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無念
隨著本周五【叢林奇航】在國內的公映,觀眾們終於又可以在大銀幕上看到中國人民的「老朋友」巨石強森了。
無獨有偶,就在同一天,Netflix也上線了由強森擔任制片人及主演的【紅色通緝令】,同樣也掀起了一番討論。據外媒報道,強森僅這一部影片的片酬就高達5000萬美元,在今年8月新公布的好萊塢巨星片酬排行榜上,位列亞軍的位置。
自2010年以來,過去的幾年裏,巨石強森的演藝事業迎來高峰,基本上保持著每年1-3部影片的引進頻率與國內觀眾們見面,而且這其中的大部份影片都是冒險動作片,在國內都有不錯的票房收益,有的已經形成了穩定的IP系列。再加上巨石強森那健碩的大塊肌肉,人畜無害的治愈傻笑,這些招牌式的特征,也讓他在國內收獲了不錯的口碑和觀眾緣。
某種程度上看,巨石強森或授權以看作是如今好萊塢「猛男」型演員在國內的代表人物,不僅在國內外都有很高的人氣,主演的影片也都十分賣座。但好萊塢的「猛男」又何止強森一位?他們的代表作在國內表現如何?好萊塢的「猛男」們在國內市場又經歷了怎樣的分化發展?
第一梯隊:
時代記憶,兼具口碑實力和商業價值
猛男,顧名思義,得「猛」。這一特征的直接體現,就是肌肉得大,非常大。而這些演員也大多透過動作、冒險、科幻、災難等需要展現身體機能和打鬥的電影嶄露頭角,有一些已經過了自己身體素質最佳的黃金時期,還有一些則仍在不同的影片中秀肌肉。
拍sir將目前的好萊塢「猛男」型演員們主要分成三個梯隊。需要聲明的是,這個分類一定程度上參考了各位演員的作品在國內的票房成績,以及知名度等等,但並非為唯一依據,且不涉及具體的演技或商業實力對比,因而有一定的主觀色彩。
按照這樣的標準,第一梯隊中包含了像史泰龍和史瓦辛格這樣家喻戶曉的「猛男」,也包含了巨石強森這樣當下十分活躍的好萊塢一線「猛男」,另外還有像湯姆·克魯斯這樣的「俊美猛男」等等。
早在上個世紀,史泰龍和史瓦辛格就已經成為了國內觀眾對於好萊塢「猛男」的最初認知。健壯的身體,硬朗的外型,矯健的身手,身旁美女環繞,性格鐵血直男,再加上那個年代穩定輸出的代表作品,這些元素成為了國內觀眾早在盜版影碟和錄像廳、DVD時代的美好記憶。
從年齡上看,史泰龍只比史瓦辛格年長一歲,兩人也都是70年代出道成為演員,但真正出名,史泰龍還是早了史瓦辛格不少。1976年,史泰龍根據自己的現實生活寫了【洛奇】,引起轟動,名聲大噪,1982年又創作了【第一滴血】系列,進一步奠定銀幕硬漢的形象。同年,史瓦辛格才剛在【野蠻人柯南】中的角色獲得突破,真正出名則要等到兩年後1984年的【終結者】。
可以說這幾個IP系列,在互聯網還不發達的年代,透過盜版影碟的形式進入國內,滋養了一大批國內的觀眾們,也奠定了觀眾對於好萊塢硬漢動作片的品味。而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些IP到了今天,更是具備了相當可觀的商業價值。2013年,兩人合作了【金蟬脫殼】,在國內拿下2.5億票房,在當年很大程度上也是依靠著兩位的極高人氣。
另一位同樣年近古稀之年的老人,甚至比前兩位還要年長,則是哈里遜·福特。
論外型,哈里遜·福特或許不像前兩位那樣有傲人的肌肉和身材,但在上世紀,他同樣貢獻了多個經典的銀幕「猛男」形象,這其中由其以【星際大戰】系列和【印地安納瓊斯】系列廣為人知。更別說,中國內地的第一部好萊塢引進大片【亡命天涯】,正是由他主演的。
2010年,史泰龍集結了一批超級「猛男」,拍出了【敢死隊】。影片不僅有史泰龍、史瓦辛格、哈里遜,還有下面會提到的傑森·史坦森、布魯斯·威利斯等等,這些演員們在國內都有很高的知名度,但是各自的境遇卻各有不同。但不管怎樣,這種「猛男情結」依舊感染了不少觀眾,也讓【敢死隊】這個系列成為了相當重要的一個超級動作片IP。
2010年以後,巨石強森進入了國內觀眾的視野。相比而言,年近50的他尚處在事業的「黃金時期」。他的動作戲多了不少雜耍性的喜劇元素,這也與他的表演風格和相貌特征有比較大的關系。
