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成都本地人會去哪些吃美食?

2019-07-12知識

作為一個每次從家回學校都要被同學問候怎麽又胖了的成都姑娘,在我心中成都就是一座回來了就別想瘦著回去的城市!

因為好吃的實在太多,所以就分為小吃、甜品、正餐來介紹吧。

食無定味,適口為佳,這個回答是根據我個人口味喜好寫的哈~

——————小吃———————

這些是我的最愛~也是相比於火鍋和串串我更愛給外地的朋友推薦的東西。

1、紅油抄手

抄手、餛飩、雲吞在我看來都是一樣的東西不同的包法。而在這樣東西上,成都最有特色的就是紅油調味。

熱騰騰的抄手,每一個都裹上麻辣鮮香的川味紅油調料,再撒上蔥花,只是看,就足夠讓人食指大動。

2、紅油水餃(鐘水餃)

四川名小吃「鐘水餃」其實就是紅油水餃。「鐘水餃」和北方的水餃不同,從餡兒料看,鐘水餃的餡兒是不加菜的,純肉餡兒。外皮也比普通的水餃皮薄很多。

但是最主要的還是麻辣鮮甜的紅油調料。對,你沒看錯,這個入口是甜的!不要覺得很黑暗,吃過一次你就懂了。

3、甜水面

這個味道我一直覺得和鐘水餃很像,也是麻辣鮮甜,只不過就是把水餃換成了小拇指那麽粗的面條。吃其他面是一筷子一筷子地吃,吃甜水面嘛,要一根一根地吃~

圖片上這家甜水面加了芝麻醬,我覺得很好吃,但是傳統的甜水面是不加芝麻醬的。大概像這樣:

4、蛋烘糕

這個這幾年也慢慢在其他地方開起來了,反正我在武漢是有找到味道不錯的蛋烘糕店的。但是另一方面也不得不說,味道驚艷的本地攤攤越來越少了。現在成都的蛋烘糕也漸漸變成了連鎖,確實幹凈了不少,但是口感大多比不了以前路邊騎著車車賣的蛋烘糕攤攤。

其實也很好理解,蛋烘糕的餡兒料大同小異基本都是成品,區別就在於外皮的火候和口感,外面的一面要焦脆而不糊,裏面的一面要軟嫩而不稀。這個火候真的不是連鎖店流水線的快速培訓能培訓出來的,如果偶遇了這種推車賣的攤攤,也不用去問秘訣——「無他,唯手熟耳。」

5、葉兒粑(豬兒粑)

一種糯食,因為用青菜和植物葉子包裹起來所以也叫葉兒粑(豬兒粑也是差不多的東西)。分鹹甜口,鹹的更多一些。鹹味兒的內餡兒是芽菜和豬肉,吃起來油潤鹹鮮。

有的地方能買到樂山犍為的甜皮鹹心得葉兒粑,那種就是外皮加了紅糖,吃起來口味更加豐富。

因為我個人特別喜歡吃樂山小吃,一有時間就會跑去樂山吃東西,所以在這裏再說幾個能在成都吃到的我特別喜歡的樂山美食

1、樂山豆腐腦

樂山的豆腐腦和其他地方的豆腐腦不同。重點不在豆腐,而在勾過芡的濃厚湯汁。豆花浸在濃稠的湯汁裏,放上炸的酥脆的酥肉、大頭菜、撒子,再蓋上一小籠散發著土豪氣息的粉蒸牛肉,吃之前攪一攪,一勺就擊中靈魂!

每次去眉山或者樂山,不管吃了多少東西我都會驚喜地發現,我的胃還能溜下一碗豆腐腦。

2、缽缽雞

缽缽雞不是雞,而是把各種食材串起來,放入雞湯湯底中浸泡,再澆上紅油或者說藤椒油。其實很像是冷鍋串串,很適合夏天吃。

在家和閨蜜也一起做過,自己吃為了環保(更是因為懶)沒有用簽子,但是味道也很好!

3、甜皮鴨

缽缽雞雖然不是雞,但是甜皮鴨確實是鴨。

甜皮鴨最好吃的時候,就是剛做出來,才淋完熱油出來的時候。外皮焦脆,肉質韌而不柴。選最肥美的那一塊放進嘴裏,油脂的香氣在唇齒間迸發,甜甜的外皮和鹹鮮的鴨肉帶來的豐富口感交織在一起,一不小心就能吃掉大半只。

—————甜點—————

其實也是小吃的一部份,但是由於基本都是夏日冷飲,在這個秋老虎肆虐的日子裏格外應景,所以單獨寫一寫。

1、冰粉

別看只是校招的一碗冰粉,但是講究真的不少。分手搓的和沖調的,沖調的就不說了,主要成分是魔芋粉。就說一下最傳統的手搓冰粉是用冰粉籽(學名石花籽、酸漿籽)做的

(冰粉籽)

