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成都,拼搏之城的園區革新

2024-12-11心靈

11月,岷江水綠,久違的陽光讓成都空氣中透著活躍。

本月18日,在2024年國際電動航空(昆山)論壇上,中國航空運輸協會無人機工作委員會主任孫衛國透露,成都將成為國內六個開展eVTOL(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試點的城市之一。前一天,在珠海航展上,低空經濟整機制造企業沃飛長空表示,將啟動位於成都的全球總部建設,預計在2026-2030年間,同步開展低空出行試點營運,率先開啟商業化。

沃飛長空2024珠海航展現場

「民眾最快明年就可能體驗到低空飛行。」成都科服集團產業研究院副院長冷強軍如此對媒體通俗分析。

11月下旬,成都第一個無人駕駛的「未來之舟」航行在天府新區鹿溪河河面上,一款名為「天行者」的成都造人形機器人宣布將於12月底面世。從天上飛的,到水裏遊的,陸上走的,種種面向未來的產業,在今年底率先亮相於成都,展開了這座城市「安逸」之外的硬核一面。

未來之舟

人們不難發現,從低空經濟到人工智慧,這些通常先發於東南沿海城市的新興產業,在成都這一西部城市搶灘登陸。種種屬於未來的藍圖在成都落地,是這一老牌工業城市產業提檔升級,走向高品質發展的一個註腳。

10月底,各大城市今年前三季度經濟數據公布,成都以16734.2億元的地區生產總值,5.2%的增速,列居全國萬億級省會城市的增速第二,高出全國平均線0.4個百分點。頂著高基數的成都,憑借活躍的制造業在承壓之下仍然領跑。

但亮眼的成績之下,成都仍有不小的上探空間。在兩萬億級城市中,成都作為後起之秀,其工業化率自2012年達到最高峰46.57%後,便過早波動下降。作為西部增長重心,成都工業走入了高品質發展的攻堅突破期。

成都天府軟體園及周邊/ 攝影: 施澤科

粗放式的產業布局已是過去,轉型的下一步,對產業要素聚集與整合有更高要求。 這是一條摸著石頭過河的蹚水路,緊鄰前三季度經濟數據公布日,10月24日,成都舉行全市產業園區高品質發展大會,提出「抓經濟必須抓園區」,打造一批定位精準、營運高效、功能復合、支撐有力的產業園區,以園區帶動產業聚力發展。 開展「最佳化提質、特色立園,賦能增效、企業滿園」行動,實施園區最佳化強承載、產業集群提能階、科技創新促轉化、擴權賦能增活力、尊商重商優環境五大攻堅任務,讓成都實作產業園區「特色立園」「企業滿園」。

方向就此明確。園區一子落下,以此為主陣地,成都經濟走入「全盤活」。

增強信心

今年年初,成都定下6%左右的經濟增長目標。盡管前三季度成都表現不俗,但隨著2024年收官日子逼近,達成年初期冀的壓力不低。在這一節點上,成都召開的產業園區高品質發展大會,牽系著眾多關心。

作為產業下一步的發展方向,如何拆解「高品質發展」一詞,落實到具體的行動上? 成都市經信局市新經濟委黨組書記趙春淦表示,園區的行動目標,是讓「基層有決心、企業有信心、資金有耐心」。 信心何來? 11月中旬,在成都高新區天府軟體園,我抱著類似的疑惑,見到了星閱辰石總裁王磊。

【遮天】動畫海報

2023年,一部名為【遮天】的國產動畫爆火,開播首日,其微博話題量沖至五千多萬,位列各大平台國漫排行榜的第一梯隊。其背後的IP營運商,便是成都本土企業星閱辰石文化公司。

2020年,在北京遊戲領域創業多年的王磊在成都創立了星閱辰石。彼時,他敏銳察覺到國內文化市場對頂級本土IP的渴求,手握現象級長篇玄幻小說【遮天】的版權,王磊想尋找一塊合適的發展土地。

