免?這些都註意到了,就是把話說清楚了。
說的清清楚楚、邏輯通暢的語言,是內建權柄:這話讓人不得不服,不得不聽 。
權柄從何而來? 從客觀規律的背書而來 。因為所謂的規律,本質上就是邏輯的體現。正確的邏輯是符合客觀規律的邏輯,錯誤的邏輯是不符合客觀規律的邏輯。因此正確的邏輯,有整個世界為其背書,這就是 權柄的來源 。為什麽有人三言二語,你覺得信服;有人舌燦蓮花,你還是覺得哪裏不對。 癥結就在於,邏輯 。
那麽, 怎麽分辨一個人的話語是否邏輯清晰? 當然本身的推理能力會給你加分。但很多時候對方的邏輯謬誤是顯而易見的,因為大多都是 常識問題 。比如還是保安打老人那件事,當一個人上來就說,「最近發生了這麽一件事,一個保安把老人打了,這就是公權力的濫用的問題」。ta在做出這個結論的時候分析前因後果了嗎?定義公權力了嗎?論證邏輯關系了嗎?接下來的引經據典和這個事件有關系嗎? 偷換概念、以偏概全、樹立稻草人這些邏輯陷阱 ,就算你不知道它們的名字,也很顯而易見了。但你為什麽看不見呢?因為你 不想看見 。
增補二:這個人應該能讓你更「富有」
意外嗎?
驚喜嗎?
其實道理也是簡單。
因為這個世界就是這樣, 你越了解它運作的規律,包括自然規律、社會規律、人生規律,越乖乖的按著規律實踐,審時度勢,順勢而為,你就越能收獲好的結果 。
這個結果當然包括物質上的保障、人際關系的順暢、以及個人心理上的健康。這不是成功學或者厚黑學,不是教你依靠謀略和計策鉆法律的漏洞、占別人的便宜,不是要以別人的福利為自己成功的代價。這些行為恰恰是違反社會和經濟的一般規律的——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眼前的利益並不代表長遠的福利 。
其次,這個「富有」也不代表絕對意義上的有錢。不是什麽一夜暴富不勞而獲,你以為你是漁夫,好巧不巧就碰到了金魚嗎?
這裏指的是 相對意義上的「富有」 ,而且它不能保證你不遇到天災人禍。如果你08年在汶川,就肯定會遇上地震,2020年在武漢,就會經歷疫情。聰明的人也無法未蔔先知,ta不是哈利波特,不能給你魔法,但能給你 在最壞的條件下做出最優決定的能力 。
它帶給你的,是在 相同條件不變的情況下 ,你能比過去的那個你更有錢,更樂觀,更幸福,與人的關系更和諧,與自己的關系更健康,比過去的自己活得更踏實、安穩、和喜樂。在遇到天災人禍的時候,比其他人更有盼望、更能做出智慧的決定。在你手上只有一把爛牌的時候,幫助你盡可能的把它打成好牌。
這條其實很重要。
如果影響你的那個人讓你的生活、事業、人際關系更糟糕,讓你更窮,讓你在聽ta講話看ta文章的時候痛快淋漓,但一回頭反而更無助、更絕望、更多的抱怨、更負面的情緒 ,那麽這個人是不是一個你值得你花時間與之學習的人呢?你可能就要想一想了。無論ta說的話讓你多麽爽,聽起來多麽有趣、有道理,實踐證明了,行不通就是行不通。這一條就足夠了。 所以這是一條硬指標 。
而且有了這一項指標,你甚至都用不著再害怕被人割韭菜了。因為不對的人,實踐肯定行不通,那你就及時止損好了。對的人,讓你受益了,那就不叫割韭菜,叫交學費,是應該的。這樣你的被害妄想也順帶被治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