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頒布實施5年多來,大灣區再添通途——連結廣東珠海和江門的黃茅海跨海通道12月11日正式通車試營運
。
作為港珠澳大橋西延線,黃茅海跨海通道建成通車,標誌著粵港澳大灣區跨江跨海通道群又添一新成員。
從地理位置上看,它又是跨海通道中「特殊的一橫」:與此前建成通車的南沙大橋、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不同,黃茅海跨海通道跨越的並非珠江東西兩岸,而是以西30海裏外的崖門口。
與眾不同的走向,往往承載著不同尋常的使命;站在粵港澳大灣區的格局上觀察,這看似「功夫在詩外」曲筆一畫,於大灣區建設又有何「題外深意」?
超級工程背後的大灣區「新使命」
常言道「要致富,先修路」,一座關鍵交通樞紐的走向,往往深刻影響一座城市乃至一個區域的興衰。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一座重大交通工程落子何處,往往又緣起於更深邃的頂層設計,有著更深層次的考量。
黃茅海跨海通道的設計和建設正是如此。
這座「超級工程」不僅在空間位置有別於其他超級工程,從建設的時間節點上看,更有其特殊性:黃茅海跨海通道正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釋出後第一個開工的跨海通道工程,它的施工建設,始終與粵港澳大灣區戰略緊密相連。
當南沙大橋、深中通道這些跨越珠江口的重點工程落子珠江口黃金內灣,迎接「開通即爆滿」的滾滾車流,向世界展示大灣區蒸散不息的活力之時,在珠江以西、「八門入海」之一的崖門口,斥資130億元、全長約31公裏的黃茅海跨海通道,悄然牽起的正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新使命——區域發展一體化。
跳出單一的交通工程,這種一體化的發展思路更加清晰:【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要促進珠江東西兩岸協同發展;廣東提出的構想中,深化珠江口東西兩岸基礎設施、產業發展、公共服務等對接融合始終是題中之義。
從廣東省【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十四五」發展規劃】中,「一體化」正是粵港澳大灣區未來交通網路建設的重點而在多次被提及。而在剛剛公布的【中共廣東省委關於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前列的意見】中,更被清晰地表述為建立珠三角九市深度一體化發展機制,推動實作規劃一體協同、基礎設施高效互聯。
因此,無論是驅動大灣區人不惜投入人力物力、再次跨越廣闊海面建設黃茅海跨海通道,還是密織縱貫由灣區向粵東西北規劃的未來交通網路,要將更多城市拉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格局,讓更多城市和區域共享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紅利,實作一體化發展,正是最根本的驅動力。
一花獨放不是春,粵港澳大灣區的未來,一個城市都不能少。
從「破圈」到「拓圈」
大灣區如何加速「聚」變?
冬季嶺南,暖陽如煦,由大大小小工程密織起來的粵港澳大灣區這座「超級城市」車流穿梭,人流如潮。
在「黃金內灣」以西的遼闊海面上,5座纖腰獨柱異形索塔傲然矗立,「C」字形的跨海通道仿若蒼穹落海的銀練,橫亙在無垠碧波之上,飛架在大灣區兩座城市——珠海、江門兩岸。黃茅海這一跨海通道的開通,絕不僅僅是大灣區跨江跨海通道群上的簡單一橫。
這條起於珠海高欄港經濟區,向西橫跨黃茅海水域,終於江門台山市的跨海通道全長約31公裏,其中跨海段的長度約為14公裏。自通行之日起,從珠海到江門,原本需要1個多小時的車程,直接縮短至30分鐘左右。而珠海的橫琴自貿片區、高欄港經濟區與江門大廣海灣經濟區之間也將實作更為緊密地「執手相牽」。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就明確提出,構築大灣區快速交通網路。以連通內地與港澳以及珠江口東西兩岸為重點,構建以高速鐵路、城際鐵路和高等級公路為主體的城際快速交通網路,力爭實作大灣區主要城市間1小時通達。
如何理解「1小時生活圈」?
