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山風雲錄:祖上孽債引奇禍
在那不知名的架空時空裏,有一座遠離塵囂的古城,喚作雲隱城。
這雲隱城啊,坐落在群山環抱之中,雲霧繚繞,宛若仙境。
城裏的人們世代以耕織為生,過著與世無爭的日子。
然而,最近這城裏卻發生了一件怪事,讓人心生寒意,議論紛紛。
雲隱城裏有個老員外,姓李,人稱李老爺。
這李老爺啊,可是城裏數一數二的大戶人家,家財萬貫,良田千頃。
他為人和善,樂善好施,深受百姓愛戴。
可就在去年冬天,李老爺突然得了一種怪病,整日裏魂不守舍,夜裏更是常常驚夢,大呼小叫,嚇得全家人都睡不好覺。
起初,家人還道是李老爺近日裏操勞過度,便請了城裏最好的大夫來瞧。
那大夫望聞問切一番後,搖頭晃腦地說:「李老爺這是心火過旺,加之冬日裏寒氣侵體,導致心神不寧。
只需服幾劑安神定誌的湯藥,再好好休息幾日,便可痊愈。」
家人聞言,忙不叠地煎藥伺候,可李老爺的病情卻絲毫未見好轉,反而越發嚴重了。
到後來,他竟在睡夢中猛地坐起,雙眼圓睜,口吐白沫,沒一會兒便咽了氣。
這突如其來的變故,讓全家人都悲痛欲絕,城裏百姓也是唏噓不已。
李老爺去世後,家中長子李承宗繼承了家業。
這李承宗啊,自幼便聰明伶俐,勤奮好學,深得李老爺喜愛。
他繼位後,更是將家業打理得井井有條,城裏百姓都誇他是個難得的好後生。
然而,好景不長,李承宗也步了父親的後塵。
自打李老爺去世後,他便時常覺得心中煩悶,夜裏也是輾轉反側,難以入眠。
起初,他還道是父親去世,自己太過傷心所致,並未放在心上。
可漸漸地,他也開始做起噩夢來,夢裏盡是些陰森恐怖的場景,嚇得他渾身是汗,驚醒後更是心有余悸。
家人見狀,忙又請了城裏的大夫來瞧。
可這回,那大夫卻是束手無策,搖頭嘆氣道:「李公子這病,老夫實在是瞧不出個究竟來。
只怕是……只怕是……」
「只怕是什麽?」家人急問。
那大夫沈吟片刻,低聲道:「只怕是中了邪祟。」
此言一出,全家人都嚇得面如土色。
要知道,在這雲隱城裏,雖然百姓們都過著平靜的日子,但關於妖魔鬼怪的傳說卻是不少。
如今聽大夫這麽一說,眾人更是嚇得魂飛魄散,不知如何是好。
就在這時,城裏來了一位道士。
這道士身穿道袍,手持拂塵,仙風道骨,頗有幾分世外高人的模樣。
他自稱是茅山派弟子,雲遊至此,特來為民除害。
家人聞言,忙將道士請至家中,將李老爺和李承宗的病情一五一十地告訴了他。
那道士聽罷,微微頷首,道:「貧道略通些玄門法術,願為李公子瞧瞧。」
說罷,他取出一張黃符,口中念念有詞,然後將黃符貼在了李承宗的額頭上。
只見那黃符金光一閃,隨即化作一縷青煙,消散在空中。
道士又取出一只銅鈴,輕輕搖晃,口中誦起咒語來。
隨著那咒語的響起,李承宗的臉色漸漸緩和下來,呼吸也變得平穩了許多。
家人見狀,忙不叠地磕頭謝恩。
道士卻道:「諸位不必客氣,貧道只是暫時壓制住了李公子體內的邪祟。
若要根治此病,還需找到那邪祟的源頭。」
「那邪祟的源頭究竟在何處?」家人急問。
道士沈吟片刻,道:「此事說來話長。
據貧道推算,這邪祟乃是李府祖上所留之孽債。