而且巨石強森所主演的多個好萊塢大IP,都獲得了不小的成功,比如【速度與激情】【勇敢者遊戲】【地心歷險記】等等,【末日崩塌】【叢林奇航】等片的續集也在開發當中,扛票房實力有目共睹。再加上他主演的影片數量眾多,大多都引進了國內,涉獵的型別也很廣,從動作冒險,到災難科幻,未來還將主演DC超英片【黑亞當】。這些都讓強森的綜合實力在如今新一代的「猛男」們當中脫穎而出。
和上面這些大塊頭的猛男們不太一樣,「阿湯哥」湯姆·克魯斯相比起來就太帥了一點,這往往讓人忽視了他其實也是個不折不扣的「猛男」。除了【碟中諜】系列在國內引起的巨大成功,票房一部超過一部;其他由他主演的影片,也大都獲得了不錯的市場反饋,比如【新木乃伊】【明日邊緣】【遺落戰境】【俠探傑克】等等。再加上阿湯哥在圈內積攢的好口碑,很多危險系數很高的動作,年近60的他依舊親力親為,這些也都讓他在國內觀眾心目中穩坐第一梯隊猛男的位置。
第二梯隊:
口碑起伏不定,作品以量取勝
第二梯隊的「猛男」們,在拍sir看來,名氣同樣很大,作品數量眾多,也出演了不少成功的IP,但相比較而言,他們個人單扛票房的實力要稍微弱了一點。其中一些在演藝圈的活躍程度稍有降低,作品品質也有些不太穩定;另一些則盡管有持續輸出,但始終缺乏一兩部完全意義上大爆的代表作。
就比如傑森·史坦森。因為被國內網友戲稱是郭達的「遠房親戚」,傑森·史坦森同樣也有不錯的知名度,也出演了不少成功的IP系列,比如【敢死隊】【速度與激情】等等,但其個人本身對於IP的加持作用是比較有限的,也談不上是這些片中的絕對主角。
其實,傑森·史坦森也有一些成功的代表IP,比如【玩命快遞】【機械師】【怒火攻心】系列等等,但這些要麽就沒有引進國內,要麽在國內的票房成績差了點火候,總之都沒有實作真正意義上的大紅。
更何況,傑森還主演了不少中小體量的動作片,這其中有不少以批片的方式引進了國內,比如【蜂鳥特攻】【家園防線】【鐵血精英】【玩命追蹤】等等。這些批片基本上也就幾千萬的體量,整體的商業價值並不高。但好在,傑森給人的感覺還能打得動,今年的【人之怒】,還有未來的【巨齒鯊2】,都證明了他在國內的綜合實力還是很有發展的。
相比較而言,布魯斯·威利斯並沒有那麽好運了。由他主演的【虎膽龍威】系列,雖然也是個知名IP,但是在國內的知名度並不算特別高,更多的還是依靠其本身的型別內容獲得了票房成功。而且和傑森一樣,他同樣出演了很多引進國內的批片,比如【火線反攻】【掠奪者】【虎膽追兇】等等,但這些的票房都不理想。再加上如今66歲的布魯斯,也有些打不動了,作品品質更是下滑嚴重,這些都多少讓他有些力不從心。
另一位同樣接近花甲之年的是連姆·尼森。事實上,連姆·尼森其實根本就不是憑借動作片火起來的,他最出名的影片當屬【辛德勒的名單】。直到2008年的第一部【颶風營救】,突然讓觀眾看到了他作為「猛男」打星的一面,但其實那時他已經56歲了。在那之後,這位老人家一直在各種「營救」,【空中營救】【奪金營救】【通勤營救】【冰路營救】,實在是太忙了。當然了,他主演的影片有一些在國內也獲得了億元以上的票房,但影片的型別重復性也有些高。
基努·裏維斯和上面幾位不太一樣,基努的【黑客帝國】是個體量很大的IP,只不過當年該系列的價值尚未被完全發掘,直到【黑客帝國4】重新開機,再次讓人認識到其實力。另外,基努的事業也遇到過一定的低谷期,2014年的【疾速追殺】讓他的職業重新回到了高峰。接連三部都獲得了穩定的好口碑,遺憾的是由於R級的分級,該系列始終無緣內地大銀幕。
至於像是「陷落哥」傑拉德·巴特勒,同樣在國內也有不少成功的主演作品,但是知名度相對弱了點。很多觀眾或許看過他的片子,但是卻不一定知道他的名字。【白宮陷落】【倫敦陷落】【天使陷落】,還有災難片【全球風暴】【末日逃生】等,數量倒是不少,但是在拍sir看來,缺乏了一點個人的辨識度,也沒有更熱一點的IP來助力他的名氣上漲。
總之,第二梯隊的「猛男」們,有的年事已高,逐漸打不動了;還有的雖保證持續輸出,但作品口碑起伏不定。而且這一梯隊的演員們,雖然不乏熱門IP加持,但整體的商業內容相比第一梯隊,仍然差了一截,這點也是無法忽視的。
第三梯隊:
好萊塢大IP系列中的猛男們
第三梯隊的「猛男」們,基本上來自好萊塢的大IP系列,型別涉及到動作、科幻、特工、冒險等等。這些影片的成功當然離不開演員自身的個人魅力,但IP本身對於票房的加成,某種程度上是超過演員自身的吸重力的。換句話說,大IP成就演員,但當演員嘗試其他非IP系列的影片時,或許才能真正看出他單扛票房的商業價值。