作為王者榮耀誕生地的成都,其活躍的數位文創產業,吸引了王磊前來投資。

自2012年率先布局發展互聯網產業以來,成都高新區已聚集騰訊、育碧、可可豆動畫等遊戲動漫領域的代表性企業。2020年,數位文創產值超全市GDP比重的10%。擁有良好產業基礎的成都,亦在大力支持IP開發,扶持產業創作。

星閱辰石總裁 王磊與【遮天】/ 攝影: 施澤科

好IP遇上好土壤。星閱辰石落地成都當年,便引起成都高新新興產業投資合夥企業的註意,獲得3億元註資。兩年後,星閱辰石再度獲得四川文化產業投資基金合夥企業投資,向動漫、遊戲、影視、互娛等全產業鏈發力。

王磊告訴我,文化IP的營運,需要一個穩定的土壤以長期發展。「一個IP如果只做遊戲或動畫,隨後換掉,就會消耗IP價值,無法達成積累。」只有持續營運,擴充套件至遊戲、影視、動畫種種圈層,才能讓IP影響力增加,讓價值持續。

郫都區成都科幻館/攝影:橡

成都優良的營商環境,給了企業深耕的信心。另一方面,寬容活潑的文化氛圍,亦有助於園區對企業進行「外引內培」,進一步聚集產業鏈上下遊。

率先推行「先落戶後就業」「先安居後就業」,全域布局「蓉漂青年人才驛站」的成都,憑借較低的生活成本和用人成本,逐漸吸引了更多遊戲產業聚集於此。王磊表示,「成都既有的產業基礎,幾乎能完全承接文創開發領域的各種需求。」

天府軟體園及周邊/ 攝影: 施澤科

懷抱著打造有國際影響力IP的王磊,心中有一個「星閱宇宙」。他清楚,一個如漫威般有影響力的文化矩陣,不僅需要成熟的產業體系,亦需要頂尖人才。後者可遇不可求,但他相信,在人才和創新出現之前,成都會盡力為企業備足發展的空間。

正如王磊所感知的,今年9月,為更好了解企業所需,成都市開展「進萬企、解難題、優環境、促發展」工作。據成都市經信局數據,截至11月24日,全市累計走訪工業企業12641戶,收集問題訴求5201件,已辦結問題訴求5182件,回訪1918件,企業均表示滿意,確保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音。

走近企業,讓成都於兩個月時間內密集出台了針對性新政。1-9月,成都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較1-8月提高0.6個百分點。在了解中,企業與城市加深著信任。

天府CBP城市展廳/ 攝影: 施澤科

走向專業化

目前,成都已有各級各類產業園區90余個,僅開發區便貢獻了全省開發區30%以上的營業收入,成都高新區更以全市1.6%的土地面積,撬動起14.5%的GDP。 園區經濟對當地的貢獻可見一斑。

但在飛速發展期,成都林立的園區亦不乏空間布局交叉、產業布局重疊的情況。部份「主營業務」失焦的園區,徒有產業聚集之名,卻難以真正發揮規模優勢,以成氣候。重疊的園區業務,亦或導向區域的惡性競爭。

正如賽迪顧問園區經濟研究中心孫曉利所言,進入存量發展階段的產業園區,其必然趨勢是園區特色化,透過構建全要素企業服務體系,培育本土「新苗」。

成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攝影: 施澤科

地處國家發展戰略腹地,當前階段,無論在經濟發展上,還是戰略要求上,都需要成都重新審視各園區發展方向,為每個園區找到擰成一股的「勁」。今年10月,成都提出「3+22+N」的園區最佳化整合發展體系,將各類園區最佳化至51個,明確園區主攻產業方向,以推動特色立園、產業創新。

特色園區如何幫助創新的火苗迸發?四川省一所信創賽道產業園(後稱「科創園」)的營運模式,可成為一種參考。

自2018年以來,國際頻發的安全事件讓「自主可控」成為產業發展時的重要考量。在資訊科技領域內,透過自主研發和創新,實作技術自主可控,保障國家資訊保安的信創產業,成為當前重要的戰略新興產業。