若要化解此孽,還需從李府祖上之事查起。」
家人聞言,面面相覷,心中暗自嘀咕:「這李府祖上乃是書香門第,世代為官,從未聽說過有什麽孽債啊?」
道士卻道:「世事無常,人心難測。
李府祖上雖為官清廉,但難免會有些不為人知的秘密。
諸位若是不信,可去祖墳處檢視一番,或許能有所發現。」
家人聞言,忙備下馬車,陪著道士一同前往李府祖墳。
那祖墳位於城外的一座山腳下,四周綠樹成蔭,鳥語花香,看上去並無異樣。
家人聞言,嚇得連連後退,不敢靠前。
道士卻從懷中取出一把桃木劍,口中念念有詞,然後猛地一劍刺向墓碑。
只見那墓碑上頓時裂開一道縫隙,一股黑氣從縫隙中湧出,直沖雲霄。
道士見狀,忙揮動桃木劍,與那黑氣鬥得難解難分。
家人站在一旁,看得心驚膽戰,不知該如何是好。
就在這時,那黑氣突然化作一道黑影,向道士猛撲過來。
道士眼疾手快,揮劍一斬,將那黑影劈成兩半。
只見那黑影落地後,化作一灘黑水,散發著陣陣惡臭。
道士收劍入鞘,長舒一口氣,道:「這邪祟雖已被貧道除去,但李府祖上之孽債卻並未完全化解。
若要徹底根治此病,還需李公子親自前往茅山,向師門長輩求法。」
家人聞言,忙向道士道謝,又備下厚禮,送道士出了城。
那道士也不客氣,收了禮物,便飄然而去。
李承宗聽了道士的話,心中雖有些疑慮,但想到自己這病已拖了許久,再拖下去只怕性命難保,便咬咬牙,決定前往茅山求法。
他收拾了一番,帶上幾個隨從,便踏上了前往茅山的路途。
這一路上啊,他們跋山涉水,歷盡千辛萬苦,終於來到了茅山腳下。
只見那茅山雲霧繚繞,古木參天,頗有幾分仙氣。
李承宗心中暗自嘀咕:「這茅山果真是個修行的好地方,難怪能培養出那般厲害的道士來。」
他們沿著山路而上,來到了一座道觀前。
那道觀氣勢恢宏,香火鼎盛,來往的香客絡繹不絕。
李承宗上前打聽了一番,得知這乃是茅山派的主峰道觀,便忙上前叩門求見。
不多時,便有一位小道童出來迎接。
那小道童見了李承宗,忙施禮道:「這位施主可是前來求法的?」
李承宗忙道:「正是正是。
在下李承宗,特來拜見貴派長輩,求法以解在下之病。」
小道童聞言,點了點頭,道:「施主請隨我來。」
說罷,他便領著李承宗一行人進了道觀。
那道觀裏啊,真是別有洞天。
只見亭台樓閣錯落有致,奇花異草爭奇鬥艷,還有那潺潺的流水聲,讓人心曠神怡。
小道童領著他們來到了一間廂房前,道:「施主請在此稍候,貧道這就去稟報師門長輩。」
李承宗忙道:「有勞小道長。」
說罷,他便在廂房裏坐了下來。
那隨從們則站在門外,守候著。
不多時,便聽門外傳來一陣腳步聲。
李承宗忙起身相迎,只見一位須發皆白的老道士走了進來。
那老道士身穿道袍,手持拂塵,仙風道骨,頗有幾分世外高人的模樣。
李承宗忙上前施禮,道:「在下李承宗,特來拜見老前輩。」
那老道士微微一笑,道:「李施主不必客氣。
貧道已聽小道童說了你的來意。
你且將病情細細道來,貧道自會為你設法。」
李承宗聞言,忙將病情一五一十地告訴了老道士。
那老道士聽罷,微微頷首,道:「此事說來話長。
據貧道推算,你這病乃是祖上孽債所致。
若要根治此病,還需從祖上之事查起。」
李承宗聞言,心中暗自嘀咕:「這道士的話怎與那茅山道士如出一轍?