一方面是實體層面的路途縮短:過去6年,港珠澳大橋見證了世界級灣區的誕生,大灣區的跨江跨海大橋建設熱潮也從未停歇。早在今年6月份,深中通道開通,這一橫跨伶仃洋的巨大工程,將珠江口東西兩岸直接連在一起。深中通道對於大灣區整個交通立體網路的意義非同一般,深中通道的開通,讓粵港澳大灣區環珠江口「A」字形交通有了關鍵的一橫,而深圳的放射線圈,也因為這一跨海交通工程,進而擴充套件到了珠江口的對岸。
另一種則是制度層面的時空距離壓縮:尤其是2023年「港車北上」「澳車北上」政策落地,標誌著港珠澳「1小時生活圈」基本形成。
作為港珠澳大橋西延線的黃茅海跨海通道,不只是將江門納入大灣區核心區域「1小時生活圈」這麽簡單,延長的不只是港珠澳大橋,延伸更有「港珠澳」三地資源放射線和改革紅利。
因此,粵港澳三地地理距離不斷拉近的同時,如何將粵港澳間的互通擴大轉化為大灣區一體化的大迴圈,成為「硬聯通」之外,大灣區破題的關鍵角度——不僅路要通,思路更要通。要不斷透過規則機制的「軟聯通」,以制度型開放,激發大灣區經濟內生動力。
有了這樣的破題思路,更多借交通建設「東風」,用制度創新撬動更高效率的「灣區故事」隨之而來。
這5年多來,粵港澳三地突破體制機制障礙,相向而行的制度成果同樣得以透過黃茅海跨海通道進一步實作「溢位」和復制。
五年多來,粵港澳三地相向而行,「破圈」頻頻,如今,「破圈」成果透過超級工程「拓圈」復制推廣,正當其時。
「大橋觀」裏看大局
如何讀懂新灣區?
不少人將常年奔忙於粵港澳大灣區跨江跨海「超級工程」的車輛歸納概括為「三種車」:
一種是因超級工程改變了出行方式,拓寬了旅行視野的「觀光車」。不久前開通的深中通道,帶旺的就是兩座城市互相「串門」的高人氣。
另一種是時空距離被大幅壓縮,實作跨城上班的「通勤車」,人才也得以在更大範圍內匹配和流動。
還有一種則是產業格局被交通格局深刻重塑,建立起新的產業分工合作,因此多了在兩地間奔忙不息的商務車、「產業車」。
當然,也有人指出:這些奔忙於超級工程之間的不同車輛,匯聚成的滾滾車流,本質上又不是一輛輛具體的車,而是粵港澳大灣區人流、物流、資金流等資源的流動。
黃茅海跨海通道,正是又一個生動的寫照。
從位於香港國際機場出發,由港珠澳大橋、黃茅海跨海通道構成的超級跨海通道仿佛一座巨大的「連跨大橋」,連起粵港澳大灣區沿海,貫穿香港、澳門、珠海、江門長達100公裏的一路通途,大灣區核心區域向西放射線的強勁動脈至此被打通。
從產業發展上看:且看黃茅海東部起點珠海金灣,擁有客流千萬級的珠海機場和億噸深水良港高欄港,行內外合想象空間巨大。
再看黃茅海連線的西部,大廣海灣經濟區,與之連通的陽江、茂名等粵西腹地既有產業發展熱情,更具備新產業發展的天地。
這樣的產業跨海攜手更有其現實意義:2023年,珠江西岸的珠海、中山、江門三地GDP相加,還不到深圳市GDP的一半。「經濟第一大省」廣東攜手港澳,大灣區以不到全國0.6%的國土面積,創造了全國九分之一的經濟總量。不過,面積占全省面積的71.7%的縣域GDP卻僅占廣東全省GDP的12.5%。區域不平衡、不協調問題突出。
東岸強、西岸弱,破解區域不平衡的難題,就先從大灣區開始。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要促進東西兩岸協同發展。廣東提出的構想則更加具體:深化珠江口東西兩岸基礎設施、產業發展、公共服務等對接融合,推進粵港澳大灣區珠江口一體化高品質發展試點,著力打造環珠江口100公裏「黃金內灣」。這也註定了黃茅海跨海通道開通絕非交通工程上的簡單一跨,背後更有著珠江兩岸城市資源要素流通、融通的迫切需求。同時,產業協同發展,也不是簡單的騰籠換鳥。而是極具「灣區特色」的專業帶協同分工。
一座座挑戰「超級難題」的「超級工程」在大灣區漸成規模,從大灣區跨海架橋的「大橋觀」裏,我們能讀懂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大局觀」,一條條山海不能阻擋的通途,背後是山海不可移的堅定發展意誌,是書寫在滔滔珠江上一個更加開放的灣區。(總台記者 林莉莉 戴威)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