鯤鵬伺服器主機板/攝影: 施澤科

據科創園相關負責人介紹,當前,由於主流作業系統與資料庫均為國外技術,軟體開發時大多預設適應這類主流環境,甚少考慮與國產開發環境的相容性。在國產生態的信創電腦上,即使最普通的通訊軟體,使用感受也可能不盡人意。「這不是企業各自的問題,而是一個生態需要建立。」

僅從技術上看,搭建國產生態進行開發適配,需要考慮多種環境的可能性。從CPU、作業系統,到資料庫,每類產品均有若幹種國產替代選擇。對中小企業而言,要檢驗產品與國產信創生態是否相容,逐個搭建平台的難度和成本極高。

科創園作為一個專業載體,便可成為提供檢測環境的第三方。

該負責人介紹,產業園在初期規劃中,便以高起點、高標準打造科創園公共服務平台,在「產、學、研、用、測、培、金」七個領域保障信創及其關聯產業高品質發展,包括科普教育基地、聯合實驗室、服務平台、適配服務中心、工業安全平台、培訓基地、產業基金等。

XT100物聯網安全芯片/攝影: 施澤科

如今,科創園營運公司印信數安(成都)科技有限公司,正聯合華為、聯通、龍芯、麒麟、統信、虛谷、中科方德、中科曙光、豪符等芯片、作業系統、資料庫關鍵領域龍頭企業,共同打造信創密碼適配服務中心,以提供適配測試等服務。

隨著特定企業聚集於此,科創園與企業能搭建涵蓋面更廣的公共服務平台,企業之間也能更集約、更有效地利用生產要素。以公共服務平台建設為引領的專業園區打造,能更好地吸引企業聚集發展。

如今,載體為一棟19層建築的科創園,已有6家企業願意入駐,意向入駐率超60%。透過搭建這類含創新平台支持、研發補貼和產業基金政策支持的專業園區,成都向企業展現著其在支持產業科創上的真心。

2023年,成都高新區在全國率先提出構建「技術研發+中試平台+專業孵化+天使基金+套用場景」的「中試+」生態體系,並引導中試平台在專業園區布局,目前已建中試平台49個,助力2800余個中試計畫實作成果轉化。此外,成都更依據重點產業,圍繞電子資訊、生命科學、生態環境等關鍵領域,建立了天府實驗室,以推動基礎研究與科研成果轉化。

天府海創園/ 攝影: 施澤科

成都科技資源豐富、創新平台眾多、產業門類豐富,但在科技資源高效配置、科技成果高效轉化等方面,還存在不少痛點卡點。園區特色化轉型,正是最佳化資源配置,打通從研發端、資金端、套用端到需求端的通道的關鍵基礎。

人、產、城融合

回顧成都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的園區發展史,其迅猛的「成都速度」,幾度讓人感嘆。地處西南腹地,遠離海洋的成都,在早期並不占優勢。但憑借合理規劃,成都透過發展大基建、承接沿海外溢產業,默默積攢下產業優勢。如今,以電子資訊、裝備制造為代表的種種支柱產業,幾乎從無到有,成為這座城市亮眼的產業名片。

人,是讓這座城市不斷邁上新台階的秘密。采訪途中,幾乎每位企業負責人都提及,自己和園區互相見證著成長。科創園相關負責人告訴我,「你最應該問的,是他們怎麽吸引這麽多合適的人才,又怎麽讓人才留下來。」

此言非虛。根據成都市統計局數據,從2013年至2023年,成都常住人口從1429.8萬人增加至2140.3萬,平均每年增加約60萬,常住人口中,14-35歲的青年人口近690萬,占比約1/3。更有趣的是,根據智聯招聘與澤平宏觀聯合釋出的【中國城市人才吸重力排名2024】,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線城市為成都流入人才來源地前五,應屆生、碩士及以上人才流入排名全國前列。