難道這祖上孽債之事,真的如此棘手?」
他雖心中疑慮,但面上卻不敢表露,只道:「還請老前輩指點迷津。」
那老道士沈吟片刻,道:「此事還需從長計議。
你且先在道觀裏住下,待貧道細細推算一番,再做定奪。」
李承宗聞言,忙道:「一切聽從老前輩安排。」
說罷,他便在道觀裏住了下來。
那老道士每日裏除了誦經打坐,便是閉門推算。
李承宗也不敢打擾,只盼著他能早日找出那祖上孽債的源頭,好讓自己早日康復。
這一日,李承宗正在廂房裏閑坐,忽聽門外傳來一陣喧嘩聲。
他忙起身開門檢視,只見幾個隨從正與一個小道童爭執。
他忙上前詢問,得知是那小道童不小心撞翻了隨從手中的藥罐,藥湯灑了一地。
李承宗忙道:「無妨無妨。
李承宗安撫了隨從幾句,又轉頭對那小道童道:「小道長莫怕,咱們都是出門在外的人,難免有個手滑腳亂的時候。
這不礙事,再去熬一罐便是了。」
小道童聞言,臉色這才緩和下來,連連道謝:「多謝施主寬宏大量,貧道這就去重新熬藥。」
說罷,他便匆匆離去了。
李承宗望著他的背影,心中暗自思量:「這小道童年紀雖小,但為人卻十分誠懇。
這茅山派果真是人才輩出,連個小道童都這般懂事。」
他轉身回到廂房,剛坐下不久,便聽門外傳來一陣腳步聲。
他擡頭一看,只見那老道士走了進來。
那老道士面色凝重,似乎有什麽心事。
李承宗忙起身相迎,道:「老前輩,您這是?」
老道士嘆了口氣,道:「李施主,貧道已推算多時,終於找到了那祖上孽債的源頭。」
李承宗聞言,心中一緊,忙問:「那源頭究竟在何處?」
老道士道:「據貧道推算,那孽債乃是你祖上一位官員在任時,因一時貪念,錯判了一樁冤案。
那冤案中的受害者含冤而死,其魂魄一直未能安息,這才化作邪祟,纏結於你李家後人。」
李承宗聽罷,如遭雷擊,半晌才回過神來。
他顫聲道:「這……這怎麽可能?
我祖上乃是清官,怎會做出這等事來?」
老道士道:「人心隔肚皮,即便是清官,也難保沒有一時糊塗的時候。
況且那已是陳年舊事,如今再說這些也無濟於事。
咱們還是想想該如何化解這孽債吧。」
李承宗聞言,忙道:「還請老前輩指點迷津。」
老道士道:「要化解這孽債,需得你親自前往那冤案發生之地,設壇祭拜,向那受害者的魂魄賠罪。
待其魂魄得到安息,這邪祟自然便會散去。」
李承宗聞言,咬了咬牙,道:「好,我這就去。」
老道士道:「且慢。
那冤案發生之地,乃是一片荒涼之地,常有猛獸出沒。
你此行務必小心,多帶些人手,以防不測。」
李承宗道:「多謝老前輩提醒,我記下了。」
說罷,他便辭別了老道士,匆匆下山去了。
他回到住處,收拾了一番,又召集了隨從,便踏上了前往冤案發生之地的路途。
這一路上啊,他們可真是歷盡千辛萬苦。
只見那荒涼之地,荒草萋萋,人跡罕至,時不時還能聽到野獸的嚎叫聲。
李承宗心中雖有些害怕,但想到自己的病情,又咬咬牙,繼續前行。
終於,他們來到了那冤案發生之地。
只見那裏有一座破敗的廟宇,廟宇前有一塊石碑,石碑上刻著那冤案受害者的名字。
李承宗忙上前,設壇祭拜,口中念念有詞:「諸位受害者,我乃李家後人李承宗。
我祖上因一時貪念,錯判了冤案,致使你們含冤而死。
今日我特來賠罪,願你們魂魄得到安息,不要再纏結於我李家後人。」
說罷,他叩了三個響頭,又燒了些紙錢。
只見那紙錢剛一點燃,便化作一縷青煙,直沖雲霄。
就在這時,突然刮起一陣狂風,吹得李承宗睜不開眼睛。
他忙用手遮住臉,心中暗自嘀咕:「這風來得好生奇怪,莫非是那冤魂作祟?」
他定了定神,睜開眼一看,只見眼前不知何時已站了一位青衣女子。
那女子面容憔悴,眼中含淚,正是那冤案中的受害者之一。
李承宗忙上前施禮,道:「姑娘莫怕,我乃李家後人李承宗。
我此來是特地向你賠罪的。」
那青衣女子聞言,淚水更是如泉湧般湧出,哽咽道:「我……我死得好慘啊。
