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三國演義】「劉玄德攜民渡江」那一回,劉備將新野百姓帶身邊是否反害了沒跟著走的百姓?

2021-11-14知識

不是。除非你認為劉備有義務犧牲自己投降曹操,來換兩縣百姓安全。

這回裏有個著名事件,就是曹操把徐庶派回來勸降劉備。但讀者的興趣都在徐庶為什麽不趁機留下了,很少註意曹操派徐庶的真實用意。

原文說得清楚,這是曹操的計策:一旦開戰,肯定不分軍民玉石俱焚,你劉備如果愛惜百姓,就盡快投降,你不投降,我就打你,到時候百姓死傷多少,責任在你。

劉曄曰:丞相初到襄陽之地,必用先買民心。民心若順,從兵亦可守矣。目今劉備盡遷新野百姓於樊城, 一概進兵,兩縣生民為齏粉矣。 不如先遣人招安劉備,縱然不降,亦可以宣愛民之心也。若見事極,願降則荊州之地,不須征戰矣。然後舉荊州之兵,可圖江南矣。

劉嘩曰:徐庶舊與劉備甚厚,如肯來歸降,免罪贈爵,如若執迷不順時, 軍民並戮,玉石俱焚

庶曰:操使某而來,乃 買民心之奸計 也。某若不還,必惹萬人之笑。

曹操知道劉備愛民,所以用這種方法逼迫他,這就是兵法說的「愛民可煩」。

劉備怎麽可能投降曹操呢,連劉琮投降後都被殺了,曹操對劉備會比對劉琮更好嗎。劉備既然不會投降,這些百姓的滅頂之災就註定了。在劉備絕不可能投降的前提下,帶著百姓離開家園就是優勢策略。兩害相權取其輕,能跑多遠是多遠。

【演義】主要著眼於大人物,對戰爭給小民造成的傷痛的刻畫不是其重點。但從這回中曹操、劉曄的對話中可以得知,戰爭中平民的大量死傷是常態。尤其是此時曹操受了火燒博望坡、火燒新野的刺激,起大軍五十萬南下荊襄,出於對諸葛亮的計謀的忌憚,每到一地都大行搜尋,像鬼子掃蕩一樣,確保沒有奸計和隱患。這種做法,對所到之處的百姓絕對是滅頂之災。

操大怒曰:諸葛村夫安敢如此!遂催三軍盡往新野,漫山塞野下住寨柵。操交軍搜山,一面填塞河內,令大軍分作八路,一齊去取樊城。

兩縣之民,若老若幼,齊聲大叫:我等已死,亦隨使君!號哭而行。

曹操派徐庶勸降劉備時,對自己的軍事行動對百姓的傷害不打自招。他試圖把責任推給劉備:你不是愛惜百姓嗎,那你為什麽不投降,你不投降,你愛惜百姓就是假的。但劉備既不是劉璋,曹操也不是劉備。即使投降後會保全自身,劉備也不會投降曹操,何況投降後兇險難料。

新野、樊城的百姓,在劉備的兩篇榜文下,及時撤出了家園,躲過了前兩波兵災,但流離失所,本身就有極大的不安全性。攜民渡江,劉備盡了最大的努力把百姓都渡到南岸。

舡到南岸,回顧北岸百姓未渡者,望南而哭。玄德急令雲長催舡渡之。

但南岸的襄陽城並不開放,在襄陽城下,我們看到了戰爭對百姓的傷害。

魏延帶幾百人與文聘大戰,結果「殺死千萬余人」,即使魏延能力很強,帶領造反軍能與占據絕對優勢的文聘打成一比一的交換比,雙方不過死亡一兩千人,這與千萬余人的差距,無疑是不幸遭殃的百姓。這個規模的戰鬥就能給百姓造成如此可觀的傷害,何況幾十萬大軍的席卷。新野、樊城百姓如果在家園不走,等待他們的就是被血洗的命運。

從襄陽到江陵,百姓走得慢,終於被曹操大軍追上,於是我們看到了曹軍的作風,連曹操的親信夏侯恩都在帶隊搶劫,何況那些更加窮苦的大頭兵。這兩縣百姓,終於沒能逃過一劫。

二縣百姓號哭之聲,震天動地,中箭著槍,拋男棄女而走者,不計其數。

總的來看,劉備的行為對百姓是正面的。他至少讓他們多活了十幾天,也一度帶給了他們生的希望,如果襄陽開城,如果抵達江陵,那就是另一個結局了。劉備把百姓從立刻就會死亡的境地中帶了出來,盡最大的努力帶領他們求生,為此不惜犧牲了自己的行軍速度。

你如果把劉備擡到聖人的高度,可以拷問他為什麽不犧牲自己投降曹操,以自己被殺的命運來換兩縣百姓的安全(在香花燈燭迎接大軍的模式下,曹操確實不會傷害百姓)。劉備達不到聖人的高度。他的一切行為都是在絕不投降的前提下做的。他也為自己給百姓帶來的麻煩非常痛苦。

玄德於舡上大慟曰:為吾一人,使百姓遭此大難!吾何用生!欲投江死。

劉備想要自殺,不是演戲,是因為他知道是自己不願被曹操殺死,才導致了百姓的悲慘境地。這可以看出他對自己的要求之高。但誰會因為這個責備他呢?

劉備確實不是聖人,也拿不出既保全自己又保全百姓的辦法,連諸葛亮都拿不出,可見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任務。但在這種局面面前,他沒有放棄百姓,而選擇了和百姓同甘共苦。

玄德曰:爭奈兩縣百姓相隨許多時,安忍棄之!
玄德曰:吾以仁義為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之!

不接受劉表的荊州、與百姓同命,這兩件事當然都是寫劉備的仁義,尤其是用並非反面角色的諸葛亮的話來襯托,更能看出劉備做的是一般人做不到的事。作為一個政治家,劉備的道德行為遠遠好於政治家的一般水準。至於苛責他不夠聖人的做法,那是一種捧殺。「英雄」一詞在【演義】中指的是胸懷大誌、腹隱良謀的軍政強人,劉備首先是這種英雄。然後讓我們感動的是,他居然也頗符合今天的「英雄」含義。

更多演義回答:祁達方的【三國演義】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