這座有千年歷史的古城,跳動著一顆年輕的心。

東郊記憶創意園 / 攝影: 施澤科

成都留人才的秘密,就在其城市品牌中:「雪山下的公園城市、煙火裏的幸福成都、奮進中的創新之城」。奮進拼搏的終極意義是為了幸福。「幸福」二字,直白地展示了成都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這一理念,從城市園區規劃,到個人安居發展,處處可見蹤跡。

現任成都天府新區總部經濟局副局長的陳先偉記得,兩年前,被譽為「新加坡規劃之父」的劉太格在看過天府新區的規劃後,提出疑問,「你們的CBD為什麽還有住宅?」

在傳統CBD(中央商務區)概念中,這個聚集多種高能階企業的核心商務區,一般占地3-5平方公裏,以現代商務活動場所為主。但天府中央商務區規劃面積達24平方公裏,其中核心區域面積有8.5平方公裏,約為上海陸家嘴核心區面積的5倍。這一定位為成都未來城市新中心的現代商務商貿園區,其中央商務區內不僅有住宅,還有一個2.3平方公裏的天府公園。

成都科創生態島1號館/ 供圖: 天府新區

這是一個將「公園」納入城市規劃中的嘗試。2018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到天府新區視察時指出,要突出「公園城市」特點,天府新區成為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先行區。在這片「入則繁華,出則森林」的天府中央商務公園(CBP),園區的固定邊界被模糊,產業與城市互相開啟。

陳先偉告訴我,在規劃初期,天府新區便確定下一條和城市中軸線交叉的望山廊道。這條連線著天府公園、中海生態公園、鹿溪河生態區和龍泉山的景觀廊道,不僅是一條連結東、西兩處的交通大道,亦能疏導城市熱效應,同時給城市中奔波的人一處美好的景觀。

「當我們開車以40公裏每小時的速度,在望山廊上行進,東邊可以看龍泉山,天氣好時,可以看見遠處的西嶺雪山。」這是雪山下的公園城市。

供圖: 四川天府新區融媒體中心

在天府新區總規劃師匡曉明看來,這不僅是公園與城市在空間上的融合,更意味著「政府為社會提供了更多的公共服務產品,人們走在城市的任何地方,都能感受到城市服務的存在」。

怎樣算無處不在的城市服務?陳先偉舉例道,作為「白紙畫圖,平地立城」的城市新區,天府新區在招引企業後,更註重透過專業的服務留企。除了為企業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務、專員服務、「天新通」平台等線下+線上服務外,天府新區更在全國首創法商融合的天府中央法務區,努力踐行「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理念,目前已經有約400家涉法服務機構入駐其中。

「預計每棟樓宇一所法律服務機構,當企業面臨出海等需要時,可以直接與機構對接,合法合規地走出去。」這一在空間上與商務區耦合的法務區,透過為現代商貿、總部商務這一園區重點產業提供服務,有助於企業紮根成都平原,向更遠、更廣闊的國際市場眺望。

天府中央法務區

種種以人為本的安排背後,藏著園區在規劃初期的審慎,與長遠發展的耐心。城市希望,這能讓落地成都的企業與人,在這片土地上有更好的生活。

「少不入川,老不出蜀。」曾經,這句俗語意指成都安逸,但當下,它再度被頻頻提及,用以誇贊成都奮鬥與生活兩相宜的日常。

今天的成都,不僅是一個近悅遠來的安逸巴適之都,更是一座拼搏奮進的創新創造之城。這座自古多來客的城市,對變化從不陌生。事實上,正是無數次擁抱變化,積極革新,成都才有了開啟一方凈土的都江堰,有了「天府之國」的種種基礎。如今,處於產業轉型升級關鍵期,成都再一次需要變化。在產業園奔波的人群中,人們眼中寫有方向。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平台立場

作者 | 王 晴

編輯 | 伍如是

統籌 | 文 芳

排版 | 拼 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