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潘昱辰 編輯/高莘)12月10日,在上汽大眾舉辦的40周年「共出眾 啟新篇」活動中,一台經典桑塔納成為了外場展出的起點與焦點。從公商務用車到私家車,熱銷幾十年,桑塔納轎車,曾承載了幾代人的集體記憶,也成為上汽大眾的一張特殊名片。
上海大眾桑塔納 上汽大眾
穿梭於活動現場,觀眾可以略窺上汽大眾的發展之路。自桑塔納始,帕薩特、Polo、朗逸、途觀、淩渡、途昂、一款款明星車型的展出續推出,不僅展示了上汽大眾在品牌傳承中的不斷革新,也承載著上汽大眾與廣大車主的深情厚誼。
當日,共有數十位幸運車主接受上汽大眾的「歡迎回家」的邀請,來到現場一探愛車的誕生地。同時,正值40周年交車月之際,新車主專屬交車儀式也在全國各地的上汽大眾4S店、城市店舉行。
於活動現場,上汽大眾還對外展示了部份正在開發的新智慧技術。上汽大眾總經理陶海龍表示,在未來兩到三年,上汽大眾將推出多款基於全新混動平台以及純電動平台的產品——它們都將擁有智慧的車載「大腦」,搭載全新三電系統,以及城市NOA功能和全新設計的互動界面;AI大語言模型也將助力智慧座艙,更註重場景融合,為使用者提供更加自然、直觀、個人化的使用體驗。
上汽大眾於40歲生日對外展示的,既有對歷史的積澱、對當下的總結,更有對未來的展望。此番共有上海市和嘉定區人民政府、行業協會、股東方、供應商、經銷商、使用者、媒體等各方代表齊聚上海安亭,共同回望上汽與大眾40年的一路同行,共啟出眾新征程。
上汽大眾40周年 上汽大眾
40年,再次緊握時代機遇與信心
就在兩周前,上汽集團與大眾汽車集團共同宣布將合資續約至2040年,並將在產品、生產、碳減排三大領域全面發力。
作為改革開放以來第一家具有巨大影響力的合資企業,上汽大眾曾為中國汽車工業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而在宣布繼續攜手共進後,雙方又將給中國和全球汽車市場帶來怎樣的影響?
「大眾汽車集團與上汽集團是中國個人移動出行領域的拓荒者。此次合資合約續約,再次彰顯了這一合作關系的深遠意義,以及中國市場在大眾汽車集團全球戰略中的重要地位。」大眾汽車集團負責中國區業務的管理董事、大眾汽車集團(中國)董事長兼執行長貝瑞德對合資雙方的續約給予了高度評價。
今年11月,上汽大眾合資續約至2040年 上汽大眾
根據最新的合資續約協定,在產品端,2026年起,上汽大眾將推出2款基於CMP平台的電動汽車、3款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以及2款增程式車型;到2030年,上汽大眾將總共推出18款新車型,其中有15款將專為中國市場開發。
按照貝瑞德的預判,到2030年,汽車市場80%的新車都將是新能源車,但純電動車的增速將會放緩,插電混動、增程式的市場增速將進一步提升,這對於擁有發動機技術儲備的大眾而言將是很大的機會。而增程的電池成本優勢,也將為企業帶來利潤,成為未來的大趨勢。
而在生產端,上汽大眾將進一步推動生產網路轉型,最佳化成本效益及生產效率;
在碳減排方面,上汽大眾曾於2023年制定了ESG 「Growth戰略」,圍繞環境、社會和治理三大核心領域,確立了六大戰略支柱,指明了公司永續發展的方向。此番上汽大眾計劃到2030年將二氧化碳排放量較2018水平減少25%,並積極推動企業向碳中和轉型。
「從桑塔納的傳奇故事開始,直到今天以全盛面貌迎接40周年,我們堅持‘in China for China’的戰略,引領了行業變化。」在慶典活動上,上汽大眾第一副總經理兼商務執行副總經理沈鴻廣由此總結了雙方提前續約的基礎。
40年,是參與者,建立者和見證者
把時針撥回改革開放剛剛起步的1978年,中國汽車工業還處於起步階段,為了縮小這一差距,由時任機械工業部部長的饒斌率領代表團,前往歐、美、日等地區考察汽車工業,並提出了引進汽車合資計畫的戰略構想。
盡管當時的中國汽車工業與已開發國家差距甚大,多數跨國汽車巨頭也並不看好彼時中國的工業生產能力,但以卡爾·哈恩為代表的大眾汽車集團董事會既為中方的誠意所打動,也以敏銳的眼光看到了中國市場的廣袤前景,並決意敲定合作。
1984年,上海大眾合資公司成立 上汽大眾
於是在1982年6月,中德簽署了100輛桑塔納轎車的試制協定。僅僅過去一年,第一輛桑塔納便CDK組裝成功。
在此基礎之上,1984年10月,上汽集團和大眾汽車集團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簽訂合資合約,上汽大眾的前身——上海大眾汽車有限公司正式誕生,由此拉開中國汽車合資合作的序幕。
而首款轎車桑塔納的熱銷,使上汽大眾僅僅兩年就實作了盈利。基於合資公司迸發的強大潛力,1987年,桑塔納國產化計畫正式啟動。由於當時國內汽車供應鏈尚不成熟,上汽大眾主要依托大眾汽車集團的供應體系,從海外引進配套企業和先進技術,從而帶動了中國汽車市場整車和零部件企業的技術改造,推進了中國汽車供應鏈的跨越式的發展。目前在上汽大眾的供應商體系中,有近90%的企業位列全球汽車零部件百強榜。
在不斷成熟的供應鏈支撐下,國產化計畫僅僅啟動五年時間,第10萬輛桑塔納轎車便宣告下線。至1996年,桑塔納的國產化率已達到了90%以上。