以馬克·沃爾伯格為例,同樣作為好萊塢知名的大塊頭男演員,同時也有多個代表作品傍身,出演過多個經典的銀幕角色,但國內觀眾對他的了解,更多還是來自於【變形金剛】這一大熱IP。
我們可以做一個簡單的對比,由其主演的【變形金剛4】國內票房19.77億,【變形金剛5】15.51億;而另外兩部沒有IP加成的、同樣由他主演的影片,【深海浩劫】和【恐襲波士頓】,國內票房均沒有破億。而且,某種程度上來說,後兩部影片其實更看重演員的發揮,也更能體現演員的「猛男」特性。但是數據說明,盡管也有成功的IP代表作,但其個人扛票房的能力並不算特別出眾。
同理,那些科幻IP、特工IP、超英片IP中的主角們,也是如此,最具代表性的,當屬漫威和DC系列。
「美隊」凱瑞斯·伊凡斯、「雷神」凱瑞斯·海姆斯沃斯、「金剛狼」休·傑克曼、「蝙蝠俠」賓·阿弗萊克、「超人」亨利·卡維爾、「海王」傑森·莫瑪等等,這些演員憑借獨特的個人魅力吸引了廣大粉絲的喜愛,也都在不同影片中展現過自己的好身材。無論是單人solo電影,還是像【復仇者聯盟】【X戰警】【正義聯盟】等這些超級英雄集結打架的片子,他們都貢獻了相當精彩的演出,票房成績更是十分喜人。
但事實上,某種程度來看,當一個演員出演某角色太過於深入人心,那這個角色可能也會對演員本身造成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無論出演什麽角色,似乎都很難脫掉超級英雄的影子;另一方面,由於和角色本身聯系過於緊密,也很容易將演員定型。
美隊的【雪國列車】,雷神的【極速風流】【獵神:冬日之戰】,金剛狼的【飛鷹艾迪】【超能查派】【馬戲之王】,這些影片的型別不一,國內票房收益也有好有壞,但無論如何,相比他們出演的超英片票房體量,仍然是相形見絀的。這充分證明了,當這些演員摘下超級英雄的標簽時,無論他們出演的角色還是不是「猛男」,都很難達到超英片型別的高度,單扛票房的能力也相對有限。
除了超英科幻片,特工片亦然。像是【007】系列中的丹尼爾·克雷格,【諜影重重】系列中的馬特·戴蒙,在該IP系列中,毫無疑問都是「猛男」一樣的存在,但當他們不再是詹姆士·邦德和傑森·伯恩時,真正的商業價值也就自然體現了。
比如像戴蒙的【盟軍奪寶隊】4700萬,【極速車王】1500萬,【迷鎮兇案】567萬,這些票房還遠算不上是出色。當然也有表現好的,擔任男主角的【極樂空間】1.6億,【火星救援】5.87億,型別也為這些影片加成了不少。總之,戴蒙在國內很有口碑和觀眾緣,演技也很受認可,在動作型別大IP裏是「猛男」,離開了大IP,依舊能夠發揮自身風格,還是很具備人氣的。
綜合看來,這些大IP下的猛男演員們,都是國內觀眾十分喜歡的演員,但往往也受制於IP的巨大影響力和商業價值,使得他們主演的其他影片很難再達到較高的高度,這或許也是他們需要面對的問題。
鐵打的型別,流水的「猛男」
說到底,好萊塢的「猛男」型演員們,是個人的選擇,更是市場和型別的需要。某種意義上來說,他們和國內的武打演員們類似,一方面要面臨著行業的更新換代,另一方面也試圖在個體職業生涯中尋求轉型。
隨著年齡的增長,容貌會衰老,體格會衰退,商業價值也會降低,很多這一型別的演員在職業開發中也會迎來屬於自己的瓶頸期或轉型期。
有的人可能會選擇退居幕後,依靠自己的技藝扶持培養新人,比如像史泰龍,在【洛奇】基礎上創作了新時代的【奎迪】,他在片中擔任主演和監制,再次贏得觀眾的認可;有的人可能會選擇在一些中小成本的影片中客串一番混個臉熟,即便影片品質不盡如人意,但被人遺忘或許是他們更不願意面對的,比如布魯斯;還有的,則嘗試轉換戲路,不再靠打鬥和身材吸引觀眾,而是試圖依靠演技獲得認可,很多男演員都有這樣的職業規劃。
正所謂鐵打的動作片,流水的肌肉「猛男」。風雲變幻的演藝圈,沒有什麽會是永恒的,更何況是從不缺星光的好萊塢。我們應當感謝這些銀幕「猛男」們塑造的經典形象,縱使年歲會老去,再猛的硬漢也有打不動的一天,但這些令人難忘的優秀作品會一直激勵一代代觀眾,在光影中去收獲美好、興奮與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