我本是良家女子,只因那狗官貪贓枉法,才害得我家破人亡。
我死後,魂魄一直未能安息,一直在尋找那狗官的後人,要向他們討個公道。」
李承宗聽罷,心中愧疚難當,忙道:「姑娘放心,我定會向我祖上討回公道。
只是如今我病情纏身,還需前往茅山求法。
待我病愈之後,定會前來為你修繕廟宇,重塑金身,讓你魂魄得以安息。」
那青衣女子聞言,點了點頭,道:「好吧,我暫且相信你。
但你定要記得你的話,莫要讓我等得太久。」
說罷,她化作一縷青煙,消散在空中。
李承宗望著她的背影,心中暗自發誓:「定要早日病愈,前來為她修繕廟宇,重塑金身。」
他收拾了一番,便帶著隨從匆匆返回了茅山。
那老道士見他歸來,忙問:「李施主,那孽債可曾化解?」
李承宗將事情經過一五一十地告訴了老道士。
那老道士聽罷,點了點頭,道:「如此甚好。
但你還需在我這茅山派中修行一段時日,待體內邪祟完全散去,方可下山。」
李承宗聞言,忙道:「一切聽從老前輩安排。」
於是,他便在茅山派中住了下來。
那老道士每日裏除了教他修行之法,還向他傳授了許多玄門法術。
李承宗也十分聰慧,一點就透,進步神速。
轉眼間,已過了數月。
這一日,老道士將李承宗叫到面前,道:「李施主,你體內邪祟已完全散去,如今你可下山去了。」
李承宗聞言,心中大喜,忙道:「多謝老前輩救命之恩。」
說罷,他便辭別了老道士,帶著隨從下山去了。
他回到雲隱城,將自己這一路的經歷告訴了家人。
家人聞言,都驚得目瞪口呆,半晌才回過神來。
李承宗又帶著家人前往那冤案發生之地,為那青衣女子修繕了廟宇,重塑了金身。
只見那廟宇煥然一新,香火鼎盛,來往的香客絡繹不絕。
自此之後,李承宗的病情再也沒有復發過。
他也將那冤案之事銘記於心,時常告誡後人要為人正直,切勿貪贓枉法。
那雲隱城裏的人們也都知道了這件事,紛紛稱贊李承宗是個難得的好後生。
而李承宗呢,也時常前往茅山派,向那老道士請教修行之法。
那老道士也十分欣賞他,時常將一些玄門秘術傳授給他。
李承宗也愈發精進,最終成為了一名了不起的修仙者。
這一日,他站在雲隱城的高處,望著那遠處的茅山,心中感慨萬千:「這一切,都多虧了那位老道士啊。
若沒有他,我哪有今日?」
他轉身對身旁的隨從道:「走,咱們再去一趟茅山,向那老前輩道謝去。」
說罷,他便帶著隨從,踏上了前往茅山的路途。
那路上啊,陽光明媚,鳥語花香,一切都顯得那麽美好。
李承宗也暗暗發誓:「定要將這修仙之法傳承下去,讓更多的人得到解脫。」
於是,這雲隱城裏啊,便留下了一段關於李承宗和茅山派的美談。
而那冤案中的青衣女子呢,也終於得到了安息,她的魂魄在那廟宇中,靜靜地守護著這片土地,守護著這裏的人們。
老道士看著他,笑瞇瞇地說:「承宗啊,你這算是入門了。
不過要想精進,還得靠你自己悟啊。」
李承宗點頭,心裏琢磨著老道士的話。
這修道啊,不光得靠學,還得靠悟。
悟是個啥玩意兒呢?
他琢磨不透,不過覺得應該是種境界,得靠自己去體會。
這天,李承宗在山上溜達,突然看到了一只小狐貍。
那小狐貍毛色鮮亮,眼睛溜圓,看起來機靈得很。
它正被一只夾子夾住了腿,疼得直叫喚。
李承宗心裏一軟,走上前去,小心翼翼地解開了夾子。
小狐貍看了他一眼,嗖地一下跑了。
他心裏笑了一下,覺得這小狐貍還挺有意思的。
回到道觀,他把這事兒跟老道士說了。
老道士摸了摸胡子,說:「萬物有靈,你救它一命,它也會記你的好。
這修道啊,不光是修自己,還得修心,修和萬物的關系。」
李承宗點頭,覺得老道士說得有道理。
他又問:「那這小狐貍會不會再來找我呢?」
老道士笑了笑,說:「隨緣吧,該來的總會來。」
沒想到,這話還真應驗了。
第二天,李承宗在山上練劍,突然聽到一陣急促的腳步聲。
他回頭一看,正是那只小狐貍,嘴裏還叼著個啥玩意兒。
他走近一看,小狐貍嘴裏叼的是個人參!