1995年,上海大眾工廠 視覺中國
基於雙方在20世紀的良好合作成績,2002年,上汽集團和大眾汽車集團提前將合資續約延長至2030年,成為中國加入WTO後第一個續簽的汽車合資企業。
40年來,上汽大眾始終聚焦中國客戶需求。在桑塔納之後,帕薩特、Polo、途觀等一系列新車的陸續上市,進一步鞏固了上汽大眾在中國市場的領先地位。特別是在2008年,上汽大眾推出了專為滿足中國消費者需求而設計的A級轎車朗逸。這款中國本土開發、本土銷售的經濟型汽車一經上市便大受歡迎,後來連續成為中國乘用車市場銷量冠軍。
進入2010年代,無論是大眾品牌的淩渡、途昂、ID.系列,斯柯達品牌的明銳、速派、柯迪亞克,還是奧迪品牌的A7L、Q6、Q5 e-tron,都成為了上汽大眾品牌革新的見證。截至目前,上汽大眾累計產銷量已超過2800萬輛,擁有2200萬中國使用者。
上汽大眾40周年 上汽大眾
上汽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王曉秋表示,40年來,上汽集團與德國大眾精誠合作,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不僅推動了上汽大眾的發展壯大,同時也帶動中國汽車零部件行業的發展,奠定了中國汽車產業鏈的堅實基礎。上汽大眾的40年,書寫了跨國公司與中國市場雙向奔赴、互利共贏的佳話,實作了中德兩國經濟、技術、文化等各個領域全方位的交流融合。
大眾汽車集團管理董事會主席奧博穆也表示,「客戶至上、敢為人先、前瞻戰略」,是大眾汽車集團與上汽集團合作取得成功的關鍵。
40年,以消費者滿意共育優勢
如今,隨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到來,在汽車產業向智慧網聯汽車新時代轉型的浪潮中,中國汽車產業已從40年前蹣跚學步的後生,在新賽道上成為技術與產品革新的領頭羊。
「中國是創新中心,在中國市場的發展好壞,決定了一個跨國公司未來是否能夠領先。」貝瑞德曾對觀察者網透露,中國市場激烈競爭,大眾要適應市場節奏,自然要主動調整自己。目前,大眾已將在華的價格降至歷史最低水平。
而在全新的市場環境與格局下,上汽大眾在車型電動化、技術智慧化與品牌高端化等領域面臨許多挑戰的同時,也迎來了不少新的機遇。
「中國是大眾汽車集團的第二故鄉,大眾汽車集團將矢誌不渝繼續紮根中國。」奧博穆表示,大眾將以飽滿的創業精神,落實強大的戰略規劃,錨定「2030目標」,並將秉持「在中國,為中國」戰略,在智慧網聯汽車時代繼續勇立潮頭。
而根據最新的合資續約協定,上汽大眾將在電動化領域展開純電動、插電混動和增程式等多條路徑,彰顯自身技術優勢,在不斷提振市場份額的同時,為公司經營提供永續性。
於智慧化領域,在與地平線、小鵬等中國互聯網科技企業合作的基礎上,上汽大眾未來推出的新車型都將擁有智慧的車載「大腦」,支持城市NOA功能、全新設計的互動界面和更註重場景融合的AI大語言模型,為使用者提供更加自然、直觀、個人化的使用體驗。
智慧電動時代,為品牌的豪華感塑造也提供了新的定義思路。對上汽大眾而言,奧迪新豪華電動品牌AUDI的首款車型,也將在2025年推向市場。新車基於奧迪與上汽集團聯合開發的智慧數位平台(Advanced Digitized Platform)打造,該平台具有高度通用性和靈活性,專為中型和中大型智慧網聯純電動車型設計,且將在上汽大眾安亭汽車二廠擁有專屬生產基地。而在2025年,AUDI專屬新能源工廠即將正式投產,量產車也將於同年上市。
上汽奧迪AUDI E 上汽大眾
貝瑞德對觀察者網表示,AUDI是與傳統四環LOGO形成區分的品牌,更加聚焦年輕、新潮的使用者,體現數位智慧,首款概念車AUDI E已經非常接近量產車型。此前在今年5月,上汽與奧迪正式簽訂合作協定、對外釋出ADP合作之時,已就共創技術解決方案、使用者分析、產品設計、效能設計等等進行過多輪討論明確,由此僅用時半年即完成專屬生產基地升級煥新啟動、AUDI品牌釋出攜全新概念車亮相等一系列動作與計劃的落地。
「憑借強大的車型陣容、最高水平的智慧科技以及對中國客戶需求的持續專註,我們有信心使上汽大眾在智慧網聯汽車時代繼續占據領先地位。」奧博穆說。在他看來,在中國市場積累的經驗,也將為大眾汽車集團於全球市場的加速轉型註入動力。轉型不僅將進一步強化集團的競爭力,也將把這一合資合作推向更高水平。
上汽大眾開啟合資新裏程 上汽大眾
上汽大眾前行的40年,值得銘記的不只是一款款國民車型的誕生,更有中國汽車行業40年風雲激蕩,和中德兩國汽車工業的深厚友誼。盡管國際形勢風雲變幻,但透過合資續約帶來的中德雙方持續合作,既為大眾鞏固全球競爭力提供了契機,也為中國本土汽車品牌及供應鏈進一步走向世界帶來了堅實的助力。
因此在新的時代,雙方更需攜手共進,砥礪前行,自我革新,於40年後再葆青春年少。王曉秋表示,站在40周年的新起點,上汽和大眾再次續約,將繼續緊密攜手,不斷拓寬彼此合作的廣度和深度,共同支持上汽大眾的發展,助力合資企業在電動化、智慧化領域「二次創業」。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