分辨這兩種冰粉的辦法就是肉眼看是否有氣泡,有氣泡的就是用冰粉籽做的手工冰粉。

說完原料再來說口味。最簡單最傳統的是紅糖冰粉。冰過的冰粉上淋上紅糖就可以吃了,解暑又爽口,是最經典最普遍的一款冰粉。

紅糖糍粑冰粉是這幾年的新秀,而且是當紅炸子雞的那種新秀。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店家往冰粉裏加的東西越來越多,最開始是的山楂片、花生碎、葡萄乾慢慢又加上了各種水果,不知道是哪天哪個人往裏面加了糍粑,有嚼勁的糍粑加上冰冰涼涼的冰粉,黃豆粉的香氣配上紅糖甜蜜~

哦豁~糍粑和冰粉這對當紅cp就出來了。

再說一個我自己很喜歡的三鮮冰粉,最開始是樂山和眉山一帶這樣吃,現在漸漸火到了成都。

看圖片就很明顯看得出來,三鮮冰粉傳統紅糖冰粉不同。三鮮冰粉是冰糖銀耳湯+冰粉+小湯圓,有些地方也會放上一片銀耳。相比於傳統紅糖冰粉,口味更加清單,算是冰粉中的小清新吧。

2、涼糕

這個最開始是宜賓的小吃,但是在成都一直也很受歡迎,夏天隨處可買。

這個是在樂山吃的翻沙紅糖涼糕。

在成都大部份的涼糕是這樣的

3、紅糖糍粑

紅糖糍粑分兩種,一種是炸過的,大多是條狀,在很多本地火鍋店和外地裏都能看到。

還有一種是沒有炸的,圓圓的,有名的「三大炮」其實就是這種。相比於寬窄巷子裏的三大炮,本地人吃的更多的是騎著車車叫賣的紅糖絞糍粑

軟糯的糍粑裹上清香的黃豆粉,再澆上熬的濃濃的紅糖~這是我只要在路上看到了就一定會買的小吃。

———————正餐———————

這個正餐也沒很「正」啦,在我的字典裏就是午餐、晚餐或者家人朋友聚餐會選擇吃的東西啦。

1、川菜

這個說起也不陌生,川菜館在國內可以說是遍地開花。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和各路大神的科普,川菜的形象也逐漸從紅彤彤油亮亮火爆爆的麻辣菜

變成了包括麻辣、魚香、泡椒等多種味型的美食百寶書。「

水煮肉片」、「魚香肉絲」、「宮保雞丁」、「麻婆豆腐」這四個菜基本是外地的川菜館最有代表的菜了。但是在我的印象裏,最能讓我想起家鄉的,還是那盤又普通又講究的——回鍋肉。

這個菜也是有很高的知名度的,但是必須要承認的是,即便是在成都,要吃到一份火候和味道都正宗又恰到好處的回鍋肉,也是要憑運氣的。回鍋肉雖然是家常菜,但它的講究遠不止是煮一遍再炒一遍那麽簡單。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小時候家人說,回鍋肉,最難的一點就是把肥瘦均勻的帶皮五花肉片的豬皮恰好炒出彎曲的弧度,肥肉部份四周也略微卷曲呈現一個好看的窩窩,只有有這個窩窩的回鍋肉,才能豬皮不硬,肥肉不膩,瘦肉不柴~這一點真的是玄學,即便是去了各種頭銜加身的飯店也未必能達到,但有些時候,街邊的蒼蠅館子或者是自己家掌勺多年的老爸或者叔叔也能炒出這些有境界的美味窩窩。

(評論裏有朋友說,有沒有窩窩的關鍵是有沒有用坐蹲肉,好像確實也有這個說法。坐蹲肉是四川方言,意思是豬豬臀部的肉~)

對比這兩張圖,第一張就是平平整整的肉片,第二張就是有弧度的。

2、火鍋、串串

對川渝人民來說,這個真的是續命神器,夏天去濕氣冬天保暖氣,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麽坎兒是一頓火鍋過不去~

如果你問本地人推薦哪家,其實大部份都不能給出一個很有參考性的回答,因為在我們心中,相比於某坎某撈某燚某個壩子等等國民網紅,最好吃的更可能是自家樓下出門200公尺左拐再右拐抵隴倒拐拐後的某家店子,當然,不排除這家店也可能就是某網紅。所以一般,我們可能會說:「你搜一下離你近的,評分高的那家嘛。」

其實我作為一個很奇葩的從小不吃辣的成都人,小時候是不吃火鍋的,後來18歲去了外省讀書,回家之後才懂了火鍋對於四川人在味覺和精神上的雙重意義。

一家老少也好,舊識新友也罷,有人吃得辣用原湯碟,有人稍微溫和就佐以油碟,同樣的食材有人吃得嫩有人吃得老,那就自己掌握火候,火鍋就這樣在一口鍋中成全了所有人的味蕾和情緒,濃烈又包容。

咕嘟咕嘟的食材,濃烈的鍋底,舌尖上麻與辣的針鋒相對,飯桌上人與人的觥籌交錯,火鍋和串串,不僅是川渝人民鐘愛的美食,也是我們心中的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