那人參得有年頭了,根須都老長了。
他心裏一喜,覺得這小狐貍是來報恩的。
他接過人參,摸了摸小狐貍的頭,說:「謝謝你啊,小狐貍。」
小狐貍似乎聽懂了,沖他搖了搖尾巴,然後轉身跑了。
李承宗拿著人參去找老道士。
老道士一看,眼睛就亮了,說:「這可是好東西啊,承宗,你算是得了個寶。」
他按照老道士的吩咐,把人參燉了,跟大夥一起分了吃。
吃完之後,他覺得渾身都熱乎乎的,好像有啥東西在體內湧動。
老道士說:「這是人參的靈力,你得了它的好處,也得記得它的恩。
修道啊,不光是索取,還得懂得報酬。」
李承宗點頭,心裏琢磨著老道士的話。
這修道啊,真是門大學問,得慢慢學,慢慢悟。
日子一天天過去,李承宗覺得自己在茅山的日子越來越習慣了。
他每日裏跟著老道士修行,也結識了不少道觀裏的師兄弟。
大家相處得都挺融洽,沒事還一起下山去鎮上逛逛,吃點好吃的。
這天,他們下山去鎮上,正趕上鎮上的集市。
集市上人來人往,熱鬧非凡。
有賣小吃的,有賣玩具的,還有唱戲的,耍猴的,看得人眼花繚亂。
李承宗他們逛得正高興,突然聽到一陣吵鬧聲。
他們走過去一看,原來是兩個攤主在吵架。
一個賣菜的和一個賣肉的,因為攤位的事兒打了起來。
周圍的人都在看熱鬧,沒人上去勸。
李承宗心裏一熱,走上前去,說:「二位別打了,有啥事兒好好說嘛。」
那倆攤主一看他,都楞了一下。
其中一個說:「你是哪冒出來的?
少管閑事!」
李承宗笑了笑,說:「大家夥兒都在這集市上討生活,擡頭不見低頭見的,何必呢?
有啥事兒,咱們坐下來慢慢談。」
在他的勸說下,那倆攤主終於停了手,坐下來開始談。
李承宗在旁邊聽著,時不時插句話,給他們出出主意。
最後,那倆攤主握手言和,還感謝了李承宗。
周圍的人也都誇他,說他是個熱心腸的好人。
李承宗回到道觀,跟老道士說了這事兒。
老道士摸了摸他的頭,說:「承宗啊,你算是修得有點模樣了。
修道啊,不光是修自己,還得修心,修和人的關系。」
李承宗點頭,心裏美滋滋的。
他覺得這修道啊,還真是挺有意思的。
不光能讓自己身體好,心情舒暢,還能幫助別人,讓大家夥兒都高興。
這天晚上,他躺在床上,琢磨著老道士的話。
突然,他聽到窗外有動靜。
他起身一看,正是那只小狐貍,嘴裏又叼著個啥玩意兒。
他走過去,開啟窗戶,小狐貍嗖地一下跳了進來。
他接過小狐貍嘴裏叼的東西一看,又是一根人參!
他心裏一暖,覺得這小狐貍真是太懂事了。
他摸了摸小狐貍的頭,說:「謝謝你啊,小狐貍。
你對我這麽好,我都不知道怎麽報答你了。」
小狐貍似乎聽懂了,沖他搖了搖尾巴,然後轉身跑了。
李承宗看著小狐貍的背影,心裏琢磨著。
這修道啊,真是得修心。
小狐貍對他這麽好,他也不能光想著索取,得想辦法報酬它。
第二天,他起了個大早,拿著些幹糧和水,上了山。
他在山上轉悠了一天,終於找到了小狐貍的窩。
那窩藏在一片樹林子裏,挺隱蔽的。
他看到小狐貍正躺在窩裏,身邊還有幾個小狐貍崽兒。
他心裏一喜,覺得這小狐貍真是夠意思,還給他生了這麽多小崽兒。
他悄悄地把幹糧和水放在小狐貍窩旁邊,然後悄悄地走了。
他覺得自己算是跟這小狐貍結下了不解之緣了。
日子一天天過去,李承宗在茅山的日子過得越來越滋潤。
他每日裏跟著老道士修行,跟師兄弟們一起練劍,下山去鎮上逛逛,吃點好吃的。
偶爾還能看到那只小狐貍,帶著它的小崽兒們在山上轉悠。
他覺得這日子真是沒白過,不光修了道,還交了朋友,得了小狐貍這麽個好夥伴。
他心裏琢磨著,等將來有一天,他下山去了,也得把這修道的精神傳下去,讓更多的人得到解脫和幫助。
於是啊,這茅山上啊,就多了一段關於李承宗和小狐貍的佳話。
人們都說啊,這李承宗真是個好心人,不光修了道,還救了只小狐貍,跟它結下了不解之緣。
而那只小狐貍呢,也成了茅山上的一道風景線,帶著它的小崽兒們在山上轉悠,時不時地還能給人們帶來點驚喜和歡樂。
故事到這啊,就算是講完了。
咱們下回分解,再講那茅山上的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