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錢的本質是什麽,誰能用科學的方法解釋一下?

2019-07-13知識

這幾天我在想UBI(無條件基本收入)的事情,可能有一點收獲,所以來回答一下。

對金錢的最直觀的解釋,就是是為社會做出貢獻的憑證,因為自己的貢獻,未必是自己需要的,所以需要金錢作為憑證,人們可以拿著這個憑證去交換自己需要的東西。

「人人為我」和「我為人人」之間的潤滑劑,就是金錢。

但是這個解釋雖然可以解釋現象,但是沒有揭示更深刻的內涵,那就是為什麽為社會做貢獻需要憑證,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 提供激勵,讓人有動機去做貢獻。

把整個社會看做一個整體,金錢僅僅只是通貨而已,錢不在你手裏,就在我手裏,但是我們中的任何人都無法直接的消費金錢——以前紙幣時代還能燒著烤火,現在都數位化了,錢就是一串摸不著的程式碼而已,我們只是透過金錢來換取自己需要的東西。在『工作——賺錢——消費、投資、儲蓄』這個流程中,激勵發生在第一階段和第三階段。

當自己工作的時候,是市場在激勵著自己工作;

當自己消費的時候,是自己透過消費在激勵其他人工作;

如果我是一個快遞員,公司付費在購買我提供的快遞服務,所以我有動機工作;

而當我拿到薪資去吃飯的時候,我的消費在激勵飯店老板工作。

在這裏有兩個前提:

  1. 我的勞動是有價值的,是市場需要的;
  2. 我本人在這個世界上生活娛樂本身產生了需求。

社會就像一個大池子一樣,自己給社會做貢獻,自己也從社會裏面抽出一些資源來享受,每個人都承擔兩個義務。但是「我的勞動是有價值的」並不是天經地義的,隨著科學的發展,很可能越來越多的人的勞動逐漸變得沒有價值,這樣就造成了兩個後果。

  1. 這批人無法用勞動換取金錢,陷入貧困;
  2. 天才們的想法找不到人消費(願意消費的人沒錢),所以也沒有動機去創新。

這個時候打破僵局的方法,就是讓第一類人不勞而獲,免費發錢去購買商品,刺激勞動還繼續有價值的這批人繼續為社會做貢獻。這就是UBI(無條件基本收入)的理論基礎。

因為這個時候,第一類人的工作已經沒有價值了,也就是他們已經不具備給社會做貢獻的能力,但是社會本身這個財富池子已經滿的不行了,產能嚴重過剩。如果沒有人能夠把水抽走一些,其他人也沒有動機去繼續工作了。所以這個時候, 即便是單純的消費,也已經是對社會的貢獻了

舉個例子:假如全世界只剩下兩個人在工作,倆人一人管淘寶,一人管亞馬遜,這個時候全部都是機器生產,一個人都不需要,換句話說,其余的人工作都已經沒價值了。如果這個時候又沒有UBI的話,整個社會就停滯了——因為沒有人有錢買任何東西。這個時候UBI就是破局的利器,免費給大眾發錢之後,大家就可以在兩個網站上選購商品,網站之間也可以開始演算法上的競爭,淘寶和亞馬遜的管理者又有動機開始玩「看我們誰賺的更多」的遊戲了。

免費發錢,讓大眾可以痛快的消費,讓天才們可以透過「誰賺的更多」這個遊戲來獲得成就感和價值感,這就解決了整個社會的運轉問題。

在古代,生產力低下,大家看重的是勞動,是貢獻的部份,對消費往往比較節制,甚至認為節儉是美德;但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消費變得越來越重要,而普通人的這一點生產上貢獻,變得越來越不重要,越來越可以被機器所替代。那麽沿著這條路徑發展下去,終究有一天,當絕大多數人都已經無法做出貢獻的時候,大同世界就來臨了:這個時候人們能夠為社會唯一做的貢獻就是消費,就是用自己的消費來投票,激勵還能夠貢獻一點的天才們去創新,去開發新的產品。

當然上面舉的是非常極端的例子,我們距離如此發達的場景還比較遙遠,但是從這個極端的例子就可以看出,金錢的價值。也從某種意義上說明了給廣大人民創造更好的物質條件,最終共同富裕的必要性。

一個人對社會沒用了,是個人的悲劇;一群人對社會沒用了,我們可以發UBI刺激消費;絕大多數人都對社會沒用了,是每個人都生活的很美好,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勞動或者消費,按需分配的大同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