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元祖裝上了輪子,就說明萬代怕了
這個問題如果真的認真回答起來涉及的內容和廣度太多太深,但是刪繁就簡的話有三個原因:
1.賣玩具賣不出去
2.東西影視風格差異
3.文化隔閡
1.動畫衍生品需求層面 :美國市場的蘿蔔玩具一直被變形金剛把控;加上拼裝自加工模型不是美系動畫類玩具的必要前提(歐美國家動畫模型愛好者和軍模愛好者還是有很大的群體差異的),因此高達的模型文化無法被西方市場接受。偶爾還會受到群眾基礎多於高達無數倍的變形金剛的反作用力, 比如Z系列的一票變形機體就是被變形金剛的玩具風潮影響下的市場策略產物,當然Z系列的機械設定風格則是搭了超時空要塞的順風車。不過也需要指出的是,Z系列眾多機體的變形模式相較VF的戰機like風格還是要更多樣化一些,這一點可以看出高達Z也是更多得在回應變形金剛占領日本彼時玩具市場的一種策略。
而一部以機器人為賣點的動畫作品如果其玩具本身都不被某地市場看好,其打入某地市場的動畫策略也就隨波逐流了。一個典型例子就是大陸:大陸作為一開始不被官方待見的盜版影像市場到如今從和反鬥城合作與開天貓商城特供PB系列產業鏈一應俱全的「特別撒必死」就能看出萬代「死亡商人」的本質。以至於我到現在都認為【build fighter】系列根本就是萬代為全面進軍大陸市場並且壓倒一幹國內山寨廠商為目的而聯手日升制作的作品(第一季的最終boss可就是「盜版鋼破爛」大家不要忘了)。生產由需求決定,所以沒有對高達模型的需求,日升和萬代就不會順應哪個國家或地區去做符合他們口味的高達作品。而這麽說來或許倒A算一次試水(?),當然結果嘛……
2.作品風格層面: 高達或者說日系蘿蔔作品區別於歐美系作品最大的特點就是「嘴炮」, 嘴炮系作品又有三個劇作前提:1)復雜多變的人物關系;2)黑白模糊的道義立場;3)冗長但必要的情感爆發埋伏。但相應的嘴炮系作品在動作戲上的用料又不如逢見面必打架的變形金剛系來得暢快淋漓… 而這並不符合美國觀眾對動畫需求的口味。
首先歐美商業動畫如果用三句粗俗的話來概括其特征就是「1)說話的時候專心說話,打架的時候專心打架」;2)黑白正邪一定要站好隊伍;3)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但高達這部作品:1)念白和動作場面往往是割裂的。而類似高達這一類日系戰爭作品往往是「說話的時候專心說話,打架的時候還在專心說話」,這種舞台劇風格的文武串聯,並不是歐美觀眾的菜;2)角色各種跳反黑化洗白或是吉翁love勢都絕對是美系動畫作品的禁區;3)好人壞人也沒啥絕對的因果報應(連好壞都無法界定又如何賞罰分明?)…
另外要知道在那個年代即便是美國人自己也認為動畫主要是子供向,過於深刻和陰暗的內容別說美國,在日本首播0079時動畫裏的某些橋段一開始也不能被家長所接受(鴨子因為一開始算計力爆表被觀眾打入冷宮)。
3.文化層面:
首先要確定一點的是,不僅僅是高達,絕大部份的日系SF動畫在美國都沒有產生深遠的影響,西方對日本動畫/漫畫的理解往往很一刀切和臉譜化,真正了解的不多,喜歡的也不多。尤其在科幻作品輩出的美國,想在那裏透過一部外來的科幻作品紮下受眾基礎,無異於癡人說夢。
高達作品的劇作成功很大一部份是源於 富野很有遠見得將當時還很新穎的接受美學中的「留白」思維帶入了其動畫的創作中去 。雖說光頭並不能很好得透過留白把缺失的劇情埋伏好,但也許正因為如此不同立場的受眾才有獨立解讀動畫思想和人物性格的前提。
高達這部作品很大的一個興趣點就在受眾個人對世界觀與人物關系的研習與探討。類比上學,理解富野的作品不但需要上夠學校的課,也需要再額外上補習班才能勉強懂點路數。誰要誇口說光看完動畫本體就能搞懂UC世紀的所有劇情、人物關系和世界觀,那是在扯淡。
其次就是透過大河原邦男這些機設前輩對先前巨大化機器人設定的風格吸收與創新,很極大成得把高達系列的機器人做出了與劇情發展嚴格跟進的科技樹演化和嚴謹的科學設定,也即開創了「真實系機器人動畫」的先河。
1)先說機械設定:
巨大化機器人動畫並非高達開創的:論第一部巨大機器人動畫是【鐵人28號】、論第一部駕駛員駕駛巨大機器人的動畫是【魔神Z】。高達只是恰好趕上了機器人巨大化動畫流行的時代而湊巧做成了巨人的樣子,而富野一開始定義的「Mobile Suit」顧名思義其實是一種機動作戰的裝甲服而已,而非駕駛著開的大蘿蔔…
