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中國偶像市場需要哪些偶像,更需要哪些與日韓不同的偶像文化?

2019-07-12知識

首先日韓的偶像文化並不是相同的,所以這兩者本身也要區分來看,只不過目前,內地市場對韓流的生產模式使用得較多,因此南韓模式的偶像對內地市場的沖擊更大一些。

我只覺得我們把中國的偶像市場想象得太弱了,總覺得本土模式出不了藝人,所以就開始學習南韓模式。但實際上,和本土文化更接近的不是南韓模式,而應該是日本模式。南韓模式的路線是工業感強的視覺展現力,而日本模式則不一樣,更多的是由藝人特質匯入適合的定位,所以日本的偶像五花八門,不會給人太雷同的感覺。

實際上,中國的偶像市場並不是朝前發展了,相反實際上是倒退了,由於資本膨脹帶來的流量綁架,所以偶像越來越速食化,這就使得南韓的流水線模式有了空間,要知道,在以前,打造一個偶像需要的更多是時間成本,現在卻習慣於用現金成本硬堆堆出偶像,因而淘汰制度就變得異常膚淺,同時明星經不起推敲。

那如何打造本土偶像市場呢?其實作在雖然學習南韓模式有一些爭議,但這條路並非毫無可取之處,只是目前的市場放棄了一條原本已經成熟的道路,那就是跟隨日本模式進行學習了長久之後,在10年之前保持強勢的那條路,在90年代之後香港率先對日本的藝人培養模式進行學習,而後打造出了四大天王時代群星閃耀的狀況,在香港模式逐漸成熟並且本土化之後,台灣對日本模式和香港模式進行了又一輪的加工,比起香港模式更多采用電影為主產品的模式不同,台灣由於電視產業比電影產業更發達,所以更多的采用電視劇搭配綜藝的方式打造藝人,所以香港的藝人是以電影標準來作為判斷,要知道連陳奕迅都有過主演電影的經驗,並且陳奕迅的演技相當不錯。而台灣藝人更多的考核科目在電視劇和綜藝上,標準上實際比香港藝人要有所降低,但與此同時又更為靈活,比起香港藝人更為下沈。

而內地模式目前最大的問題在於,90年代是電影時代,00年代是電視時代,所以大家都有明確的最高標準,而內地一下子突然進入了網路時代,比起港台還在看電視的現狀,內地電視和電影已經日漸變成了小眾媒介,所以審美的判斷也產生了非常大的沖擊,這就導致了內地藝人不得不面對一個尷尬的狀況,擺在面前的,實際上是沒有任何參考的發展模式,按道理而言,以現在的資本條件,應該發展出來的是好萊塢模式,但好萊塢模式對應的是全球市場,而中文文化並不強勢的現在,資本是無法進入好萊塢模式的,因為他沒有一個全球的報酬率,只有內地市場的報酬率,所以南韓模式成了目前最適合的一個替代品,藝人的藝術品機率低,但是商品機率高。

只是在經過將近十年的南韓模式之後,擺在內地市場面前的問題也就暴露了,那就是藝人的精品率低,不要說出什麽張學友陳奕迅周杰倫了,甚至出一個當年非常一般的by2那樣的藝人都很稀有,這還僅僅是音樂界,電視劇和電影領域能打的更少,港台的尷尬在於沒錢拍電影,所以缺少培養藝人的動力,但內地的問題在於拿著錢不知道怎麽花,資本要保底,所以一切都是以降低風險為重任,產品更在意的是市場入口,而不是市場出口,就是起點要能產生足夠的引流,而不是說在後面靠品質發酵自身,所以給了流量機會,但是流量有了機會之後也導致屍位素餐,流量越來越貴,當流量貴到使得風險又變成原來那樣的時候,市場就會開始反思,所以這兩年的資本寒冬實際上是好事,大家都需要調整,之前積壓沒播的計畫趕緊散掉,然後拿出新的精英程度更高的作品來才行。

實際上,創造101也好偶像練習生也好,雖然看上去很很南韓,但實際上卻是在變相在變得中國的過程,只不過中間也有一些意外和資本小心機,比如楊超越之類的人物,目的在於產生爭議性,因為現階段單獨靠品質端決勝負的時代還未來臨,當然也和個別掌權者的手段有關,每個人對偶像的理解都不同。

至於中國需要什麽偶像,實際上市場面臨的是提高精品率的一個問題,希望能和過去的中國制造一樣,開始品質都不怎麽樣,到了後面就慢慢變好了,大家也開始對國貨產生信心了。所以我認為,除了本身繼續開拓南韓模式意外,把原來的港台模式拉回正道,是解決問題的一個好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