不知看到鋼鐵俠的老賊心中作何感受—_—|||
也因此【高達】只能作為巨大機器人動畫一個成功代表作品之一,巨大機器人=高達的看法是非常片面的。但是如果擴充套件討論大型電腦器人為何不受歐美人待見,這個只問高達作品的問題恐怕承受不起。
但是歐美作品的機器人動畫中,人與機器人往往並非駕馭與被駕馭的關系,而是平等的人與人之間共生的關系。雖然【變形金剛】系列作品也有一大部份內容描寫純機器人劇情的塞伯坦內戰,但無疑無論博派狂派其本身都是有獨立人格的類人角色。
而以高達系列為首的後阿童木日本蘿蔔片時代所推崇的「人機分離」思想,一方面物化了機器人,剝奪了機器人的思考能力與靈魂,把機器人間的戰鬥僅僅作為駕駛員本身情感與矛盾的符號化延伸;但另一方面又把作品的噱頭直指機器人與機器人戰爭本體———這在一定程度上以【機動戰士高達】作為動畫的名稱就是對觀眾的誤導,也同樣是富野這一生最無奈的事情:他憑借大家對機器人SF的喜愛熱潮成功吸引了一大票人的眼球,本想透過給觀眾講一個復雜深刻但又和機器人本身無關的故事(高達在富野的世界觀中只是戰爭機器的集大成符號與人類本質力量的增幅裝置,而非拯救世界的關鍵或是人類本質力量的象征)來使高達最終剝離機器人的物質性成為一部有更高造詣的哲學意味作品。但無論是賣玩具的萬代和我們這一票軍武黨,都完全不答應老賊的這種做法。這也是高達作品在某種程度上一直剝離不掉模型玩具宣傳片的原因所在。雖然如獨角獸ova最後一話中新吉翁號為了達到這種思想高度幻化成了宇宙塵埃,但是作為主人公的黑白二獸最終還是完好無缺的結局也還是讓人覺得少了些什麽……
而這種純粹的物化機器人最終也還是沒能逃離歐美受眾對其「Mobile Suit」的本質定義,在他們看來高達或許也就是一大號的鋼鐵俠鋼衣,MGS裏的REX或星際爭霸中的歌利亞機器人,而非擎天柱或是威震天,一言以蔽之: 高達只是機器,而非機器「人」 。
2)接著說世界觀:
初代高達的作品具體世界觀嚴格意義上講是從U.C 0001年開始的,然而動畫的第一集劇情是自U.C 0079年開始講起。這之間的78年雖不能說年年有大新聞被搞出,但至少發生了很多影響世界觀歷史行程的大事,有很多對劇情影響深遠的人物、團體和事件( 比如鴨子他爹、謎之米諾夫斯基物理研究協會和不列顛尼亞作戰 )在動畫劇情開始前就去世、消失和發生了。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UC系作品數量眾多,不同的監督對於UC世界觀的解讀也有偏差。比如上圖所謂的「來源於原作一設的不列顛尼亞作戰」也只是一種意義上的二重解讀:富野自己所構建的UC世界中吉翁降下地球的殖民衛星遠不止畫面上這一座,也並沒有明確指出是雪梨這座城市(圖中並沒有什麽歌劇院)。然而到了0083系列裏這個設定則被監督今西強行說明成了「砸雪梨」,這個設定也被今西後來監督的一票軍武系作品沿用。類似這種監督間對於原作的混淆解讀也成為了受眾理解上的困難與誤區。
0083的圖找不到,上面這張是獨角獸的圖,很明顯歌劇院這時才粗線了…
而獨角獸之前一部官方的DC遊戲【殖民衛星墜落之地】也同樣把故事設定在了澳洲,這就使得作為原作者的富野老賊百口莫辯了(記得當時網路有流傳富野對澳洲人有歧視什麽的,今西計劃通~)
所以像這樣的前情埋伏在那個網路不發達、資訊不通暢的年代對於觀眾理解一部周播作品就需要很高的忠實度和興趣門檻為前提。更何況又有多少人是以為這部作品「打戲多」為賣點才來看的跟風者……而作為其他語言文化圈的觀眾,哪怕他們真的感興趣,也會受制於語言和文化的隔閡導致難於理解作品的內涵和思想(想我和我哥小時候為了搞清一集初代高達的內容是多麽不容易……),更遑論去理解所謂的留白了。
而之所以了解UC歷史、解開留白事件是一件困難的事情,所以才會有獨角獸裏石碑事件這麽個從一切的原點發生的巨大伏筆事件能被如此順理成章得在幾十年後納入作品正史(雖然我覺得那個破石碑並沒有什麽卵用)。
所以從作品內容本身分析差不多最主要的原因就來自於這三點,而市場與社會層面大家可以參考
@孟德爾
書記的回答,謝謝大家。
另外鬼佬是演過一部真人高達電影的,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下:
機設太醜所以真的追不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